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

预防蚊媒传染病
  来源:广州市健康教育所

  热情的夏天带来的不止炎热,还有暑假。夏日出游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不少家长会选择带孩子外出游玩,去海边、森林找个避暑胜地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但出门在外,尤其是出国旅行,记得在避暑的同时,注意防范“虫虫”们带来的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恙虫病多种传染病的危害。下面就让小编教你几招,远离可恶的“虫虫”困扰。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发热时可伴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登革病毒分I-IV型,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在广州,每年5~11月是流行季节。


  应急处理:


  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1. 及时就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

  2. 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物,以防在G6PD缺乏患者中有发急性血管内溶血。

  3. 隔离患者,发热期应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4.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发病后应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1. 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家居防蚊应落实清理积水,包括在家中翻盆倒罐,避免容器积水;水生植物应2~3日换水一次,并在换水时清洗植物根部;家中的垃圾杂物应及时清理,避免成为蚊媒栖息地;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空调水应勤于倾倒。家中如果已经有成蚊活动,可使用杀蚊喷雾剂喷洒灭蚊。

  2.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3. 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4. 一旦出现发热并伴有骨骼肌肉痛、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


  专家提醒:


  目前尚未有疫苗可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是防控关键。如果15日内曾前往登革热疫区(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急性发热、皮疹、肌肉骨头疼痛,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曾到过疫区,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寨卡病毒病


  寨卡(Zika)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目前疫情主要在南美洲、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国家。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一般症状较轻,持续2~7天。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孕妇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畸形,也可导致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后遗症。广州以输入疫情为主,主要为我市居民到疫区旅行、工作、生活感染后发病。



  应急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特异治疗药物。临床上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应及时就医。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可按照登革热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孕妇及其配偶一旦确认感染寨卡病毒则需要严密监测胎儿发育状况。


  预防措施:


  1. 在疫区旅行、生活、工作时应做好防蚊措施,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避免蚊虫叮咬。

  2. 家居防蚊应落实清理积水,包括在家中翻盆倒罐,将容器倒扣,避免容器积水;水生植物应2~3日换水一次,并在换水时清洗植物根部;家中的垃圾杂物应及时清理,避免成为蚊媒栖息地;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空调水应勤于倾倒。家中如果已经有成蚊活动,可使用杀蚊喷雾剂喷洒灭蚊。

  3.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专家提醒:


  1. 外出旅游务工应关注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尽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地区,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不建议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或地区。

  2. 若去疫区旅行后,出现发热、皮疹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提供详细旅行史。

  3. 避免蚊子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主要为发热、关节疼痛、皮疹。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纹”)、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种也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巴西等南美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出现流行。我市曾发生输入性散发病例。



  基孔肯雅热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潜伏期为1~12天,一般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后3~7天发病,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此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也无疫苗预防。


  应急处理: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尽早就医。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预防措施:


  1.避免伊蚊叮咬,包括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和空调等设备。

  2.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蚊虫趋避药物。

  3.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可消灭蚊虫孳生地。


  专家提醒:


  1.前往南美、南亚等疫情流行地区的人员,出发前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疫情流行情况,做好防蚊物品准备。

  2.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且病前12天曾有疫区国家居住或旅行史,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


  恙虫病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死亡。人群普遍易感,但人与人之间不具传染性。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应急处理:


  恙螨叮咬后可使用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发病后及时就医,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多饮水。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选用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


  预防措施:


  1.落实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2.清除恙螨孳生的环境,铲除居家周边的杂草,清洁环境,喷洒药物等。

  3.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避免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雨后尽量不要在树林、草丛中逗留。

  4.在公园或野外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避蚊剂等。

  5.公园或野外活动和工作后应及时更换衣服、洗澡,查看腋下等身体私密处是否出现红、痛、疮、结痂等。

  6.被带有致病菌的恙虫叮咬后,多数是轻症患者,被叮咬后可使用酒精消毒,并及时就医。

  7.一旦发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


  1.降低环境中鼠类和恙螨密度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3.及早就医,对症处理,注意休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17091250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