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痱子(miliaria)又称汗疹、粟粒疹,是由于汗液排泄不畅潴留于皮内,使汗腺导管堵塞,内压增高而后破裂,汗液外溢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汗腺周围发炎。大都发生在湿热地区或在温度高、闷热的夏季。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根据汗管堵塞部位的深度及疱液的内容,在临床上一般分四型:
    1.晶形粟粒疹(又称白痱) 常见于新生儿,突然大汗或曝晒之后儿童亦可发生,是角质层下潴留汗液所致。表现为多数散发或簇集的直径1~2mm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浅水疱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额、颈部、胸背部及手臂屈侧等处。无自觉症状,多于1~2日内水疱破裂干涸,吸收后留下薄薄的细小鳞屑。
    2.红色粟粒疹(又称红痱)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是汗液潴留在真皮内所致。突然发病,迅速增多,多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散发或融合成片,分布在额面部、颈、胸部及皮肤皱褶处,痒、灼热和刺痛,一周左右可消退,留少许细屑,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后则症状加重。
    3.脓疱性粟粒疹(又称脓痱) 是在红痱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以孤立、表浅与毛囊无关的粟粒脓疱为特点。小脓疱位于真皮内,以汗腺为中心,破后可继发感染。常发生在皮肤皱褶、四肢屈侧或阴部,在小儿尤其易发生在头皮处。
    4.深部粟粒疹(又称深痱) 常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痱的患儿,是由于汗管在真皮上层特别是表真皮分界处发生破裂,形成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皮肤色的水疱,表面无光泽,出汗刺激后明显增大,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好发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和掌跖不发生皮疹。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应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温水澡,宜穿宽敞单薄布料的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小婴儿要注意喂水或勤翻身,儿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应避免搔抓继发感染。治疗上可外用各种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可加入0.1%薄荷及1%樟脑。亦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35% ~70%酒精对轻型痱子有一定疗效。忌用油膏因其妨碍汗液蒸发,一般不需内服药物,对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或体弱患儿可及时给予支持疗法,纠正贫血或用清暑化湿的中成药,以预防痱子发生。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