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皮肤颌口虫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 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口虫属(gnathostoma)所感染的皮肤病。
  • -预防
    预防: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鱼、肉类及饮用不洁生水。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东南亚地区,日本多见,我国亦有报告,如扬子江畔。
    成虫生活在不同宿主如猫、狗、猪的胃部。通过粪便排卵,在水中孵化。当生食或食未煮熟的被感染的鱼肉、蛙、蛇后,幼虫即可侵入皮下,发育成第三阶段幼虫。
    本病多发生于喜生食或未煮熟的鱼、肉类习惯地区,我国文献报告多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地区患者。
  • +病因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吞食的幼虫侵入胃壁,在组织中游走,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在幼虫入侵1~2天,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随虫体的移行,损害呈匐行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灼痒或剧烈触痛,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
    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
    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 +并发症
    并发症:
    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蚴虫移行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皮下组织内可检见蚴虫,周围有多数嗜酸性粒细胞。
  • +诊断
    诊断:
    食生食或不熟的上述鱼类及被污染的生水等历史。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数天、数周至数年不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于皮肤松软部位,不呈移动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瘙痒,不感剧痛。
  • +治疗
    治疗:
    外科治疗及噻苯达唑、伊维霉素,治疗有效。
  • +预后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