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广州管圆线虫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为动物寄生虫病,可侵入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和脑膜炎。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945年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中国台湾发现,该病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从南纬23°至北纬23°。
  • +病因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多寄生于野鼠肺部血管,最早是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成虫寄生于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野鼠等肺动脉内(偶见于右心),虫卵产出后在肺毛细血管内发育成熟,并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肺泡进入呼吸道,沿气管上行至咽喉部,咽下可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感染后42 ~45日在粪便内常可找到第一期幼虫。一些研究者以线虫生死生殖发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用已知的与线虫发育相关的27个蛋白质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共得到100多个相互作用结果,初步建交了与线虫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图谱。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第一期幼虫可在外界存活2周,幼虫可主动侵入软体动物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蛞蝓,或被中间宿主吞食,经2次蜕皮变成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期幼虫,体内三期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较高,如云南省报道高达37.21%,广东省徐闻县的一只褐云玛瑙螺含蚴虫多达3565条。鼠类等终宿主可因吞食含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或其转续宿主如蛙、蟾蜍、鱼、蟹和虾等而被感染,转续宿主在广州有黑眶蟾蜍,中国台湾有虎皮蛙和金钱蛙及涡虫。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幼虫侵入后主要侵犯和停留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而不再继续发育。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在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临床常见的症状是在感染后2~3周出现急性剧烈头痛(99%)、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发热不常见,少数患者出现面瘫及感觉麻木、烧灼感,严重病例可有瘫痪、嗜睡、昏迷,以至死亡。病程为数日至数月,多数病例可自行缓解,复发病例极少。死亡率很低,约为0.5%。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血清免疫学检测如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成虫冷冻切片免疫酶染色等对本病诊断有意义。
    2.脑脊液检查约半数病例压力增高,80%以上病例脑脊液呈乳白色或洗米水样混浊,细胞数增高,多数病例达(100~2000)×106/L,少数可达数千,蛋白含量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轻度增高。约10%的病例CSF中可找到幼虫。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 病变集中在脑组织,除大脑髓质及脑膜,可侵犯小脑、脑干及脊髓。主要病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诊断
    诊断:
    根据接触或吞食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和临床表现,颅内压高、CSF外观混浊或乳白色,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检出特异性抗体等,CSF镜检找到幼虫可确诊。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可试用阿苯哒唑、噻苯咪唑治疗。
  • +预后
    本病为良性过程,多可自愈。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