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病变的新“探长”

  来源: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消化内科 张朝和 主治医师

刘先生近期出了点麻烦事,每天解黑色糊状大便,导致贫血,在当地镇医院住院治疗,胃镜未发现异常,输血等治疗后出院回家,但回家后又出现解黑便,这次消化道出血量大,血红蛋白低至43g/L(正常值120g/L以上),来我院就诊,输血治疗,同时胃镜、大肠镜检查未发现病灶,行胶囊内镜发现空肠上段病灶,因胶囊内镜检查本身的不足缺点,仍未能探得消化道出血原因,故再行经口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终于在空肠上段发现“元凶”——小肠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至此,刘先生的病终于明确,转外科手术治疗。

小肠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在做完胃镜及大肠镜仍未发现病灶,则需考虑小肠病变可能,虽然小肠病变的发病率不高,但会给这类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对于小肠肿瘤等病变,我们也能及时的发现,小肠镜便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3年新购进双气囊小肠镜设备,填补了番禺区无法进行小肠检查的空白。据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康介绍,正常小肠长度7-9米,发现病变难度大,更别说治疗了,小肠镜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难题,小肠镜检查是最常用于病因不明的慢性消化道出血及各种小肠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不但可以发现病变,还可以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外科手术提供条件。刘先生是我们科今年小肠镜检查发现的一例小肠间质瘤,去年也靠小肠镜发现了一例小肠间质瘤,当时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经积极治疗创造条件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病变,后来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小肠疾病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往往可能是致命的,除小肠肿瘤外,如小肠迈克憩室、小肠畸形、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小肠异物、弥漫性小肠溃疡等疾病,均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所以也要引起警惕。

延伸阅读

在我国,最常引起小肠出血性便血的是小肠肿瘤,良性肿瘤略多于恶性肿瘤,出血常是小肠肿瘤的首发症状。小肠出血的病因较复杂,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纤维内镜、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核素显像和螺旋CT等。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的应用,为小肠出血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推荐认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