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网织红细胞数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分类名称
    一级分类:临床血液检查;二级分类:红细胞
  • -英文名称
  • -别名
  • -概述
    概述: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RBC,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RBC由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尚需24h~48小时合成最后20%的Hb,残存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通过Ret计数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可以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能力。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约8~9.5μm。由于其血浆中尚存在嗜碱性的RNA物质,用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硫酸奈尔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有蓝绿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经24~48h后,残余的嗜碱性物质逐步消除,变为成熟红细胞。Heilmyer根据其不同的发育阶段把网织红细胞分为5型:
    0型:又称花冠型。是有核的网织红细胞,其嗜碱性的网织结构围绕红细胞的核,呈环状,形似花冠状。此型仅见于正常骨髓中。
    Ⅰ型:又称丝球型。嗜碱性物质位于红细胞中央,像致密的线团状,此型亦仅见于正常骨髓中。
    Ⅱ型:又称鱼网型。位于红细胞中央的线团样结构向胞浆中松散成网状结构,像鱼网状,此型大量存在于骨髓中。
    Ⅲ型:又称破鱼网型。网织结构开始溶解而稀少,呈不规则的枝点状排列,末梢血中可见到少量。
    Ⅳ型:又称点彩型。胞浆中嗜碱性物质很少,呈单独的细颗粒或短丝状,位于细胞的边缘。正常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大多属于此型。
  • +原理
    原理:
    由于网织红细胞胞质内尚残存少量的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等染液进行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连缀成线,构成浅蓝或深蓝的网织状结构。通过显微镜和(或)血细胞分析仪可以进行Ret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
  • +试剂
    试剂:
    (1)10g/L煌焦油蓝乙醇溶液:取煌焦油蓝(灿烂甲酚蓝)1g,置于乳钵中研碎,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过滤后备用。
    (2)10g/L煌焦油蓝等渗盐水溶液:煌焦油蓝1g、枸橼酸钠0.4g、氯化钠0.85g,溶于双蒸馏水100ml中,过滤后备用。
    (3)新亚甲蓝溶液:新亚甲蓝N 0.5 g、草酸钾1.4g、氯化钠0.8g,溶于100ml双蒸馏水中备用。
  •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1)玻片法:
    ①于清洁玻片的一端,滴加煌焦油蓝乙醇溶液一小滴,使其蒸发干,形成一层薄膜。
    ②取血一小滴,加于煌焦油蓝膜上,迅速用推玻片之一角将血与煌焦油蓝充分混合。为防止蒸发,可将推片的一端覆盖在血液与煌焦油蓝的混合液上,待2~4min。
    ③用推玻片推成薄膜,复染(或不复染)后计数。
    ④在油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网织红细胞染色较好部分,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除以10即为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为了便于计数,可在目镜中加入网格计数器(或用一圆形有色的塑料片,在中心挖一长、宽各约4mm的小方孔),以缩小视野。
    ⑤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计算:
    网织红细胞数/μl=
    (2)试管法:将等量血液与染液(煌焦油蓝盐水溶液或新亚甲蓝溶液)混合于一小试管内,10~15min后制成薄的涂片后镜检。镜检方法同上。
  • +正常值
    正常值:
    显微镜法:相对计数0.5%~1%,绝对计数(24~84)×109/L;仪器法:0.8%~2.0%。
  •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Ret主要用于筛查溶血性贫血及红细胞减少性疾病,监测放化疗或移植后的骨髓造血功能变化。
    (1)增多: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出血停止后Ret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应用这一特点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2)减少:提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急性白血病、某些化学药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 +附注
    附注:
    (1)近年ICSH和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对网织红细胞的定义:网织红细胞是已不含有细胞核,但用新亚甲蓝染色法,尚可查见含有相当于核糖核酸的颗粒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红细胞。
    (2)一法复染计数有减低倾向,二法复染使颗粒难以辨别,故网织红细胞计数以不复染为好。
    (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用于校正贫血时幼稚网织红细胞提前进入末梢血液的假象,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可为红细胞生成提供较好的评价指标。
    正常PRI为1,如贫血患者PRI小于2~3则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低下(表1)。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