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男性青春期发育延迟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男性青春期发育延迟(male delayed puberty)是指男孩已达到正常的青春期发育年龄仍无性发育的现象。其原因众多,常见的有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全身性疾患或营养不良所致的青春期不发育和性腺发育不全症。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可以看成为正常人青春发育的变异,这些青少年以后会出现完全正常的性发育,只不过较大多数人晚数年而已。全身性疾患和营养不良患者,在原发疾患得到纠正、营养获得改善后,应该出现正常的青春发育。性腺发育不全症患者,表现为青春期无发育,其病因多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器质性疾患。按病变部位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又其分两大类,一类为睾丸性(高促性腺激素型)性功能减退,系由原发于睾丸的疾患所引起,FSH、LH为代偿性增高;另一类为垂体-下丘脑性(低促性腺激素型)性功能减退,系由下丘脑-垂体疾患引起FSH及(或)LH分泌不足导致继发性睾丸功能不全。
    男孩年龄超过14岁,女孩超过13.5岁,无任何青春期表现者为青春期延迟(delayed puberty)。男孩主要表现为睾丸体积不增大,女孩乳房不发育。正常人从第2性征出现到具有成人性特征一般需4~5年,如青春期发动到生殖器发育完善超过5年,或停止发育2年者,称青春期延迟。
  • -预防
    预防:
    1.本病有多种原因。其一原因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隐性、X-性连锁3种方式遗传,可呈家族性或散发性。可做婚前、孕前基因检查。
    2.如高度疑为青春期发育延迟,可做必要的检查。如仅个别项目发育差,不要随意做出的诊断。一般可追踪观察1~2年。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是一种良性的生长和青春期发育的延缓,青春期启动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晚,青春期过程正常,最终可获得正常的性成熟和正常成人的身高。男、女两性受累的频率相近,但是受累的男孩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更大。据估计,约有2.5%的儿童罹患青春期发育延迟。
    1856年,Maestre de San Juan在尸检时发现1例生殖器发育不良的男性无嗅脑,经询问亲属得知死者生前有嗅觉缺失,这是有关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症(IHH)最早记录。1944年,Kallmann首次报道3个家族罹患本病,并提出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是伴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来研究本病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隐性、X-性链锁3种方式遗传,可呈家族性或散发性,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6∶1)。
    男孩一般在10~13岁进入青春期的早期发育,其特征是身体的纵向生长加速和第二性征发育,躯体外形、自我意识和男性个性也发生显著变化。虽然身高的差别受遗传素质、营养、运动等的影响,但若低于正常人群均值的2.5SD以下,可认为属病理性矮小。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许多病理状态可引起青春期发育延迟,在临床上较常见的是: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颅咽管瘤和生殖细胞瘤等;②下丘脑-腺垂体叶功能减退,如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和垂体性矮小等;③原发性睾丸功能减退,如克氏综合征和性腺发育不全等;④严重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支气管哮喘,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体质性青春期延迟患者不存在上述病理情况,其发病机制未明。
    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是由于LHRH脉冲发生器再致活的延迟,致使患儿在应该青春发育的年龄时LHRH分泌缺乏,同时伴有性腺对促性腺激素反应减弱所致,为功能性性腺功能减退,是正常青春期发育的一种变异类型。性腺发育不全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异常青春期发育延迟或不发育。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尽管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青春期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体格检查显示外生殖器幼稚,处于青春期发育前的阶段。阴毛、腋毛生长不明显。睾丸体积多小于4ml,声音仍为童音。由于面貌幼稚,家长、老师和同学常把患者当小孩对待,损害了患者的自尊心,甚至出现自卑心理,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 +并发症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相关的检查,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血LH、FSH、T)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如T3、T4、TSH和GH等)水平测定,必要时行GH兴奋试验。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染色体检查用以除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性腺发育障碍,如Turmer综合征及Kline-Felter综合征。
    MRI或CT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鞍区占位病变或其他疾患。X线测定骨龄,了解有无腺垂体功能减退。
  • +诊断
    诊断:
    1.全面了解相关情况,以利于做出正确判断 包括了解患者出生时的情况,注意有无难产、产伤及窒息史,出生时及就诊时的身高和体重,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注意有无慢性内科疾患如贫血、支气管哮喘以及心脏、肾脏、肝脏疾病等。计算每年的生长速度及患者上身/下身长比例。注意有无嗅觉异常及面中线发育障碍。了解患者父母亲青春期发育史,如父亲变声、剃须及身材猛长年龄,母亲月经初潮的年龄等。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腋毛、阴毛生长情况,准确记录睾丸体积大小。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水平等,排除影响生长发育的一些急、慢性疾患。X线测定骨龄达12~13岁仍无青春发育征象,则需鉴别体质性和器质性性腺发育不全;如骨龄刚达到青春期发育年龄可随诊观察半年或行IHRH兴奋试验;如骨龄尚未达到青春期发育年龄,可每半年随诊1次,直至骨龄达应有青春期发育的年龄。如骨龄仍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则应对腺垂体功能进行评价,了解有无腺垂体功能减退。
    2.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关的检查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血LH、FSH、T)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如血T3、T4、TSH和GH等)水平测定,必要时行GH兴奋试验。染色体检查用以除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性腺发育障碍,如Tumer综合征及Kline-Felter综合征。MRI或CT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鞍区占位病变或其他疾患。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如年龄小,可继续观察,每半年随诊1次,观察第二性征,外生殖器发育情况。LH、FSH、性激素水平,骨龄、身高,第二性征等。有些病人在若干月后可自动启动青春期发育。
    2.在鉴别促性腺激素缺乏性和体质性青春发育有困难时可用睾酮治疗4个月,体质性者如单纯性肥胖者对睾酮的反应较好。纵向生长速度可从4.3cm/年增至11.2cm/年,睾丸增大明显,而器质性促性腺激素缺乏者的反应差。男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的鉴别诊断程序见图1。实验室检查鉴别见表2。
  • +治疗
    治疗:
    1.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的治疗
    (1)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诊断一旦明确,在患者骨龄刚达到青春发育年龄或稍差时,可每半年随诊1次,观察性发育的演变过程,随诊项目包括性征及外生殖器的发育,血LH、FSH、T水平测定和骨龄进展情况。临床上着重观察身高、第二性征情况,尤其是阴毛、外生殖器发育、睾丸体积的测量。如睾丸逐渐长大,则可继续观察下去,患者一般在1~2年内会出现明显的青春发育。如血清T已能测得(>0.7nmol/L),也表明半年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性发育。
    (2)如骨龄明显落后,家长及患者本人思想压力大,不管诊断是否明确,可先用小剂量的性激素治疗,促进第二性征发育和骨龄缓慢向前进展。此对身材明显矮小者尤为重要;如同时有GH缺乏,可先用rhGH治疗,以促进身材长高,然后再考虑性发育问题。男孩可用11-酸睾酮胶囊,方法为口服40mg,每8~12小时1次;用药半年后停药观察3~6个月。一部分患者可能从此出现自发的性发育;如停药后不出现自发的性发育,可重复治疗2~3个疗程,如此体质性性发育延迟患者多能出现自发性的性发育;如经过上述处理,患者仍不能出现自发的性发育,甚至已出现的性发育有倒退现象,则应考虑器质性性发育不全症可能大,后者可先用小剂量的雄激素治疗,然后过渡到充足的成人剂量,促进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并维持其性功能。性功能不全症患者需要终身雄激素替代治疗。
    2.男性性功能减退的治疗 男性性功能减退的原因、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表现和类型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点是性功能减退,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但个别病种的治疗应具体对待。首先要明确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除了幼童隐睾症和某些需要试验治疗的病种外,大量的高、低GHT型性腺功能减退均需不间断的用药,可以根据情况改变具体用药方法,切忌盲目停药,避免剂量过大或过低。长期而合理地补充酯类睾酮制剂,不会影响患者对其他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1)各种男性性腺功能减退可发生在胚胎过程、青春期前、青春期过程中和性成熟的成年男子。因此,治疗起点不同、治疗的目的不可能完全一致,首要目的是诱发、促进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其次是诱发与维持精子发生,促进或恢复生育能力。前者比较容易达到,对多数原发性睾丸功能衰竭和抗雄性激素综合征患者后者目前尚难达到。
    (2)由于男性性功能减退需要长期、系统地治疗,而且很多时候治疗效果与患者及家长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与愿望,从确定治疗方案开始就必须交待清楚,只有如此,才能在医患之间建立密切合作与配合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 +预后
    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是一种良性的生长和青春期发育的延缓,青春期启动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晚,青春期过程正常 ,最终可获得正常的性成熟和正常人的身高。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