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首页
资讯厅
展览厅
演播厅
测评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蜈蚣蜇伤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蜈蚣属于多足纲,位居口器直后的鹗牙能排出毒汁。蜈蚣性畏日光,栖于树皮、腐木、石隙或阴暗的土地上、堆积的煤块中。小儿在此处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centipde-bite)而致中毒;室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故。当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鹗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液呈酸性,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含有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多为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皮肤上出现两个瘀点。热带性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或发生横纹肌溶解,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
2.全身症状 多为大蜈蚣咬伤所引起,有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呼吸加快、呼吸无力、出汗、痉挛、谵语、全身麻木,甚至昏迷,偶有过敏性休克。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1.局部处理 局部伤口用拔火罐拔出毒液,立即用5%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等清洗伤口,局部冷湿敷,或用等量雄黄、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外敷伤口,或以鲜桑叶、鲜蒲公英或鱼腥草捣烂外敷。疼痛较剧者,用0.25%~0.5%普鲁卡因伤口周围封闭。严重者可用蛇药外敷。
2.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用蛇药。有过敏症状时,用抗组胺药物。严重患儿静脉输液,内加维生素C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