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烧伤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烧伤(burns)火焰、热水、电流、放射线、激光以及强酸、强碱等引起的皮肤及其深部组织损伤,其中热力烧伤最为常见。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汤泼火伤”、“汤火伤”、“火烧疮”相类似。如《外科启玄》火烧疮记载:“火之为物,性最急,能烧万物,顷刻为灰,何况人乎,重则至死,轻则为疮,皮焦肉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汤火伤记载:“此证系好肉暴伤,汤烫火烧,皮肤疼痛,外起燎疱。”
  • -预防
    预防:
    防止火灾,在救火作业及其他火源劳动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热损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同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蛋白质的变性及凝固和酶的失活,前列腺素、激肽、5-羟色胺、组胺、氧基、脂过氧物等化学介质的释放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大面积烧伤损害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T细胞引起免疫抑制。血液供应的减少可导致相对缺氧和休克。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按烧伤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临床习惯上称Ⅰ度、浅Ⅱ度为浅度烧伤,深Ⅱ度、Ⅲ度为深度烧伤。
    Ⅰ度烧伤:伤及表皮浅层,基底层尚存。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疼痛、有烧灼感、无水疱,3~5天痊愈。愈后不留瘢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浅Ⅱ度烧伤:累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渗液较多而形成大小不等水疱,创面湿润,创底鲜红、水肿、剧痛;若无感染等可于2周内痊愈,无瘢痕形成,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深Ⅱ度烧伤:累及真皮网状层,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和皮肤附件。局部肿胀,白色或棕黄色,水疱较小。感觉迟钝,皮温稍低,疼痛较轻。如无感染可于3~4周内愈合,愈后留有瘢痕,但皮肤功能基本保存。
    Ⅲ度烧伤:累及皮肤的全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内脏器官。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无疼痛,无水疱,感觉消失,质韧似皮革。3~4周后焦痂脱落后遗留肉芽组织面,愈后遗留瘢痕,皮肤功能丧失,造成畸形。酸烧伤一般不起水疱,迅速成痂。硫酸、硝酸和盐酸的烧伤痂分别呈深棕色、黄棕色和黄色;烧伤越深,痂色越暗,痂皮内陷越明显,质地越硬。碱烧伤创面呈黏滑或皂状焦痂,色潮红,有小水疱,一般较深,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经常久不愈。此外酸烧伤容易估计偏深,碱烧伤和其他一些化学烧伤有继续加深的过程,应反复估计核实深度。严重烧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免疫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并发症
    并发症:
    严重烧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免疫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诊断
    诊断:
    根据烧伤病史及皮损即可诊断。根据无水疱,只有红、肿、痛,烧灼感,有水肿、水疱、渗液,累及皮肤分别烧伤深度。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皆因火毒之邪,外伤皮肉;甚者热邪入里,火毒攻心,耗气伤阴,阻滞脉络,而致气阴两脱之象。
    中医辨证分型:轻者一般不需内服汤剂。只局部治疗即可。重症可按以下分型施治:
    1.毒热炽盛型(早期)
    主证:皮肤水肿、红斑、水疱、糜烂,高烧,懒言,食欲不振。舌质红,脉数。
    辨证:毒热炽盛,火毒内攻。
    2.热盛伤阴型(中期)
    主证:局部创面潮红、水肿、水疱及大量渗出,自觉灼痛,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尿少。舌质绛红,脉数或细数。
    辨证:热盛伤阴,湿毒未尽。
    3.气血两虚型(后期)
    主证:疮面肉芽组织不鲜,皮肉生长缓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伴低热。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久病耗损,气血双亏。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治疗
    治疗:
    1.现场急救 衣服着火时应迅速脱去或就地滚动灭火,也可浸入水中灭火,再用剪刀剪开衣物。严禁用手拍打火焰。化学烧伤时应立即脱去被浸染衣物,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创面30~60min,力求彻底。眼部化学烧伤禁用手或手帕揉擦。对头面部烧伤,应立即检查有无角膜烧伤,并予优先冲洗。若为生石灰烧伤,应用干布将其擦去后再用清水冲洗。沥青烧伤,用水冷却结块后连同烧毁的表皮整块揭去,对表皮未被烧毁的Ⅰ度创面可用松节油或汽油轻拭以清除创面的沥青。口服腐蚀性酸引起喉部水肿和上消化道烧伤者,应立即用蛋清、牛奶、镁口服,以免胃胀气,造成穿孔,且禁用胃管洗胃及催吐剂;为预防消化道狭窄,可口服泼尼松。创面仅以清洁敷料或干净被单包扎,以免再损伤或污染。剧痛者可肌注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或吗啡8~10mg,但伴有颅脑外伤或呼吸困难者忌用,可改服止疼片。口渴者可口服淡盐水或烧伤饮料,但切忌量过大,以免导致水中毒或急性胃扩张。对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合并伤应迅速进行相应急救处理。对创面污染严重,烧伤面积在5%以上者应常规给予破伤风抗病毒血清3000U预防注射。
    2.烧伤的早期处理 烧伤的治疗原则:
    (1)保护烧伤区,防止或尽量清除外源性污染。
    (2)防治低血容量和休克。
    (3)治疗局部和全身感染。
    (4)促进创面尽早愈合,尽量减少瘢痕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5)防治多系统功能衰竭。
    ①轻度烧伤:最好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浸泡45min,创面用手术皂清洗、清创和彻底冲洗,清除大疱液体,随后用凡士林或磺胺嘧啶银纱布覆盖创面,再用厚吸水棉包裹,绷带包扎;每2~3天更换敷料以检查有无感染。头面部、会阴部、单侧躯干烧伤,严重创面感染,适用暴露疗法。该法需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好,室温30℃左右,相对湿度40%左右,床上用品尽量消毒处理。创面可涂敷成痂药如虎杖液、烧伤湿润膏等。创面避免受压,定期翻身,关节部位尽量制动。
    ②全身治疗:成人Ⅱ度或Ⅲ度烧伤面积超过15%~20%,小儿烧伤面积超过10%的病人,有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进行补液治疗,此外,应依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可参考有关章节。
    ③烧伤的感染处理:感染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凡创伤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发生改变,尤其是出现脓性分泌物,创面出现潮湿溶解,或有点状虫咬状变化,提示创面有感染迹象,应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作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用药量应足,早期给药,多主张静脉给药,必要时,可2~3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若有真菌感染,应给予抗真菌治疗。
    3.其他处理措施 除以上处理外,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处理。如深二度烧伤因感染损伤深度加深、或Ⅲ度烧伤并根据情况进行去痂或植皮。因瘢痕形成影响功能,需及时进行各种理疗以恢复功能,如仍不能使受伤部位功能恢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可参考外科相关章节。
    (1)中医疗法:
    ①毒热炽盛型(早期):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心。
    方药:用解毒清营汤加减。
    银花30g、蒲公英30g、黄连10g、连翘30g、赤芍15g、白茅根30g、粉丹皮15g、生地30g、绿豆衣15g、茜草根15g。
    ②热盛伤阴型(中期):
    治法:解毒利湿,养阴清热。
    方药:解毒养阴汤加减。
    生地15g、石斛15g、二冬各15g、玉竹10g、南北沙参各15g、银花30g、蒲公英30g、连翘15g、茯苓10g、泽泻10g、六一散30g。
    ③气血两虚型(后期):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
    生芪3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二地各15g、陈皮10g。
    (2)局部治疗:适宜中、小面积烫伤。
    ①Ⅰ度外用紫草油(紫草茸1000g,芝麻油5000g。浸泡一昼夜,文火炸焦黄,去渣)。
    ②浅Ⅱ度外用烧伤1号油。
    ③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可先用紫色疽疮膏和化毒散膏各半混匀外敷,等痂皮脱落后,可撒布五白粉,暴露创面。
    ④等腐肉脱净后,肉芽新鲜之疮面,外用生皮粉或敷甘乳膏。
  • +预后
    严重烧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免疫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