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首页
资讯厅
展览厅
演播厅
测评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偶发分枝杆菌感染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偶发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的病原菌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属迅速生长的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革兰及PAS染色阴性,豚鼠接种不成功,小鼠足垫接种呈阳性。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为三种损害,即瘰疬样病变、皮下脓肿和角膜溃疡。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可以确诊。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肯定,可自愈。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
-
预防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病因
偶发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的病原菌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属迅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在20~25℃、30℃及37℃时,2~4天能形成明显的菌落,不产生色素,略显灰色呈黏液性,触酶反应强阳性,烟酸及中性红试验均阳性,抗酸染色阳性,革兰及PAS染色阴性,豚鼠接种不成功,小鼠足垫接种呈阳性。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常见以下三种损害,即瘰疬样病变、皮下脓肿和角膜溃疡。
1.瘰疬样病变 皮损与皮肤结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病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液化较早形成瘘管,可伴有发热。病损局限,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可呈弱阳性,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2.皮下脓肿 发生于臀部或三角肌的注射部位,也可由外伤后产生。脓肿深达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可伴有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几个结节性淋巴管炎。
3.角膜溃疡 Turner在1905年曾报告一例由偶然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溃疡。
+
并发症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瘰疬样病变,结核菌素试验可呈弱阳性,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组织病理:脓肿从真皮深层到皮下脂肪组织,周围有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浸润,在此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
诊断
诊断:
外伤及注射后发生的冷脓肿,但无其他结核病表现。局部淋巴结肿大。从组织或脓液中可查到抗酸菌,但数量较少。通过培养可以确诊。PPD-S和PPD-F反应阳性。与结核性冷脓肿不同之处在于骨部无原发病灶。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治疗
治疗:
10个月后可自愈。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肯定,但可试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头孢噻肟、磺胺类药及红霉素等,也可试用冻干卡介苗或培养菌制成的菌苗,也可外科切除或引流。
+
预后
10个月后可自愈。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