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典型楔状缺损是由两个平面相交呈V字楔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分为4型:①月形:缺损的
壁、颈壁与轴壁相交成半圆形曲面,交角大于90°;②碟形:缺损的
壁和颈壁中有一壁为半圆形曲面,另一壁为斜形平面,与轴壁相交角小于90°,发生率最高,约占楔状缺损的50%;③三角形:缺损的
壁、颈壁均为斜形平面,与轴壁相交角小于90°;④不规则
形:不能纳入以上3型者。以上各型缺损均表现边缘整齐,边缘的牙釉质和缺损的牙本质表面坚硬而光滑,色泽正常(图1)。
2.根据缺损的深度将其分为浅、中、深3型。浅型指缺损深度在0.1~0.5mm者;中型指缺损深度在0.6mm以上者;深型指缺损近髓或已穿髓者。临床上可出现对冷、热、酸、甜敏感的牙本质暴露过敏症状,累及牙髓可出现牙髓炎性疼痛甚至根尖病,严重者可出现牙颈部折断。必须指出,深度与临床症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关键是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状况,这与个体差异以及缺损速度和患者年龄有关。一般情况是病损速度越慢,年龄越大,症状越不明显。
3.好发于
,尤其是
。
4.随着年龄增加,楔状缺损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年龄愈大,楔状缺损愈严重。50~60岁是楔状缺损的好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