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腹泻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TEC)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的常见病原,也是旅游者腹泻的首要病因。ETEC主要引起小肠分泌性腹泻。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患者及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展中国家多因水源、食品、牛奶、饮料等污染而发生暴发流行。腹泻和无症状感染最常见于温暖季节。产ST的ETEC在夏季更常见,而产LT的ETEC常没有季节性。ETEC主要引起2岁以下的小儿腹泻,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中占15%~50%。感染后个体可获得对肠毒素和定植因子的抗体,居住于流行地区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肠道免疫力。由于ETEC菌株表达的定植因子类型不同,可能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儿童反复发生ETEC腹泻的原因。缺乏特异免疫力者赴高发地区旅游,极易获得ETEC感染导致腹泻。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定植因子和毒素是该菌的致病因子。已经发现人类ETEC有20个以上的定植因子,主要为菌毛或原纤维蛋白。细菌首先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定植因子使细菌定植在小肠黏膜,但并不侵袭上皮细胞层,因此无黏膜病变也不产生菌血症。ETEC产生两种不同的肠毒素,即耐热毒素(ST)和不耐热毒素(LT)。菌株可分别产生ST或LT,也可同时产生两种毒素。LT在结构和抗原性方面与霍乱毒素相似。ETEC在小肠定植后释放LT,LT的B亚单位不可逆地结合GM1神经节苷脂,亚单位A则激活腺苷环化酶,导致cAMP增加,刺激隐窝细胞氯化物分泌并抑制氯化钠在绒毛顶端吸收,导致水样便。ST是低分子量肽,在小肠可逆性抑制鸟苷酸环化酶,导致cGMP增加,使细胞内钙水平升高,与LT有协同作用。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ETEC感染后可呈无症状携带,也可导致严重的霍乱样腹泻。潜伏期数小时至2天。常以突发水泻起病,粪便不带有血或黏液,粪检无白细胞。腹泻轻重不一,轻者可能只有数次腹泻,重者犹如霍乱,发生中至重度脱水,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营养不良者。其他症状可有恶心、呕吐及低热。疾病一般呈自限性,病程一般在5日内。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目前ETEC的诊断有赖于肠毒素LT和(或)ST的鉴定,可采用PCR或DNA探针方法检测肠毒素编码基因,但是大多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尚未开展。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治疗措施同霍乱。最重要的是纠正和维持液体平衡。轻、中度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重者住院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轻者可不用抗菌药物。旅游者腹泻可推荐使用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是目前首选药物,可采用环丙沙星,500mg每12小时一次,1天,通常24小时缓解。肠道不吸收抗菌药物利福昔明被认为与氟喹诺酮类有同样的效果,200mg每天2次,共3天。儿童经验性推荐服用阿奇霉素10mg/(kg·d),2天。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