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便秘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慢性便秘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和妇女最多见。不同病人对便秘有不同的症状感受,目前Rome Ⅱ标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公认的诊断便秘的标准。根据RomeⅡ标准,慢性便秘的定义包括:
    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
    2.>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
    3.>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
    4.>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
    5.>1/4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
    6.每周排便<3次。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便秘可能由多种原因所致,包括药物、神经系统疾病、结直肠功能异常以及盆底功能障碍等。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将便秘分为6种类型:①IBS便秘型;②慢传输型便秘;③直肠出口梗阻型;④以上②和③并存;⑤功能型便秘(功能性梗阻或药物不良反应);⑥继发于系统疾病的便秘。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食物在空、回肠经消化吸收后,余下的不能再度吸收的食糜残渣随肠蠕动由小肠排至结肠,结肠黏膜再进一步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粪便一般在横结肠内逐步形成,最后运送达乙状结肠、直肠。直肠黏膜受到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质,再经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直肠,使直肠肌发生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紧接着腹肌与膈肌同时收缩使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以上即是正常的排便反射过程。如果这一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时均可导致便秘。以下因素都是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
    1.摄入的食物或水分过少,使肠内的食糜残渣或粪便的量亦少,不足以刺激结肠的正常蠕动。
    2.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
    3.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使正常的肠蠕动受阻,导致粪便不能下排,例如肠梗阻或左半结肠癌。
    4.排便反射过程中任何环节有障碍或病变时均可发生便秘,例如直肠黏膜机械性刺激的感觉减弱,盆腔神经、腰骶脊髓神经病变,肛门括约肌痉挛、腹肌及膈肌收缩运动减弱等。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便秘患者仅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数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痛与下坠感,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不适、排气多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官能症状,但一般都不重。急性者则在原有规则的排便习惯下,无特别的原因,于短期内发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直肠和结肠的癌肿。伴有剧烈腹痛、呕吐或便血者,则应考虑急性肠道阻塞引起的便秘。一般体检常可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痉挛的肠管或粪块,但在排便后则消失。肠梗阻者则常有腹胀、腹痛、肠型及肠蠕动波。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在决定便秘的治疗方案前,必须首先分清便秘的类型。除了采集病史,详细了解病人排便次数、粪便干结程度等情况外,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必不可少。体格检查可以排除新生物(肿瘤、痔疮)等原因所致便秘。对便秘分型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结肠传输试验和直肠肛门测压。在结肠传输试验中,如果直肠和乙状结肠传输缓慢而其余部分结肠正常,说明是盆底协同失调或者是社会心理问题,而如果是右半结肠传输减慢而其余部分运动正常,可能是神经源性疾病。盆底协同失调是指排便时因盆底反常收缩或不能放松所致直肠排空障碍,通过直肠肛门测压可作出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20世纪80年代前,慢性便秘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排粪造影、直肠球囊排出试验、肛肠测压、结肠传输时间检查等结直肠肛门功能研究的开展和对慢性便秘机制认识的提高,外科手术开始介入便秘的治疗,尤其是对经药物长期治疗无效的慢性顽固性便秘病人。手术方式包括经肛门进行直肠前突修补、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经腹进行盆底重建、盆底抬高、直肠悬吊固定术或结肠部分、次全或全切除术等。但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发现手术无效率和复发率均比较高。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复杂,常常是多种因素联合存在的结果,单纯通过手术纠正某一解剖学的异常难以使便秘症状得到缓解,或仅在术后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且手术效果的好坏难以在术前通过相关的检查进行预测。因此,近年来对于慢性便秘的治疗又更多地恢复到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药物和生物反馈治疗等,对其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愈来愈严。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1)饮食治疗:应当是所有便秘治疗的基础。膳食中的纤维不被吸收,能刺激肠壁,增加肠道蠕动,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还有绿叶蔬菜、燕麦等,而食用蜂蜜、香蕉等食物也有通便的作用。但是研究发现,流质和半流质饮食无助于便秘的改善。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数便秘病人都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而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排便习惯。应当要求病人在餐后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在排便前清肠或口服液状石蜡、乳果糖等,恢复正常排便习惯后停止。餐后半小时内步行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3)腹部按摩治疗:自右上腹向左下腹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家庭护理时使用。Ernst对临床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认为腹部按摩对慢性便秘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1)刺激性泻药:番泻叶、果导等作为治疗便秘的药物已经在临床应用了很多年,虽然有学者质疑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但尚缺乏证据证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要注意电解质失衡。
    2)渗透性泻药:硫酸镁、甘露醇、聚乙二醇等都属于渗透性泻药,这类药物对于慢传输型便秘、巨结肠、IBS型便秘及盆底协同失调所致的便秘均无效,如果错误使用,不仅不能缓解便秘症状,反而会导致肠胀气。
    3)促肠动力药: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胆碱酯酶拮抗剂以及甲氧氯普胺等均有增加肠道蠕动的作用。西沙必利促进肠道乙酰胆碱的释放来加强肠道蠕动,但因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新近报道普卡必利对便秘的治疗比西沙比利更直接、更有效,口服1~4mg/d,能增加每周自发性排便的次数。近年来,高选择性的激动剂替加色罗,商品名为泽马可(zelmac),作为动力调节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主要是激活肠道内5-HT4受体活性,增加肠段的神经递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的释放,刺激肠道的蠕动反射而促进排便,该药可用于便秘型IBS的治疗。
    4)其他药物:鲁比斯酮(lubiprostone)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用于便秘治疗的2型氯离子通道激动剂,目前进行的两项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对于便秘症状的改善效果确切,可用于便秘型IBS的治疗。
    (3)生物反馈和神经调节:是盆底协同失调型便秘首选治疗方法。约70%的病人有明显治疗效果,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已被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所证实。并且这种症状的改善可以维持2年以上而无需持续治疗,但是生物反馈治疗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无效。
    1)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肌电图能即时检测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舒张-收缩状态,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排便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肌电图反馈的数值信息指导病人逐步体会正确舒张-收缩时的感觉,达到掌握正确舒张-收缩的要领;第二阶段用粗纤维食物刺激排便,同时借助肌电图继续给予正确的指导;第三阶段要求病人每餐后用力排便5次,达到正确的舒张-收缩,增加便意。
    2)气囊反馈疗法:主要是利用气囊模拟粪便通过肛门时建立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正常舒张-收缩的反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病人放松肛门送入导管达8cm后,给气囊注气,由少(10ml)到多(20ml)过渡,缓慢拔出气囊的同时练习做排便动作,通过该反馈病人逐步体会正确舒张-收缩时的感觉,达到掌握正确舒张-收缩的要领;第二阶段用粗纤维食物刺激排便,同时借助气囊继续进行正确的练习;第三阶段要求病人每餐后用力排便5次,达到正确的舒张-收缩,增加便意。
    2.手术治疗 这里主要介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结肠切除吻合术。
    (1)全结肠切除及回、直肠吻合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经典手术,疗效为50%~100%,但有一些并发症,如顽固性腹泻及便秘复发。该术式也可应用于直肠肛门功能正常的巨结肠病人。
    (2)结肠直肠切除术+回肠肛门吻合术:该术式适用于结肠传输试验发现直肠无功能而肛门功能尚正常的巨结肠病人。
    (3)结肠直肠切除术+回肠造口术:对于直肠和肛门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巨结肠病人,可以采用这种术式。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