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腹泻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指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的一类大肠埃希菌,最早分离于1975年。大多数感染由O157:H7血清型所致,该菌在1982年美国一次出血性结肠炎流行中首次报道后,已有30个国家报道发生流行。1999—2000年我国江苏、安徽及河南三省的部分地区曾2次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流行。2011年5~7月德国北部暴发一起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流行,先后波及欧洲和北美16个国家,病原菌证实为O104:H4,感染病例4075例,死亡50例,病死率1.2%,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908例(22.3%),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EHEC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EHEC血清型至少有146种,常见有O157、O26、O111等,而O104: H4既往引发人类感染较罕见。EHEC生化特性与其他大肠埃希菌相似,可在pH很低的环境中长期存活,温度≥70℃死亡。牛为该菌的自然储存宿主。EHEC对人类有高度易感染性。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和水或人与人密切接触获得感染。多起暴发流行均因食用未煮熟的牛肉制品或生食污染的蔬菜(芽苗菜等)所致。有水源污染导致暴发流行的报道。EHEC菌株感染量很低,估计低于100个细菌,有利于细菌的传播。
    EHEC的关键致病力是能在肠上皮形成黏附与脱落损伤病变,并能产生由细菌噬菌体编码的志贺样毒素(Stx),包括Stx1和Stx2,故又属于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株(STEC)。志贺毒素能阻断蛋白质合成,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导致肠黏膜发生溃疡、出血,表现为出血性腹泻;毒素进入血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溶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如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
    O104:H4菌株除血清型与O157:H7存在差异外,在毒力基因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全基因组测序证明O104:H4是由EAEC获得Stx2基因的噬菌体及耐药基因等遗传物质进化而来,从而表现出EHEC的致病特点。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EHEC O157:H7感染潜伏期数天(2~12天)。临床表现以突发腹部绞痛起病,继而出现水泻,1~3天后多数病例进展为血水样便,鲜红色,量中等。少数病人有低热。大多数病例约病程1周后病情好转,但有5%~10%病例可发生HUS。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壁张力低下。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升结肠及横结肠黏膜下水肿。
  • +并发症
    并发症: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为EHEC感染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10%,多见于幼儿;但是2011年德国O104:H4暴发流行时HUS发生率高达25%,且以成人为易感人群,女性为主。HUS可在腹泻起病后的2~14天内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该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3%~5%,25%幸存者遗留慢性肾病表现(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腹泻伴腹痛患者病程中一旦出现肉眼血便,应疑似EHEC感染。需及时送粪便培养,常规使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培养分离O157:H7菌落。有多种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菌体抗原O157和鞭毛抗原H7。可采用酶免疫方法测定志贺毒素或用PCR方法检测Stx基因。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EHEC感染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抗菌药物有可能使细菌过度表达和释放志贺样毒素,而高水平志贺样毒素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HUS发生的危险性,因此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争议。鉴于大多数患者病程自限,因此原则上不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对确诊O157:H7感染病例应采取消化道消毒隔离措施,连续2次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食品安全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