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

答题攻略丨具备这12条素养,遇事不慌,应对有方!
  来源:广州市健康教育所

  第18届健康教育周一如既往地推出亲们最爱的微信有奖答题活动!这次的主题是“科学应急 守护生命”,题目以《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为基础进行编制。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听说过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新近发布的哦~~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编对每个条目都增加了一些内容提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奖答题的大部分答案,都在这里可以找到哦!赶快来看看吧~~



  1、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公民应主动学习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题目以《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为基础进行编制家庭常备应急用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公民应主动学习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家庭常备应急用品。

  家庭常备的应急用品:

  应急药品:解热镇痛药、止泻药、抗过敏药、眼药水、云南白药、烫伤膏、75%酒精、晕动片、感冒药、风油精等。

  应急器材:电子血压计、创可贴、体温计、剪刀、医用灭菌棉签、纱布、绷带、胶布等。

  日常应急物品:手电筒、电池、绳子、收音机、哨子、锤子、矿泉水、罐装食品、灭火器、防毒面具等。



  2、周围出现多例症状相似的传染病或中毒患者时,应及时向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毒是指外界某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反应,引起人体发生暂时或持久性损害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3、公民应积极配合医疗卫生人员采取调查、隔离、消毒、接种等卫生应急处置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第四十四条规定: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4、从官方渠道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应对。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环境和资源等造成冲击和破坏,正确应对和处置极其重要。

  政府主导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做到反应及时、沉着应对,科学防治、规范管理,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依靠群众、协同作战。公民个人,应当坚持从官方渠道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时,政府可根据需要依法采取限制集会和人员活动、封锁疫区等强制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6、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可能传播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尽量避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从事饲养、加工、销售等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如鼠疫、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包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血吸虫病等。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要做到: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与病畜、病禽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加工、不食用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不食用野生动物。

  从事饲养、加工、销售等人员应佩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时穿上防护服,勤清洁双手,做好个人防护。



  7、应按旅游部门健康提示,慎重前往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从境外返回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行史。


  前往境外旅游,请关注旅游部门的相关健康提示,慎重前往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前往蚊虫较多的热带地区,如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多个国家,需关注寨卡病毒病。前往中东地区需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前往非洲国家旅行还需关注埃博拉出血热。另外,黄热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前往这些地区要多关注。

  从境外返回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警惕是否感染疾病,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行史。



  8、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包括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登革热、黄热病等在内的多类重大传染病疫情。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公众应通过官方途径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和卫生应急信息,根据疾病可能的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预防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9、关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生灾害时,应有序避险逃生,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政府会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和四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例如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其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夏季到来,气候多变,广州市民应留意台风预警、高温预警、暴雨预警以及雷电大风等天气预警信息,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发生灾害时,应有序避险逃生,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10、遭遇火灾、爆炸、泄露等事故灾难时,应立即撤离危险环境,拨打急救电话。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突遇火灾时,如果无力灭火,应当不顾及财产,迅速逃生。由于火灾会产生炙热的、有毒的烟雾,所以在逃生时,不要大喊大叫,应当用潮湿的毛巾或者衣襟等物捂住口鼻,用尽可能低的姿势,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不要乘坐电梯、不要选择跳楼。

  发生有毒气体泄漏,出现或可能出现气体中毒时,应立即报告,脱离现场,有条件应戴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救援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一般人员不要盲目地进入中毒事故现场抢救病人,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救援。根据情况拨打120、110等。



  11、不随意进入有警告标志的地方,不触碰有放射警告标志的物品。



  危险标识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危险信息,提示人们周围环境中有相关危险因素存在。常见的危险标识包括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生物安全等。



  识别常见危险标识,远离危险,保护自身安全。但要注意,危险标识只起提醒和警告作用,它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险,也不能取代预防事故的相应设施。



  12、沾染有毒有害物质后,应尽快脱除污染衣物,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有毒有害物质是指会对人、其他生物或环境带来潜在危害特性的物质。凡能引起中毒的物质统称为毒物,包括化学性毒物(如药物、工业毒物、军用毒物等)和生物性毒物(动物性毒物如蛇毒、河豚毒等,植物性毒物如苦杏仁、毒蘑菇等)两大类。

  其中化学性毒物可以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可以粉尘、烟尘、雾、气体、蒸汽、气溶胶等物理状态存在,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沾染有毒有害物质后,应尽快脱除污染衣物,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17091250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