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盘尾丝虫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是由旋盘尾丝虫寄生于眼部或皮下组织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眼部损害,可致失明,故又称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 -预防
    预防:
    避免疫区活动。由于此病是由黑蝇传播的,所以消灭黑蝇已成为控制此种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盘尾丝虫病是全球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全球34个国家的地方病,但它主要见于非洲,尤其见于西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28个国家位于非洲近赤道的热带地区。在美洲的一些国家,此病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亿2千万人受到感染的威胁,1700多万人受到感染,由此病所致失明者达27万人之多,视力严重障碍者达50万。从国外归国人员中已有发现感染者。
    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曾见于蛛猴及大猩猩,尚未发现有家畜保虫宿主。传播媒介为蚋,其种类因地而异,当地居民饮用、洗澡、捕食都与河水关系密切,因此有很多机会受到蚋的叮咬而遭感染。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成虫及微丝蚴均有致病作用。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淋巴管汇合处。本病最基本病损发生于皮肤、淋巴结和眼组织。在皮肤,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过程,后期弹性纤维减少、萎缩和纤维化。可形成皮下纤维性结节,结节内含有成虫。病理检查发现虫体周围有肉芽肿组织、纤维组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浆细胞等浸润。淋巴结病变以慢性炎症改变为主。眼组织常有慢性非肉芽肿炎症改变。微丝蚴可引起点状角膜炎或角膜混浊,也可发生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导致盲目。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不详,从1岁以下婴儿可查见成虫所致结节来看,估计最多1年。成虫和微丝蚴对人均有致病作用,尤以后者为重。
    1.皮肤损害 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局部引起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围虫体的纤维结节,结节直径为2~25mm,或更大些,不痛,质较硬,其内含两至数条成虫及许多微丝蚴。结节数多为3~6个,亦有上百个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微丝蚴的代谢产物或其死亡后的毒性物质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并可导致严重皮炎。皮疹可发生于脸、颈、肩等部位,初剧痒,伴色素沉着,呈现色素沉着区或色素沉着消失区,外观形似豹皮,故又称豹皮症。继之皮肤增厚、变色、裂口,最后皮肤失去弹性,皱缩如老人。
    2.淋巴结病变 淋巴结可肿大,坚实而不痛,内含微丝蚴。在非洲某些地区,有的患者出现“悬垂性腹股沟”(hanging groin),这是皮肤失去弹性引起腹股沟下垂而形成悬垂的囊,内含增大的纤维化的淋巴结。此外,尚可引起阴囊鞘膜积液、外生殖器象皮肿、疝气(特别是股疝)。
    3.眼部损害 最为严重,此系微丝蚴从邻近组织进入眼部,活微丝蚴机械性损害。微丝蚴的分泌物或其死亡后的抗原性物质和毒性物质等引起眼部损害,发展较缓慢。非洲某些地区患者眼部损害高达30%~50%。微丝蚴侵犯角膜,可导致角膜混浊,影响视力,严重者发生纤维化,可致失明。微丝蚴可在眼房内自由移动,亦可侵入眼球深部,引起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及脉络膜炎症,或侵犯视神经造成部分或全部失明。成人患“河盲症”者可达5%~20%。
    4.侏儒症 在乌干达发现由微丝蚴直接或间接损坏垂体所致的侏儒症。
  • +并发症
    并发症:
    侏儒症、股疝、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从肿物穿刺液,或用皮样活检夹,取少量表皮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进行活检,查见微丝蚴。此外,微丝蚴偶可在尿及血液中找到。迄今各种免疫诊断方法,实用意义不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裂隙灯、检眼镜直接查见眼前房中的微丝蚴,或外科手术摘除皮下结节中查见成虫。
  • +诊断
    诊断:
    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生活所在的地区和典型的眼部改变。位于非疫区的患者如最近曾到过非洲或南美疫区,并出现不对称的瘙痒、急性皮疹和肢体肿胀,应高度怀疑盘尾丝虫病,并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角膜及房水中发现微丝蚴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在皮肤标本中发现微丝蚴也可获得确定诊断。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特异性抗体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疥疮和皮癣是热带地区常见的刺激性皮肤损害,需与本病鉴别。
  • +治疗
    治疗:
    1.伊维菌素(ivermectin) 本品对成虫无作用,但对微丝蚴和在子宫内正在发育的微丝蚴胚胎有较强作用。剂量150μg/kg体重,空腹顿服,1年1次或6个月1次。1次服药后在1个月内微丝蚴几乎全部消失,并维持低密度达半年,以后微丝蚴数量又逐渐上升。因此,在流行区需要1次/年治疗。副作用表现为头痛、肌痛、发热、厌食、失眠等,不经处理24h内症状自行消失。副作用的产生与治前微丝蚴的密度有关,宿主对垂死的微丝蚴的炎症反应是引起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孕妇、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急性疾病、5岁以下儿童或小于15kg体重者、产后1周内哺乳妇女禁用。
    2.乙胺嗪 效果好,但副作用大,可作为不能使用伊维菌素治疗者的药物。乙胺嗪可杀死微丝蚴,剂量0.5mg/kg,第1天服1次,第2天相同剂量2次,如副作用不严重,增至2mg/kg,3次/d,连续服l0天 。
    3. 舒拉明钠(苏拉明) 本品虽能杀死成虫,但毒性大,除少数病例外,不能作为常规应用。一般成人首次量为0.5g,以后1g/周,总量不超过4.5~5.5g,均为静脉缓慢注射。副作用为发热、肌痛、皮炎,严重者可发生肾损害。
    皮下结节可用手术摘除。
  • +预后
    盘尾丝虫病对生命危害不大,严重眼部病变常致失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