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早产儿视网膜变性综合征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于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此病,以后则以Terry综合征称此种高浓度氧中毒性晶体后纤维增生症。1984年以前本病亦被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s,RLF)。现对此认定为ROP,系出生后的头3或4个月内视网膜发育的活跃期所见到的血管异常。RLF是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静止后视网膜和玻璃体内继发的改变,见于生后3~6个月。ROP的特征是早产儿初生时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育异常,表现为血管充血、扩张、纤细、动静脉相通、到晚期则有纤维血管性组织进入玻璃体内,严重者可发生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
  • -预防
    预防:
    尽量保胎减少早产儿的发生率是根本实在的预防手段。另外合理的氧疗及护理是预防的关键。
    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或胎龄在28周以内的婴儿;正常体重及正常胎龄,但出生后接受过氧气治疗的婴儿都应该做视网膜检查。
    检查的时间为出生后4周,或从母亲怀孕起算32周时开始检查。
    ROP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调理的时间反而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控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选择。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好转,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挽救报着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宝贝视力,发现孩子视网膜有病变应进行随诊。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ROP,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婴儿视网膜上的眼底血管增殖性病变,患病率在早产儿中为15%~30%。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小其视网膜发育越不成熟则ROP发病率越高。有报告指出:出生体重<1000g,孕期短于28周早产儿,ROP发病率为70%~80%。美国每年约有37000名极低体重儿(<1500g)出生,其中约有21%的婴儿患各种不同类型的ROP。在这之中有6.2%婴儿因此而失明。
  • +病因
    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体重、早产、氧疗,其他还有高碳酸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血压、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光照、低体温、脑室周围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应用β受体阻滞药等。主要病因为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初生时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育异常,表现为血管充血、扩张、纤细、动静脉相通、到晚期则有纤维血管性组织进入玻璃体内,严重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可导致失明。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小其视网膜发育越不成熟致ROP发病率越高。其次,有高浓度氧吸入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有反复呼吸暂停病史的患儿,宫内重度缺氧的患儿也可导致ROP,因此认为组织缺氧是ROP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视网膜发育不成熟 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基础,但其发生血管异常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人的视网膜,在胎儿4个月以前无血管,自胎儿4个月起,视网膜血管开始由乳头锯齿缘爬行,胎儿8个月时到达鼻侧锯齿缘,而颞侧视网膜血管在胎儿9个月时才达到锯齿缘。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与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有密切关系,颞侧视网膜发育较晚,故是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好发部位。
    2.氧与ROP 早于35年前就认识到氧气是ROP的重要致病因素。重症ROP多发生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有反复呼吸暂停的患儿,他们均有高浓度氧吸入的历史,因此认为ROP与高浓度氧吸入有关。有人提出合理用氧可减少ROP的发生,Mustin(1974)对746例早产儿氧分压进行监测使氧分压保持在8~12kPa(40~90mmHg),结果无一例患儿失明。但有些视网膜血管集中于后极部者,即使未给高浓度氧,亦易发生ROP说明与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成熟关系密切。Brucker报道,重度贫血母亲孕32周时分娩体重2212g早产儿,并未用氧亦发生ROP,说明宫内重度缺氧也可导致ROP。因此认为组织缺氧是ROP发生的重要因素。
    3.换血与ROP 一般认为,利用成人的新鲜血液对早产儿进行交换输血,可使患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导致ROP发生,已有人观察9例早产儿因伴黄疸而进行交换输血,其中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ROP,但换血与ROP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4.其他因素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窒息、高碳酸血症、脑室出血、败血症、贫血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E缺乏等。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合理地尽早对患儿进行眼底检查,成为诊断及及时治疗ROP的关键。
    1.分期及表现 依据本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活动期、退行期和瘢痕期。
    (1)急性活动期:根据ROP的国际分类法(ICROP),本病活动期分期有3个基本概念:按区域定位,按时钟钟点记录病变范围,按疾病轻重分为Ⅰ~Ⅴ期。
    ①分区:将视网膜分为3区,
    Ⅰ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圆内区域,ROP发生在该区者最严重。
    Ⅱ区:以视盘为中心,以视盘至鼻侧锯齿缘距离为半径,Ⅰ区以外的圆内区域。
    Ⅲ区:Ⅱ区以外的颞侧半月形区域,是ROP最高发的区域。
    ②分期:分5期,
    Ⅰ期:视网膜后极部有血管区与周边无血管区之间出现一条白色平坦的细分界线。
    Ⅱ期:白色分界线进一步变宽且增高,形成高于视网膜表面的嵴形隆起。
    Ⅲ期:嵴形隆起愈加显著,并呈粉红色,说明新生血管不仅长入嵴内且发展到嵴上。此期伴纤维增生,并进入玻璃体。
    Ⅳ期:部分视网膜脱离,又分为A与B 2级。ⅣA为周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ⅣB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多属牵引性,但亦有渗出性。
    Ⅴ期:视网膜全脱离,常呈漏斗型,可分为宽漏斗、窄漏斗、前宽后窄、前窄后宽4种。此期有广泛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RLF。
    ③特殊病变:
    A.附加病变(plus):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出现怒张、扭曲,或前部虹膜血管高度扩张。附加病变是ROP活动期指征,一旦出现常意味预后不良。
    B.阈值病变(threshold ROP):ROP Ⅲ期,处于Ⅰ区或Ⅱ区,新生血管连续占据5个时钟范围;或病变虽不连续,但累计达8个时钟范围,同时伴plus。此期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期。
    C.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 ROP):包括2种情况。若病变局限于Ⅰ区,ROP可为Ⅰ、Ⅱ、Ⅲ期;若病变位于Ⅱ区,则有3种情况:Ⅱ期ROP伴plus;Ⅲ期ROP不伴plus;Ⅲ期ROP伴plus,但新生血管占据不到连续5个时钟范围或不连续累计8个时钟范围。
    D.Rush病变:ROP局限于Ⅰ区,新生血管行径平直。Rush病变发展迅速,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应提高警惕。
    (2)退行期: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ROP自然停止,进入退行期。此期特征是嵴上血管往前面无血管区继续生长为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嵴逐渐消退,周边视网膜逐渐透明,不留后遗症。但仍有20%~25%的患儿病情进展而进入瘢痕期。
    (3)瘢痕期:因本病从活动期能很快移行至瘢痕期,活动期和瘢痕期病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例,故一般把活动性病变消失时残留的不可逆性变化的时期称为瘢痕期。一般把瘢痕期分为5度:
    1度:眼底后极部无明显改变,周边部有轻度瘢痕性变化(色素沉着、脉络膜萎缩),大部分视力正常。
    2度:视网膜血管向颞侧牵引,黄斑偏向颞侧,色素沉着,周边可见不透明的白色组织块。若黄斑部健全,则视力良好;若病变累及黄斑,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3度:视网膜皱襞形成,与病变玻璃体膜愈合并被血管包裹,向周边部延伸与白色组织块相联系。视力在0.1以下。
    4度:晶状体后部之玻璃体内,可见灰白色混浊物占据部分瞳孔领。
    5度: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殖,形成角膜混浊、并发白内障,常有眼球萎缩,视力丧失。
    2.眼底检查
    (1)第1次检查时间:有效的筛查既要及时检测出早期ROP,又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张对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根据第1次检查结果而定,如双眼无病变或仅有Ⅰ期病变,可隔周复查1次,直到ROP退行,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如有Ⅱ期病变或阈值前病变或Rush病变,应每周复查1次,随访过程中若ROP程度下降,可每2周检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若出现Ⅲ期病变,应每周复查2~3次。如达到阈值水平,应在诊断后72h内进行冷凝或激光治疗。
    (3)检查方法:检查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检查时用倍诺喜眼水行眼球表面麻醉,然后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用间接眼底镜和屈光度20~30D的透镜进行眼底检查。检查过程最好在护理人员、新生儿医生、眼科医生的共同协作下完成,应同时监测生命体征,以防止发生眼心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为减少乳汁吸入,检查后30min~2h方可进食,体重越小者禁食期越长,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国际分类法(1984年) 1984年,在关于ROP的国际会议上制订了一项统一的分类法,按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类法,将本病活动期可用部位、范围和程度进行标记。血管扩张和迂曲,按附加疾病作为本分类法的附加修正法,有附加病者,提示预后不良。
    (1)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部位:由于视网膜血管是由乳头向锯齿缘爬行生长,故以乳头为中心可将视网膜分为三个区:①Ⅰ区:位于以乳头至黄斑中心凹之间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周围范围,表示为后极部;②Ⅱ区:在Ⅰ区以外,以乳头至鼻侧锯齿缘之间距离为半径的范围;③Ⅲ区:Ⅱ区外缘到颞侧锯齿缘的范围。对早产儿来说,这是视网膜血管最后延伸到的部位,是ROP的高发区。
    (2)视网膜血管病变的范围:以时钟的钟点来表示。右眼鼻侧及左眼颞侧为3点钟部位;右眼颞侧及左眼鼻侧为9点钟部位。
    (3)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程度:根据观察到的血管异常反应程度分为五期。它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①1期(分界期):此期在视网膜上可见一条细而明亮、白色平坦、位于视网膜面的构造线,称之为分界线,它将视网膜分为血管区和无血管区。此线可见血管的异常分支,或形成弓形桥,但局限于视网膜内。
    ②2期(隆起期):分界线的高度、幅度和容积增加,血管从视网膜面向上丛生成隆起部,色泽呈粉红色。有时可见小血管丛生并向后极部延伸。
    ③3期(纤维血管增殖期):在2期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视网膜外纤维血管组织增殖。3期的特征是:隆起部向后极延伸,外观表现凹凸不平,增殖组织从视网膜面垂直伸向玻璃体。本期还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④4期(部分视网膜脱离期):其脱离为渗出性或牵引性或二者合并存在。这种视网膜脱离呈环形或扇形,扇形表现为褶皱状从视盘向Ⅰ区伸展,同时累及Ⅱ、Ⅲ区。
    ⑤5期(全视网膜脱离期):本期视网膜脱离呈漏斗形。超声扫描漏斗外形有各种表现,往往呈前后形,有的开放,有的狭窄。视网膜脱离的形状对可行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的成功与否有关。
    (4)附加“+”号的病期除上述变化以外,可进一步出现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的扩张,迂曲、虹膜血管扩张、瞳孔强直,以及玻璃体明显混浊等症状。若后极部血管也出现扩张、迂曲,则在病期上划“+”号。例如在隆起期基础上见到上述改变,则记录为ROP+Ⅱ期,如ROPⅠ、Ⅱ期附有“+”号,则表明症状可能会出现急骤的进展。
  • +并发症
    并发症:
    当晶状体后血管膜过度增生,可使晶状体后囊破裂,形成白内障。若错过最佳治疗期可至失明。
    1.视力减退 其视力减退程度与出院时ROP病期呈正相关,15% 3期病变的视力预后良好,26%视力减退。4期病变有28%视力减退,44%无光感。4或5期ROP病人50%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重度脑室出血。80%有癫痫发作,因此不能用平常视力测量方法。需采用无需病人主观上作出反应的视力测定。
    2.斜视 有报道30例中,14例有斜视,占47%,此外,假性斜视亦常见,18%有黄斑牵拉。黄斑牵拉也是视力减退的原因。
    3.近视 晚期ROP病人41%高度近视,60%病人近视迅速增长,35%有屈光参差。弱视为22%,所有弱视者同时有屈光参差和斜视。出生体重低和ROP的严重程度是引发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决定因素。有报道,有ROP的早产儿近视眼占50%而无ROP的早产儿仅占16%,说明近视与ROP之间有明显关系。近视的发生及其程度,与ROP活动期和后来形成瘢痕期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4.眼前节异常 患儿可有角膜异常,包括小角膜和角膜带状病变伴角膜白斑。其他角膜异常有角膜曲度不规则、角膜水肿和圆锥状角膜。也有报道前房变浅,并发闭角型青光眼和瞳孔闭锁性青光眼。此外ROP也可形成白内障。
    5.视网膜并发症 有晚期视网膜脱离,瘢痕性晶体后纤维增生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注意除外遗传性疾病。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主要为专科检查。
  • +诊断
    诊断:
    本病绝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据此可以诊断。
    为了使ROP早期得到有效治疗,对处于ROP高危状态的婴儿进行常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美国儿科学院推荐,检测对象为年龄6~8周用过氧治疗的早产儿,放大瞳孔用检眼镜检查视网膜。有人对出生体重低于2000g或接受过氧治疗的新生儿出院前作常规检查,发现出生体重大于1400g的婴儿除非给氧治疗50天以上,否则无一例发生ROP 3期患者。因此,对出生体重低于1600g或出生后给氧超过30天的新生儿均在出院前常规作眼底检查,发现ROP后在适当时机及时治疗。若疾病极轻或已完全退行,则随访检查。检查次数和时间取决于视网膜血管异常的活动程度和部位。若病情活动或恶化则每周检查一次。否则,每月2次直至疾病不再进展或出现成熟型血管为止。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视网膜血管发育不良(RVH) 此病少见,由视网膜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患儿多为白人男孩,足月产,围生期正常,出生体重正常,双眼底改变对称性,无家族史。该病60%有玻璃体纤维条索,50%有视网膜脱离伴晶状体后纤维膜形成,最终视力极差。
    2.永存原始玻璃体增殖症(PHPV) 由于玻璃体血管未退净,导致视网膜增生、皱襞。患儿无早产史,多单眼发病,眼底无ROP的血管改变,晶状体后残存的原始玻璃体增生呈灰白色。
    3.遗传性疾病
    (1)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眼底改变与ROP类似,较难鉴别。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病变呈慢性过程,无早产、吸氧史。
    (2)色素失禁综合征: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男性患儿不能存活,存活者均为女性。双眼发病,眼底改变与ROP类似,但病变程度不对称,35%伴眼部其他异常表现。该病还有皮疹、牙齿发育异常及神经系统异常,如癫痫、智力发育延迟、痉挛性瘫痪,无早产史。
    (3)Norries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母亲为携带者,男婴患病。1/3者伴先天性盲、耳聋及智力异常。双眼发病,表现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周边部纤维膜形成。该病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展极快。
    4.炎症性疾病
    (1)溶血尿毒综合征:眼部可出现广泛新生血管、渗出、视神经萎缩等改变,致永久性盲。但本病发生于正常人,且伴“三联征”——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尿毒症,可资鉴别。
    (2)其他:周边部葡萄膜炎、弓形虫病等。
    5.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亦出现白瞳症,较难鉴别。但患儿多无早产,有家族史,超声波及CT检查见钙化灶及肿块可资鉴别。
    (2)其他:视网膜和色素上皮联合的错构瘤、视网膜血管瘤等。
    6.先天性白内障 表现为白瞳症,但该病的混浊在晶状体内,而ROP混浊在晶状体后。
  • +治疗
    治疗:
    ROP的国际分类促进了ROP的治疗进展,目前除了出生后控制吸氧外,还非常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近几年在ROP的手术治疗方面有很大进展,大大改善了预后。
    1.冷凝治疗 治疗方法是在视网膜无血管区形成连续的冷凝瘢痕。美国多中心ROP冷凝小组研究发现,冷凝治疗后可使ROP后极部视网膜皱褶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减少50%。但冷凝治疗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操作复杂,易引起新生儿窒息,心动过缓,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远期疗效尚未确定。
    2.激光治疗
    (1)氩离子激光治疗:光凝治疗比冷凝治疗操作简便精确。此外对脉络膜损伤小,不破坏巩膜,并能减少玻璃体出血的并发症。
    (2)二级管激光治疗:二级管激光为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二级管激光治疗有二种方法:经瞳孔二级管激光和经巩膜二级管激光。
    3.巩膜扣带术 ROP病变未得到控制,而进一步发展将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4和5期),4期ROP为部分视网膜脱离者,这部分病例应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体吸收和视网膜复位,并可阻止4期病变发展到5期。
    4.玻璃体手术 目前5期ROP的治疗主要是玻璃体手术,有二种方法: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和开放式玻璃体手术。
    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48%~59%,视力恢复不理想,因多数患儿存在神经发育问题。
    开放式玻璃体手术对5期ROP视功能明显好于非手术眼,但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较多,仅为晚期病变可选择治疗的方法之一。
    5.内科治疗
    (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且还增加早产儿的病死率。随着血管生长因子在ROP形成中作用的确立,发现缺氧可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合成,提出补氧治疗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抑制ROP发生、发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新生血管抑制剂:尚在研制与动物试验中。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