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小故事

艾在我心中
  来源:网上健康教育馆

  艾滋病防制工作,不但是有意思的,更是有意义的。这个月是我在艾滋病防制科的第八个月,我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位工作者,经验到半年前来咨询的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半年后的变化,感触到艾滋病曾印刻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苦痛,已有显著的缓解。
  那一天,张先生又来了,轻快地推了门,愉悦地对我说了句:"你好,我来审核治疗证。"接过了他的治疗证,翻开便看见半年前自己的签名,一种很奇妙的感触油然而生。我一边审核一边关心他最近的情况,得知他确诊后都能坚持跑步健身,最近又做成了大生意,生活过得充实又愉快,他说了一句"我差点无法回想起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曾经发生过在刚得知感染艾滋病的他的身上。
  张先生是千万感染者的一员,他的生活曾由深深绝望转变为重建希望,他的故事并不是个特例,却始终触动着我,我不禁思考:假如不先经历绝望,不就能在治疗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不就能带着希望积极治疗吗?那么,问题在于感染者为什么会绝望?
  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被告知,艾滋病多恐怖,多可怕,得病的人应该被羞耻、应该被歧视,应该被认为造了大孽。以至于某天当我们患上了这个病时,就意味着得告别幸福的生活,失去体面的工作,远离知心的朋友,仅存静待死亡的无助与绝望。
  我在未接受专业学习前,谈起"艾滋"二字,同样觉得恐怖,和大部分咨询者的心情一样惧怕,但在完成专业学习、参加艾滋病防制工作后,这种恐惧的心理就渐渐发生变化了。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有两三百例个案随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通过个案咨询和病例随访,我发现恐惧心理的产生有两点原因:
  一是普通老百姓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他们一般会选择通过互联网的途径了解艾滋病,因此,他们获取准确的疾病信息的难度较大,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可靠,其中也不缺感染者的经验分享及艾滋病的宣传信息,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辨别这些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同一个疑问,当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不一样答案的时候,是否能不胡思乱想、彻夜难眠?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仍然比较欠缺,因此,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专业防艾知识是扩大艾滋病宣传的重要目标,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能接受我们提供的专业服务。在获取专业服务途径方面,可以通过各级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向专业机构获取咨询服务。
  二是早期的"恐吓性"教育让老百姓得了"谈艾色变"病,"恐吓性"教育以艾滋病期的症状图片展示为主要形式,告诉大家假如得了艾滋病,最后很可能会出现这些要命的症状。这种策略出发点虽然好,重在提醒群众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强调高危行为的危害,从而减少艾滋病发生的风险,这是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很出彩的策略。殊不知,这种方式给普通老百姓,甚至医务人员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并可能伴随终生。
  三是道德上的约束。当今社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出于污泥而不染,很难。问题是,总有人明明看见是个泥坑还拼命的往下跳,这还真当自己是荷花吗?我们都是凡人,犯错难免,知错能改则善莫大焉,若是沉迷于无数次用道德谴责自己的过错,换来的只能是身心俱疲,即使最后不是败于艾滋病,也会败于心理障碍。
  所以,过分担心、恐惧,是完全没必要的。这不代表群众就无需提高警惕,因为艾滋病确实很可怕。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将逐渐遭到破坏,不治疗的结果是很可能会在8-10年内发病甚至死亡。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现阶段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发病率,换言之,只要积极治疗,艾滋病的发病时间就可以被延缓、推迟。还有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意识,多一份风险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做到洁身自爱,凡事三思而行,就不会成为被艾滋病病毒祸害的一员。而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并不需要花费一分钱,不需要割舍一块肉。
  开头便说,这份工作意义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体现于以下方面,首先,能为感染者提供专业的随访服务,引导其进行治疗,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次,以感染个体为对象积极宣教和以人群为对象进行宣教和干预,从而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遏制艾滋病的蔓延;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一群对艾滋病有误解的人,能从生不如死的心理摧残状态下,解救出来,重见光明,看见希望的曙光。
  我们从来都不仅仅看到面前的这个感染者或者恐艾者的形象,更是看到了他们的对自我的认知,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及社会关系,当能从背后帮助他寻找到能应对恐惧的突破口时,一切都变得顺其自然了。能够及时予以帮助,这就是有意义的。


《广州卫生计生》讯 (通讯员 潘婧珊)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