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出血时间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分类名称
    一级分类:临床血液检查;二级分类:出血和凝血检查
  • -英文名称
    bleeding time,BT
  • -别名
  • -概述
  • +原理
    原理: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是指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BT的长短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也反映血小板生成的血栓烷A2(TXA2)与血管壁生成的前列环素(PGI2)的平衡关系。
  • +试剂
    试剂: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①血压计,秒表,干净滤纸(1mm厚)。
    ②出血时间测定器(进口的常为双片设计,国产的为单刀片设计,刀片长均为6mm,深为1mm)。
    (2)Ivy法:以刺血针替换出血时间测定器,其余同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3)Duke法:采血针、秒表、干净滤纸。
  •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WHO推荐用模板刀片法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est,TBT)。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①血压计袖带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的尺侧做局部消毒后,将测定器垂直贴于皮肤表面,按下按钮,同时启动秒表,移开测定器。
    ③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流出的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并记录秒表读数。
    (2)Ivy法:
    ①血压计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尺侧,经局部消毒后,刺一深2~3mm的伤口,并按下秒表。
    (3)Duke法:
    ①消毒耳垂,用刺血针刺2~3mm深。
    ②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
    ③记录从流血开始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 +正常值
    正常值:
    4.8~9.0分钟,超过9分钟为异常。
  •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BT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血小板综合征等;③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④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⑤药物影响,如应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抗凝药(肝素等)和溶栓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
    2.评价 BT主要反映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内皮细胞释放的PGI2和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的TXA2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黏附蛋白含量等。必要时可进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若ATT阳性有助于vWD和轻型血小板病的诊断。此外,出血时间测定的Duck法在我国已停止使用。
  • +附注
    附注:
    (1)BT测定的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切口深度。对儿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点计替代TBT作出血时间测定。BT测定器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而且根据需要,不同型号的测定器,可作不同长度和深度的标准切口,适用于不同年龄的患者。Duke法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术前出血筛选,但因耳垂易受外界温度和血流分布的影响,加上穿刺深度和血流速度难于控制,故可靠性较差(表1)。
    (2)采血(人工外伤):需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否则会影响结果。Ivy法和Duke法的穿刺伤口长度和深度要掌握好。避免结果误差。
    (3)穿刺位置:要选择避开浅表静脉、瘢痕和病变皮肤。
    (4)前二法的刀片长度与前臂平行,以保证伤口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测定器法对前臂的切口有两种:刀刃长轴与前臂垂直的为水平切口,与前臂平行的为垂直切口;水平切口敏感性高,为首选方法,但对4个月以下的婴儿宜作垂直切口,以免形成瘢痕。
    (5)滤纸吸去血液时,避免与伤口接触,更不能挤压伤口。
    (6)患者在检测前应忌服对血管壁及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如口服定量的阿司匹林,测定服药前和服药后2、4h的BT,观察其变化,即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比BT敏感,如轻型血管性血友病BT正常时此试验可为阳性。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