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你预防夏季传染病

注意卫生,手足口病早防治
  来源:网上健康教育馆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


  ■ 什么是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每年4~6月为高发期,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 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染的?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


  ■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口腔出现疱疹、溃疡、疼痛、流口水、不愿意吃东西;手掌、足底、臀部出现米粒至绿豆大的红疹或疱疹。

  红疹或疱疹的特点:

  1. 四部位:一般出现在手、足、口、臀四大部位;

  2.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3. 四不: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 手足口病的后果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约80%为轻型,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甚至死亡,但家长不要盲目紧张,让医生帮助你判断孩子的病情。


  ■ 孩子患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是传染病,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指定医院就诊。

如果孩子精神好,反应好,愿意进食和玩耍,无惊跳及抖动,无头痛和呕吐,到医院就诊后可回家休息,服用退烧药,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继续观察孩子变化。

如果孩子精神差,面色不好,不愿意进食和玩耍,持续高烧不退,手脚冰凉,频繁跳动和抖动,头痛和呕吐,请立即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

孩子暂停去幼儿园或学校,少去公共场所,不要接触其他儿童,家长对孩子衣物和玩具进行晾晒或消毒。


  ■ 患手足口病后需要隔离多长时间?


  10~14天方可入托或接触其他儿童。


  ■ 曾经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感染吗?


  会!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感染了手足口病后,机体只会对该种病毒有免疫力,对其他病毒则没有免疫力,而且这种免疫力也不是永久的。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胡芳)


  家庭日常预防措施


  (1)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对地面及桌椅台面、床围栏、门把手、电话等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擦拭。

  (2) 儿童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应使用独立毛巾抹干手。

  (3) 家长及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儿童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均要洗手。

  (4) 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应每周清洗;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5) 早晚探摸儿童额头,如有发热要测体温;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同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

  (6)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7)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建议


  除做好上述日常预防措施外,还须做到:

  (1)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送至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治疗。

  (2)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

  (3) 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4)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5) 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知多点: EV71疫苗


  广东省于去年开始可以为孩子选择接种EV71疫苗。

  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EV71疫苗对于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达90%以上,可有效降低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发病,尤其是在减少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方面有重要意义。

  但是EV71疫苗不能预防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其他型别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且保护效力难以达到100%,所以,预防手足口病不能光靠疫苗,注重个人卫生也很重要。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