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有结膜下出血,常并发角膜炎,可有神经系统并发症。
  • -预防
    预防:
    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为止。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要进行煮沸消毒,接触过患者的手要用肥皂和流水洗干净。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流行期间应避免去公共浴室和游泳池。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在非洲,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于1969年首先发现于加纳,然后传至非洲其他国家。1970年在亚洲首先发现于印尼的爪哇岛,然后传至越南、孟加拉、泰国、斯里兰卡、我国台湾、菲律宾和美属萨摩亚。1971年在日本、新加坡、摩洛哥发生大型的流行。欧洲的小型暴发流行开始于1971年。1973年发生于英国、前苏联、荷兰、前南斯拉夫和法国。1981年发生于美国。我国在1971年开始发现此病,并已分离出肠道病毒70型。
    1.传染源 患者的传染性很强,是主要传染源。在人口密集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迅速传播,温暖、潮湿的沿海气候更能促进其传播。家庭内续发病例常见。在发达国家中,常以眼科诊所为中心,引起局部地区性暴发流行,提示有诊所内感染的可能。
    2.传播途径 通过手指和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触途径传播,尤其是游泳池水被污染后传染性极强,并不像大多数其他肠道病毒一样通过空气飞沫或粪-口途径传播。肠道病毒70型于病程早期(1~3天)在患者眼分泌物中分离率高达90%以上,而从鼻咽分泌物分离率<5%。而且从病例之间的连续传播速度为24h来看,也支持从手到眼的传播而不支持粪-口传播。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潜伏期至少需要数日之久。
    3.免疫力与血清流行病学 在加纳和印尼,流行过后近50%人群血清中可检出抗体,但在日本则流行过后仅6%人群可检出抗体。在发达国家10岁以下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而患者多见于青少年,提示在儿童中隐性感染常见。在美国和日本,1969年收集的血清中,包括老年人在内,本病中和抗体阳性率很低,提示本病可能是在20世纪以后才发生的疾病。在牛、马等动物血清中可检出本病中和抗体,提示本病病原可能是从动物最近传给人类的疾病。
  • +病因
    我国在1971年开始发现此病,并已分离出肠道病毒70型。70型的原型分离自急性结合膜炎的结合膜拭子分离出来,与本病发病有关。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病毒存在患者眼部分泌物中,病毒经眼-手-眼,被眼分泌污染的手帕、毛巾、面盆、浴池、游泳池、美容器具,直接和间接从眼帘或口咽、结膜、黏膜处入侵,在局部或咽上皮细胞淋巴结内繁殖,迅速引起眼结膜一系列临床症状。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h,最长可达6天。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流泪和眼球痛。通常先发生于一个眼睛,几小时后波及另一个眼睛。约20%病例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约70%~90%病例在起病2~3天后出现特征性的表现-眼球结膜下出血,从细小的出血点至整个球结膜下出血程度不等,可见短暂而无后遗症的上皮性角膜炎。初期常发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约1周后痊愈,耳前淋巴结肿大常见。儿童病例2~3天即可痊愈,成人一两周内完全恢复。偶有病例角膜上皮剥脱反复发生,持续数年。老年病例结膜水肿常见,而年轻病例则出血量较大。起病后3~5天约90%病例在睑结膜上出现细小滤泡。在裂隙灯下用荧光素染色大多数病例可见角膜糜烂或点状上皮性角膜炎。前24h眼分泌物为浆液性或浆黏液性,并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
  • +并发症
    并发症:
    眼部并发症主要是细菌感染。在神经系统主要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瘫痪,多发生于起病后2~4周(5天~6周)。在印度、泰国、我国台湾和塞内加尔共报告有200例,但与以百万计的发病数相比,属极少数。临床表现为先有1~3天的发热和全身症状,然后出现神经根痛和急性软瘫,呈不对称性、一至多个肢体的瘫痪。第2~3周出现肌萎缩,可造成后遗症。半数病例可出现延髓性麻痹,偶可出现呼吸衰竭。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在本病起病3天内,可从患者结膜拭子或刮取物中检出肠道病毒70型。从患者双份血清中可检出抗体效价的升高。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在裂隙灯下用荧光素染色大多数病例可见角膜糜烂或点状上皮性角膜炎。前24h眼分泌物为浆液性或浆黏液性,并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
  • +诊断
    诊断:
    在暴发流行时,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 小规模的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或散发性病例应与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相鉴别。①EKC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5~7天,而AHC则为1天。②AHC起病后数小时结膜炎即达高峰,病程不超过1周。EKC在起病后数日病情才达高峰,并维持2~3周。③在AHC早期结膜下出血是特征性表现,而在EKC则少见。④结膜上滤泡样沉着在EKC常见,结膜炎消退后常遗留角膜上皮下翳斑。在AHC可出现一过性角膜炎,无后遗症。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特征为明显的结膜充血,以穹隆部和睑结膜为重。结膜分泌物多,早期为浆液性,随之变为黏液脓性,常使上下眼睑睫毛粘集成束,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细菌。抗菌治疗有效。
    3.游泳池性结膜炎(包涵体性结膜炎) 由沙眼衣原体的一株所引起。患者有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史,结膜高度充血,有显著乳头肥大和滤泡增生,滤泡以下穹隆部尤为显著,早期有较多分泌物,可有全身症状,发热,疲乏和上呼吸道炎。结膜刮片检查可见有包涵体。
  • +治疗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局部应用抗RNA病毒或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可有效,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合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 +预后
    预后一般良好,不引起角膜后遗症。仅极少数病例并发瘫痪性疾患,导致长期性瘫痪与肌萎缩等后遗症。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