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艾”结缘

met in aids, stick for love

防艾路上,我愿与你同行——袁国钞
  来源:网上健康教育馆

  我是海珠区一名普通的社区医务工作者,也是千千万万艾滋病防线上的一名战士,2010年开始,我开始了我的防艾路。
 
    启航开始,完成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成为我一开始的动力;完成了全部的指标和通过了考核,我便觉得是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尽管自己在工作上持续地在投入,但我所关注的艾滋病发病率依然在上升,我所关注的发病人群还在慢慢扩大,从吸毒人群到性工作者、到男男同性恋。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下发的通知更是给我展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都已不再是一片净土。社会对艾滋病的曲解与恐惧,也让这些感染了病毒的大学生们难以生活在阳光下,有些人甚至因此被剥夺了上学和就业的基本权利。艾滋病走进了象牙塔。我开始怀疑我的付出,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就是防艾吗?我还能为防艾阵线做些什么?
 
    在海珠区卫计局组织下,在海珠区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让我有了近距离接触那些准艾滋病者的机会和平台,也确定了我更接地气参与防艾的决定。
 
    我的第一个咨询者是一个18岁的女孩,因为一次为朋友庆生,在酒吧喝醉了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她不断重复这是她的第一次,她抱怨学校的性教育不够详细、她抱怨爸爸妈妈不给她早点普及性教育。在咨询完后,她对我说:“医生,你说的我都知道了,我已经上网查过,就是因为查过所以我才害怕。”很幸运她的初筛结果是阴性,我也为她高兴,经历了人生一道弯坎,她成长为自觉自愿的“艾滋病知识专家”,学会了为自己以后的路打亮手电。
 
    我的第一个确诊病例是一个在读学生,在广州一所名牌大学读书的他,第一次过来检测时的紧张和焦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说他感冒了两个月,因为有过男男性行为,所以他想到了艾滋病,还没确诊的他问得最多的是“我还没能活多久?”“我会很快死吗?”看着从咨询到抽血检测一直紧握双拳的他,我知道他肯定已经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的信息,可以说他现在也算是“专家”了。在检验科做检测的时候,他一直坐在咨询室,该说的都说了,我只有静静地陪着他等待结果。等待的30分钟,在他眼里该是漫长又短暂的。那个眼神我永远记得。
 
    在社区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室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看见就诊者从惘然不知的状态到关注各类信息以至于几成半个“专家”的迅速转变,不禁感慨:为什么他们不早点有这样的观念改变和知识成长呢?
 
    我开始觉得我一直以来对学校进行的艾滋病防控讲座,一直以来对社区居民的防艾健康教育,一直以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防艾讲座,一直以来对娱乐场所的干预力度太苍白无力,忽然我有一个想法:能否把防艾的根进一步扎进社区里,扎进居民心里,让防艾理念成为一种习惯,让防艾成为每一个社区的共识,让每一个居民成为防艾知识的传播者,让他们每一个人提前成为艾滋病知识的专家。
 
    没有指标要求,没有考核要求,我开始尝试组织居民成立了昌岗街的艾滋病志愿者组织,从简单的授课“艾滋病离您远吗?”开始圈粉,我们定期开展志愿者聚会,我们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一直讨论到艾滋病的发病率、发病人群,他们的家人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他们的孙子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他们的家人、他们的亲戚朋友会觉得艾滋病离他们远吗?然后我们给他们布置家庭任务,让他们给身边的人传播今天学到的东西。活动中有的大妈笑而不语,也许是她还不懂我们在搞啥科研、也许是她会觉得在家羞于启齿。但我也看到了一些肯定的点头,即使只有寥寥可数的一两个点头,仍然让我觉得鼓舞,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这几个肯定的点头,我决定坚持下去,我坚定了把艾滋病防线下沉到社区的设想,坚定自己把防艾接力棒传递给社区居民的信心。我确信肯定有愿意把接力棒传递下去的人。
 
    没有把目光定格在指标,没有把自己困在完成考核任务的圈圈里,我按自己的计划从事着我所热爱的艾防工作,到绩效考核时发现原来一切的指标都在自己的日常努力中完成,指标不应该成为束缚我们工作的紧箍咒,应该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追求,就像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防艾路上,我特别感谢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科的战友给予我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因为这个团队,让我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因为这个团队,让我有了防艾路上携手前行的战友。借用一句流行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我走在防艾路上,你愿意同行吗?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袁国钞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