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阿尔茨海默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AD以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和人格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炎性斑块(neurite plaques,NPs)、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神经突触和神经元脱失是其特征性的神经病理改变。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AD的发病率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AD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约有2500万人罹患AD,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发病率以每年0.5%的速度稳定增加,85岁以上老年人则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年新发1275例/10万人,8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3的人群罹患AD。据推测到2020年全球AD患者将达到4000万。AD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生存质量,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每年用于AD的财政花费高达600亿美元。
    美国对15 00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17个系列研究发现,中、重度痴呆的平均发病率是4.8%。AD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年发病率在60岁前约为3/10万,60岁后为125/10万;患病率在60~69岁为300/10万,70~79岁为3200/10万,80岁以上为10 800/10万。多数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AD患病率约为5%,85岁以上为20%,妇女患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中国痴呆患病率在65岁以上人群为4.8%,与西方国家相似。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AD的发生受环境因素影响,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创伤和重金属接触史、母亲. 妊娠时年龄小,以及一级亲属罹患Down综合征等可增加患病风险;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吸烟、肥胖症等也是普遍受人关注的危险因素。饮食中摄入与高胱氨酸相关的维生素(维生素B12和叶酸)、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减少AD的患病风险。AD的危险因子包括Down综合征家族史及头部外伤史等,AD患者常出现精神疾病表现,约20%的患者住进精神病院。家族性Alzheimer病(FAD)约占AD患者的1%以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一级亲属尤其女性患病风险高,常在70岁前发生AD,对双胞胎患病的研究发现一方罹患AD,若为单卵双生,另一方AD患病率为90%,若为双卵双生,另一方患病率只有45%。遗传素质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双胞胎之一于60岁发病,姊妹也可能80岁才发病或因其他疾病死亡时未发生AD(Fratiglioni et al. 2008)。各种病因假说对AD风险及预测价值如表3-18-2。
    表3-18-2 各种病因假说对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和预测的价值
    流行病学假说风险或保护因子流行病学证据强度
    遗传易感性载脂蛋白Ee4 (ApoE ε4)等位基因和AD家族史很强
    精神-社会因素危险因素:低教育程度、抑郁症、精神压力中度,证据充分
    摄入的营养成分饮食摄入鱼类(富含ω-3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蔬菜及与有限,证据不充分
    其他如神经毒性和炎颅脑外伤和职业中毒物、重金属接触或电磁场暴露史、长有限,证据不充分
    根据Fratiglioni et al. Epidemiology of the dementias of old age//Dening T.The Oxford textbook of Old Age Psychiatry. 4th ed. New Y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391 -406改编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AD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其中Aβ级联反应学说、免疫功能异常学说、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衰竭、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学说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1) Aβ级联反应学说:AD发病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Aβ级联反应学说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成为AD致病机制的核心和主流学说。该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Aβ生成和清除代谢失衡,引起Aβ在脑组织中异常积聚,进而触发了与AD病理生理、生化相关的级联反应。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和γ分泌酶异常剪切而来,PS1、PS2和APP等基因的异常突变均导致Aβ生成增多,APP被异常剪切首先产生Aβ单体,由于Aβ具有自发聚集倾向,Aβ单体很快形成2~6个肽的可溶性Aβ低聚体(soluble oligomers),进而形成纤丝体(fibrils)和最终形成斑块。大量研究证实,可溶性Aβ低聚体是最具神经毒性的Aβ聚合形式。除Aβ纤丝体外,Aβ低聚体生成增多和细胞内积聚能够增强氧化应激反应、损害线粒体的功能、促进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并诱导神经元的凋亡;Aβ低聚体也诱导神经突触的可塑性障碍、抑制长时程增强的形成和破坏学习记忆的过程;Aβ低聚体不但直接造成神经元和突触的毒性损伤,也能导致小胶质细胞吞噬清除能力障碍。Aβ也作为脑内异常的免疫原,通过小胶质细胞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间接介导神经元损伤。
    (2) 免疫异常学说:免疫系统激活可能是AD病理变化的机制之一,如AD脑组织B淋巴细胞聚集,以及血清脑反应抗体、抗NFT抗体、人脑S100蛋白抗体、β-AP抗体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增高。AD患者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提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缺损。AD患者IL-1、IL-2和IL-6生成增加,外周血MBP和含脂质蛋白(PLP)反应性IFN-γ分泌性T细胞显著增高,CSF中MBP反应性IFN-γ分泌性T细胞是外周血的180倍。AD免疫异常学说实际上也是Aβ级联学说的补充,AD脑内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以及特定脑区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AD脑内被Aβ募集并诱导生成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急相反应蛋白。胶质细胞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甲酰肽受体(FRP)、清道夫受体(SR)等介导炎症和氧化应激信号,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补体等介质,介导炎症级联反应并引起神经毒性,同时促进Aβ血管内沉积。
    Aβ在细胞内的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内吞体形成,它通过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进入多种细胞。ApoE和α2-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s,α2-M)作为伴侣蛋白参与细胞外炎性斑块的形成。小胶质细胞介导吞噬Aβ的反应,星形胶质细胞也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参与Aβ的清除。炎症环境也触发神经炎性病理形成和血-脑屏障破坏。此外,Aβ主要通过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和胰岛素溶酶( 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等酶水解方式被胶质细胞清除。然而早期形式的Aβ低聚体破坏了细胞内蛋白酶的功能,促进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Aβ纤丝体的形成和积聚。Aβ低聚体也可以直接损害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
    (3)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衰竭:Aβ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生成增多,这些过氧化物攻击细胞和组织的脂膜,产生线粒体毒性作用。氧化损伤导致膜依赖的、离子特异性ATP酶损伤和钙内流机制,如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NMDA]受体(glutamate/N-methyl-d-aspartate[NMDA] receptors)、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 complex,MAC)等,引起细胞内和线粒体钙超载。Aβ也直接破坏细胞电子传递链的复合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及Kreb循环的关键酶(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脱氢酶),损害线粒体DNA(mtDNA)并导致其片段化。脂质过氧化促进tau蛋白磷酸化和聚集,反过来抑制呼吸传递链复合物酶Ⅰ。由于线粒体膜电位被破坏、渗透转换孔(Ψm)开放和caspase蛋白被激活,导致大量ROS和RNS产生。Aβ也诱导应激活化蛋白p38和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53蛋白活化,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4) 神经递质障碍学说: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乙酰胆碱水平异常降低和谷氨酸水平持续升高是AD最有特征性的神经递质变化。AD患者海马和新皮质的乙酰胆碱(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显著减少,ACh由ChAT合成,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递质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障碍的原因之一。迈内特(Meynert)基底核是新皮质胆碱能纤维的主要来源,AD早期此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和ACh合成明显不足,是AD早期损害的主要部位。此外,AD引起的能量缺乏可导致细胞膜电位随Na+/K+-ATP酶及其他泵活性降低而降低,这时谷氨酸释放增加、摄取减少,加速了去极化过程。谷氨酸水平升高和去极化使通过NMDA受体的Ca2+内流增加,增加的细胞内Ca2+启动神经元退变程序,产生神经兴奋毒性作用。AD患者脑内毒蕈碱M2受体和烟碱受体显著减少,M1受体数相对保留,但功能不全,与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结合减少。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减少、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以及5-HT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但这些改变为原发性或继发于神经元减少尚未确定。
    病理:
    Alzheimer病可见伴随老化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前额叶、颞叶等新大脑皮质及海马、杏仁核等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和神经炎性斑块是诊断AD的“金标准”,脑皮质萎缩、各脑区神经元减少、血管β-淀粉样肽(Aβ)沉积和颗粒空泡变性,以及Meynert基底核神经元减少、突触及树突减少,皮质ACh含量减少、星形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反应等也是AD的重要病理特点。
    1. 神经炎性斑块(neuritis plaques,NPs) 也称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50~200μm的球形结构,银染色易于显示(图3-18-2)。病变核心由类淀粉前体蛋白(APP)断裂后形成的细丝状成束排列的Aβ肽组成,核心周围是变性轴索、树突及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突起含双股螺旋形细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s)结构,PHFs由大量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神经炎斑银染色可分为三型:①原始型:或称早期斑或弥漫性斑,不含淀粉样肽核心,边界不规则,Aβ肽免疫反应阳性,是淀粉样蛋白早期沉积的表现,见于大脑半球,临床常无症状;②经典型神经炎性斑块:或称成熟斑,直径50~200μm球形结构,含Aβ免疫反应阳性核心,周围是双股螺旋细丝组成的变性轴突,斑块周围可见正常胶质细胞突起及异常溶酶体等细胞器,以及反应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③燃尽(burnt out)型:或称致密斑,由单独致密淀粉样核心组成,Aβ存在于新皮质、海马、视丘、杏仁核、尾状核、豆状核、Meynert基底核、中脑、脑桥、延髓、小脑皮质和脊髓等,神经炎性斑块附近可见激活小胶质细胞反应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
    图3-18-2 光镜显示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元纤维缠结
    2. 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 是神经元异常细胞骨架的组成结构,由双股螺旋细丝组成,含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是微管相关糖蛋白的主要成分。双股螺旋细丝可与A-68、蛋白酶nexin-1、微管组合蛋白-5(MAP-5)和泛素(ubiquitin)发生免疫反应。HE染色组织切片可见NFTs,用银染或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丝网含双股螺旋细丝突起,含NFTs的锥体细胞树突先出现,用各种抗神经丝蛋白、tau蛋白和泛素蛋白标记抗体可显示NFTs。大锥体细胞易产生NFTs,NFTs的分布有规律性,由嗅皮质进展到边缘皮质,最后抵达新皮质。NFTs也见于正常老年人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多见于颞叶;AD的NFTs数量多,遍及整个大脑,常见于海马和内嗅皮质,与神经元死亡及临床症状有关。NFTs引起非AD神经系统变性病神经细胞死亡,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脑炎后帕金森病、拳击性痴呆、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及儿童难治性早发癫痫。因此,NFTs对AD是非特异性的。
    3.神经元丢失(loss of neurons) 在脑皮质表浅的较大胆碱能神经元较显著,年轻患者明显,常伴神经胶质细胞增生。AD神经元突触较正常人减少36%~46%,多见于神经炎性斑块部位,神经元及突触缺失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4. 颗粒空泡变性(granulovacuolar degeneration)是细胞浆内的空泡结构,由一个或多个直径3.5μm的空泡组成,每个空泡中心都有一个致密颗粒,一个细胞可见几个空泡。颗粒成分与抗微管蛋白(tubulin)、抗tau蛋白有关的A125-50蛋白、抗泛素和抗神经细丝抗体呈阳性反应。颗粒空泡见于AD,主要存在于海马锥体细胞中,正常老年人少见。
    5.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血管内皮细胞沉积,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脑血管壁上Aβ呈苹果绿色光,称为嗜刚果红血管病或脑淀粉样血管病,病变影响软脑膜和皮质表浅小动脉。现已知血管类淀粉物与神经炎性斑块的类淀粉核心是同一物质。常染色体显性Dutch病临床出现脑出血和痴呆,脑实质可见严重Aβ免疫反应脑淀粉样血管病,但神经炎性斑块相对缺如。
    6.脑萎缩 见于AD后期,呈弥漫性脑萎缩,脑重减少约20%,脑回狭窄,脑沟扩大,侧脑室和第Ⅲ脑室对称性扩大,脑萎缩常累及额、颞和顶叶,萎缩程度有较大差异,海马极度萎缩,镜下可见脑皮质神经元广泛丢失,Meynert基底前核及蓝斑神经元减少,其余神经元体积变小,脑皮质Ⅲ、Ⅴ层星形细胞增生修复过程活跃。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患者起病隐袭,智能改变较隐匿,早期不易被家人觉察,常常说不清发病的确切日期,偶因发热性疾病、感染、手术、轻度头外伤或服药后患者出现异常精神混乱而引起注意。
    2.逐渐发生记忆障碍(memory impairment)或遗忘,是AD的重要特征或首发症状。患者表现近记忆障碍明显,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在何处,易忘记不常用的名字,常重复发问,以前熟悉的名字易搞混,词汇减少。情景记忆障碍是AD特征性记忆损害的表现。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但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Albert等检查患者记忆重要政治事件日期和识别过去及当前重要人物的照片,发现记忆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包括整个生命期。
    可出现Korsakoff遗忘状态,表现为近事遗忘,对1~2分钟前讲过的事情可完全不能记忆,易遗忘近期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患者为了填补记忆空白,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困难,需数周或数月重复才能记住自己的床位和医师或护士姓名。检查时重复一系列数字或词,即时记忆常可保持,短时和长时记忆不完整,但仍可进行某些长时间建立的模式。
    3. 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是AD的特征性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明显,包括:
    (1) 语言功能障碍:特点是命名不能和听与理解障碍的流利性失语,口语由于找词困难而渐渐停顿,使语言或书写中断或表现为口语空洞、缺乏实质词或喋喋不休;如果找不到所需的词汇则采用迂回说法或留下未完成的句子,如同命名障碍。早期复述无困难,后期困难。早期保持语言理解力,渐渐显出不理解和不能执行较复杂指令,口语量减少,出现错语症,交谈能力减退,阅读理解受损,朗读可相对保留,最后出现完全性失语。检查方法是让受检者在1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蔬菜、车辆、工具和衣服名称,AD患者常少于50个。
    (2) 视空间功能受损:可早期出现,表现定向力严重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街路地图,不能区别左、右或泊车;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床,辨别不清上衣和裤子以及衣服的上下与内外,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铺台布时不能把台布角与桌角对应。不能描述一地与另一地的方向关系,不能独自去以前常去的熟悉场所。后期连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也不能描画,不会使用常用物品或工具如筷子、汤匙等,仍可保留肌力与运动协调。是由于顶-枕叶功能障碍导致躯体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障碍,或一侧视路内刺激忽略所致。
    (3) 失认及失用:可出现视失认和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患者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影子说话。可出现意向性失用,每天晨起仍可自行刷牙,但不能按指令做刷牙动作;以及观念性失用,不能正确地完成连续复杂的运用动作,如叼纸烟、划火柴和点烟等。
    (4) 计算力障碍:常弄错物品的价格、算错账或付错钱,不能平衡银行账户,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完成。
    4.精神障碍 包括:
    (1) 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虑不安、兴奋、欣快和失控等,主动性减少,注意力涣散,白天自言自语或大声说话,害怕单独留在家中,少数患者出现不适当或频繁发笑。
    (2) 部分患者出现思维和行为障碍等,如幻觉、错觉、片段妄想、虚构、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如怀疑自己年老虚弱的配偶有外遇,怀疑子女偷自己的钱物,把不值钱的物品当做财宝藏匿,认为家人作密探而产生敌意,不合情理地改变意愿。可持续忧虑、紧张和激惹,拒绝老朋友来访,言行失控,冒失的风险投资或色情行为等。
    (3) 早期患者仍保持通常仪表,遗忘、失语等症状较轻时患者活动、行为及社会交往无明显异常;严重时表现为不安、易激惹或少动,不注意衣着,不修边幅,个人卫生不佳。后期仍可保留习惯性自主活动,但不能执行指令动作。可有贪食行为或常忽略进食,多数患者有失眠或出现夜间谵妄。
    5.患者通常无锥体束征和感觉障碍,步态正常,视力、视野相对完整。如病程中出现偏瘫或同向偏盲,应注意是否合并脑卒中、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疾病晚期可见四肢僵直、锥体束征、小步态、平衡障碍及尿便失禁等,约5%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和帕金森综合征,伴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整日卧床,生活完全依靠护理。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学检测: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以下血液学检测,以排除非AD性认知障碍的病因或发现伴随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肾上腺功能、肝肾功能、乳酸、血脂、电解质、血糖、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1、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沉、HIV、梅毒螺旋体抗体、重金属、药物或毒物检测水平。血小板APP单体比率、血浆和尿液F2-异前列烷酮浓度等缺乏AD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可靠性,目前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
    (2) 脑脊液检测:目前对大多数患者不建议常规脑脊液检查,但少数病例需检测脑脊液排除其他导致痴呆的病因,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学、蛋白、寡克隆带,以及梅毒、莱姆病、HIV、JC病毒等。脑脊液的AD标记物检测包括:
    1) 脑脊液Aβ多肽:Aβ1-42与神经炎性斑块形成有关,直接反映AD的病理生理进程。在AD人群中脑脊液Aβ1-42水平异常降低,荟萃分析表明,采用ELISA法检测Aβ1-42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达90%,但这一方法区分AD与非AD型痴呆的特异性只有59%。
    2) 脑脊液总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采用ELISA法检测AD患者脑脊液总tau蛋白升高,但其并非AD特异性标记物,脑脊液tau蛋白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90%。在血管性痴呆(VaD)、额颞痴呆(FTD)、CJD、路易体痴呆(DLB)及急性缺血性卒中也可增高。A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非AD型痴呆及不表现痴呆的其他神经疾病,有助于AD与FTD、VaD、DLB、PD、ALS、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等鉴别。
    3) 脑脊液Aβ1-42与p-tau联合检测:诊断AD敏感性为80%~90%,对AD与非AD型痴呆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为80%~90%,是目前AD与非AD痴呆早期鉴别最有效的生物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可反映AD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早期诊断AD,随着病程进展,CSF Aβ1-42进行性下降,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阶段,而t-tau和p-tau反映疾病的进展强度,CSF水平越高,预示疾病进展越快。
    (3) 分子遗传学标记物检测:PCR-RFLP技术检测APP、PS-1和PS-2基因突变有助于确诊早发家族性AD,ApoEε4基因显著增加的携带者可能为散发性AD。与APOE ε3纯合子比较,APOEε4杂合子发生AD的相对风险是3.2,APOEε4纯合子发病的相对风险是11.6,而APOEε2等位基因降低AD发病风险。APOE和AD的关联度与人种、年龄、性别均有关。55~65岁人群发病的相对风险高,APOEε4携带者女性比男性发病风险高。APOEε4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因此APOEε4不用于AD风险常规筛查和AD诊断。由于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非痴呆性认知功能损害进展为痴呆的风险极高,数个循证研究结果仍建议将APOE等位基因分析纳入痴呆的转化风险预测模型。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神经心理学检查 临床神经心理评估主要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和日常能力减退、精神行为症状等内容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在痴呆早期诊断中用于:①帮助确定痴呆的诊断: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社会和日常生活功能均有障碍时才可诊断为痴呆;②与其他类型痴呆鉴别:如Hachinski缺血量表用于血管性痴呆与AD的鉴别;③帮助确定痴呆严重程度,如临床痴呆量表(CDR)等。AD型痴呆在以下认知领域中至少2项受损(其中记忆损害必不可少):定向、记忆、语言、运用、视知觉和解决问题能力等。AD早期出现记忆、语言及结构障碍,随之出现失语、失用和失认,最后表现为智能全面衰退、人格障碍等。
    (1) 评价认知功能障碍量表:在临床研究中多选用成套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定向、注意、记忆、计算及视空间功能等方面对痴呆患者进行评估,常用的量表包括:
    1) 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方法简单,应用广泛。该表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及计算力、回忆和语言5个方面检测。划界分为24分。我国根据受试者不同文化水平,将划界分为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提示认知功能缺损。适用于老年人群,可作为流行病学大样本调查的筛查工具,也用来区分痴呆严重性。检测痴呆的敏感性多在80%~90%,特异为70%~80%。
    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加拿大的Nasreddine等根据临床经验及参考MMSE评分制定,包括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及定向力等8个认知领域的11个检查项目。量表总分30分,MoCA评分11.4~21.0为痴呆,19.0~25.2为MCI,两者间有一定的重叠,受教育年限≤12年加1分,最高分30分,≥26分属于正常。MoCA敏感性较高,覆盖重要的认知领域,测试时间短,适合临床运用,信度和效度优于MMSE。
    3) 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DAS):Rosen等(1984)编制,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ection,ADAScog)和非认知功能量表(ADAS-noncog)两部分。认知功能测定包括词语回忆、物品及手指命名、指令、结构性运用、观念性运用、定向力、言语能力、语言理解、找词困难、记忆再现。共11题,用时15~30分钟,满分70分。ADAS-cog覆盖了NINCDS-ADRDA和DSM-Ⅳ有关痴呆诊断标准要求检测的主要认知领域,是用于轻、中度痴呆治疗药物疗效评估的最常用量表,通常将改善4分作为治疗显效的判定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痴呆药物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工具。
    4) 严重障碍成套测验(severe impairment battery,SIB):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视知觉和结构等,并包括详细的行为评估,耗时约30分钟。总分范围为0~100,评分愈低,说明痴呆程度越重。重测信度0.87,测验者之间信度0.99。SIB适用于严重痴呆,能有效区分MMSE0~5分组与6~11分组,不能区分6~11分组、12 ~17分组与>17分组,是评价中重度至重度AD药物疗效的最常用量表,有中文版本,信度和效度良好。
    (2) 评定日常和社会功能的量表:从认知功能下降到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才能诊断痴呆。日常能力包括两方面: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前者指独立生活必需的基本功能,诸如穿衣、吃饭、如厕等,后者包括复杂的日常或社会活动能力,如出访、工作、家务能力等,需要更多认知功能的参与。
    常用的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量表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lzheimer disease cooperative study ADL,ADCS-ADL)、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进行性恶化评分(progressive deterioration scale,PDS)和痴呆残疾评估(disability assessment for dementia,DAD)等。其中FAQ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涉及复杂的社会功能和日常活动,适用于较轻患者的评价。重度痴呆患者应另选相应的评定量表,如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重度患者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severe)。
    (3) 评定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 of dementia,BPSD)量表:评估精神行为症状有利于痴呆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也有利于对痴呆患者的综合管理。AD患者淡漠、抑郁和焦虑出现较早,幻觉和激越出现在病程中晚期。评估BPSD常应用AD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BEHAVEAD),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和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通常需依赖知情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评测。这些量表不仅能发现有无症状,还能评价症状的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对照料者造成的负担,重复评估还能监测治疗和干预的效果。
    (4) 总体评价量表
    1) 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可评价受试者的总体或各部分水平,现已成为痴呆临床试验总体评价的标准之一,CDR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级。采用临床半定量式访谈患者和知情者获得信息,评估受试者6方面表现(记忆、定向、解决问题、社区事务、家庭生活、生活自理),各部分单独进行,由临床医师集合相关的信息,得出总积分。按严重程度分为5级,即健康、可疑痴呆、轻度痴呆、中度痴呆和重度痴呆,分别记为0分、0.5分、1分、2分、3分。
    2) 总体衰退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也是评价痴呆严重程度或分期最常用的量表。内容涉及记忆(即刻记忆、近期及远期记忆)、日常生活能力、人格和情绪几方面。量表通过对患者和照料者进行访谈并进行评分分期。将正常人到严重痴呆分为1~7分,其中2~4分为痴呆前驱期,5 ~7分为痴呆期。更确切的划分:GDS-1为正常健康人群,完全能够行使所有的认知功能;GDS-2代表患者主诉的主观认知损害,临床未观察到客观记忆障碍的证据即SCI;GDS-3代表临床观察发现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该阶段患者可能表现轻微的社会和职业活动能力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正常(表3-18-4)。
    表3-18-4 临床AD分期划分
  • 临床诊断正常SCIMCI轻度AD中度AD重度AD
    临床痴呆量表(CDR)000.5123
    (5) 相关的鉴别量表:如应用Hachinski缺血积分(HIS)量表对血管性痴呆与AD进行鉴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可帮助评估抑郁状态。
    3.神经电生理检查 AD患者早期脑电图正常,随病程进展出现非特异性改变,如慢活动增加至弥漫性慢波,病程后期可见α波节律变慢、α波减少、波幅降低或θ波、δ波增多。建议将EEG用作AD的鉴别诊断。EEG可提供CJD的早期证据,或提示可能存在中毒-代谢异常、暂时性癫痫性失忆或其他癫痫疾病。此外,AD患者的视觉、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
    4. 神经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是AD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排除其他可治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1) CT检查:早期可正常,后期可见脑萎缩,特别是额、颞叶皮质萎缩,脑沟、外侧裂池增宽和侧脑室增大;薄层CT可能识别海马萎缩。
    (2) MRI检查:MRI冠状切面可见海马萎缩,语言区皮质局限性萎缩,同时可排除硬膜下血肿、多梗死性痴呆、梗阻性脑积水和脑瘤等器质性痴呆;AD的颞叶结构测量以海马和内嗅皮质最重要。海马萎缩被认为是AD的早期标志。海马测量方法包括:①目测法:主要通过MRI冠状位对海马萎缩进行定性分级(从正常到严重萎缩分0~4级);②线性法:主要指标包括颞中叶厚度、双额指数,颞角宽度及海马高度(图3-18-3);③体积测量:可测量整个颞叶、海马及杏仁核等结构体积,但需结合受试者颅脑体积加以校正。功能MRI (fMRI)显示AD患者颞顶叶相对血流量显著降低,进行命名和字母流畅性测试时颞叶激活降低,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顶叶激活减少,伴前扣带回和额叶功能不良。fMRI不被推荐作为痴呆的常规诊断检测项目,但临床上对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图3-18-3 线性法测量海马萎缩程度
    A.显示最小颞中叶厚度;B.显示:1.海马高度;2.脉络膜裂宽度;3.颞角宽度
    引自Frisoni GB,Beltramello A,Weiss C,et al. Linear measures of atrophy in mild Alzheimer disease. AJNR Am J Neuroradiol,1996,17(5):913-923.
    (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检测:经济简便,可评估脑血流灌注,显示AD患者海马及颞、顶和额叶皮质区脑血流普遍减少,与痴呆严重程度相关;SPECT多巴胺能影像能够区分AD与DLB。
    (4)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测:可检测痴呆患者脑血流、葡萄糖代谢改变以及Aβ等在脑内沉积。18F-FDG PET是最常用于探测体内葡萄糖代谢的示踪剂,18F-FDG-PET显示AD特异性颞顶和上颞/后颞区、后扣带回皮质和楔前叶和额叶外侧皮质葡萄糖代谢降低。Aβ-PET成像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11C-PIB和18F-FDDNP-PET成像能反映活体人脑内Aβ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的改变,使AD分子病理学诊断成为可能。11C-PIB-PET研究显示,AD患者额叶、顶叶、颞叶、部分枕叶和纹状体PIB摄取明显增加,与脑内已知可能含有Aβ区域一致;而在脑桥、小脑、皮质下白质等不含Aβ的区域,PIB的摄取与对照组相同。18F-FDDNP能与Aβ和神经纤维缠结结合,可作为诊断AD的另一种特异性新型分子探针(图3-18-4)。
    图3-18-4 PET显示AD患者颞叶18F-FDDNP摄取增加,同时18F-FDG代谢明显减低(白色箭头);脑MRI显示AD患者内侧颞叶、海马萎缩
  • +诊断
    诊断:
    根据详尽的病史及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神经心理量表、神经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资料,AD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达85%~90%。自1984年以来临床广泛应用NINCDS-ADRDA诊断标准,其由美国国立神经疾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NINCDS)和Alzheimer病及相关疾病协会(ADRDA)建立的NINCDS-ADRDA专题工作组(1984)推荐。该诊断标准的内容如下:
    (1) 很可能的Alzheimer病(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①临床检查确认痴呆,神经心理测试MMSE及Blessed痴呆量表支持;②必须有2种或2种以上认知功能障碍;③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及其他智能障碍;④无意识障碍,可伴精神和行为异常;⑤发病年龄40~90岁,多发于65岁后;⑥排除其他可导致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疾病。
    (2) 可能的Alzheimer病(possible Alzheimer’s disease):①特殊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如语言(失语)、运动技能(失用)和知觉(失认);②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和行为异常;③类似疾病家族史,并有神经病理证据;④实验室检查:腰穿常规检查,EEG呈非特异性改变如慢活动增加,CT检查显示脑萎缩,必要时可复查。
    (3) 排除导致痴呆的其他脑疾病,Alzheimer病的临床特点是:①疾病进展过程中可有稳定期;②并发症状包括抑郁、失眠、尿失禁、妄想、错觉、幻觉、感情或行为失控、体重减轻等;③某些患者有神经系统体征,尤其疾病后期,如肌张力改变、肌阵挛或步态失调等;④疾病后期可能有抽搐发作;⑤CT检查脑为正常范围。
    (4) 不支持可能的Alzheimer病的临床特征是:①突发卒中样起病;②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感觉缺失、视野缺损和共济失调,尤其疾病早期发生;③病程早期出现抽搐发作和步态障碍。
    (5) 可考虑为Alzheimer病的临床症状是:①患者有痴呆综合征表现,但缺乏足以引起痴呆的神经、精神或躯体疾病证据;②患者可伴躯体或脑疾病,但不能导致痴呆;③患者表现为单一认知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加重病程,缺乏明显的病因。
    (6) 确诊的Alzheimer病(definite Alzheimer’s disease):①符合很可能的Alzheimer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尸检或脑活检组织病理改变符合Alzheimer病的特征表现。
    随着对AD神经心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2007年《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了修订NINCDS-ADRDA标准的新AD诊断标准。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直接以AD的临床特征和客观标记物为诊断条件,有利于AD的早期诊断,提高了诊断特异性,该诊断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表3-18-5)。
    表3-18-5 2007美国国立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诊断指南写作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断标准的推荐
  • 很可能的AD标准核心诊断标准+1个或多个支持性特症状
    确诊AD的标准:需满足以下条件:
    2010年《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又发表关于“AD定义修订的专家组意见”,指出AD并不局限于痴呆综合征,而是涵盖了疾病临床相的谱系变化,从出现首发症状开始,包括痴呆的临床前阶段、有症状的痴呆前期和痴呆阶段。其中,生物学标记物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典型AD的临床表型必须存在情景记忆损害,对不存在情景记忆损害的个体,可能的诊断为非典型AD痴呆、轻度认知障碍(MCI)或AD的临床前阶段。再次修订的AD痴呆建议用下列术语分类:①很可能的AD痴呆;②可能的AD痴呆;③有AD病理生理证据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痴呆。其中①和②拟用于所有临床情况,③当前拟用于研究领域(表3-18-6)。
    表3-18-6 2010美国国立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诊断指南写作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断标准的推荐
    很可能的AD痴呆:当患者符合以下情况,可诊断很可能的AD痴呆:
    续表
     确定性较高的很可能的AD痴呆
    可能的AD痴呆:有以下所述的任一情况,即可诊断可能的AD痴呆
    有AD病理生理过程符合很可能的AD痴呆核心临床标准的人群中,AD的生物标志物证据可增加临床
    有AD病理生理过程这一分类是指符合非AD痴呆的临床标准,但有AD病理生理过程的生物标志物证
    病理生理学证实的如果患者符合上述的AD痴呆的临床和认知标准,并用公认的神经病理学检查证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Alzheimer病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 抑郁症:DSM-Ⅳ提出抑郁症状包括抑郁心境,主诉情绪沮丧,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和高兴感、有罪或无用感;食欲改变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如失眠或睡眠过度;活动减少,易疲劳或体力下降;难以集中思维或优柔寡断;反复想到死亡或自杀。临床诊断抑郁心境至少要有一个症状,诊断重度抑郁要有5个以上的症状,持续超过2周。
    (2) 额颞痴呆(FTD):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情感失控、冲动行为或退缩,不适当的待人接物和礼仪举止,不停地把能拿到的可吃或不可吃的东西放入口中试探,食欲亢进,模仿行为等,记忆力减退较轻。匹克病(Pick disease)是额颞痴呆的一种类型,早期表现为人格改变、自知力差和社会行为衰退,遗忘、空间定向及认知障碍出现较晚。CT显示特征性额叶和颞叶萎缩,与AD的弥漫性脑萎缩不同。病理可见新皮质或海马神经元胞浆内出现银染包涵体Pick小体。
    (3) 血管性痴呆(VD):有卒中史,认知障碍发生在脑血管事件后3个月内,痴呆可突然发生或呈阶梯样缓慢进展,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局灶性体征;特殊部位如双侧丘脑、角回梗死可引起痴呆,CT或MRI检查可显示多发梗死灶,除外其他可能病因(见第六节血管性痴呆,表3-18-8)。
    (4) 帕金森病(PD)痴呆:PD患者的痴呆发病率可高达30%,表现近事记忆稍好,执行功能差,但不具有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无鉴别价值。须注意AD患者中约10%可发现Lewy小体,20%~30%可见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Guamanian Parkinson痴呆综合征患者可同时有痴呆和帕金森病症状,常在脑皮质和白质发现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炎性斑和Lewy小体不常见。
    (5) 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表现帕金森病症状、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警觉异常,运动症状通常出现于精神障碍后的一年以上,患者易跌倒,对神经安定药高度敏感。病理特点是神经细胞中可见Lewy小体。
    (6) 正常颅压脑积水(NPH):多发生于脑疾病,诸如蛛网膜下隙出血、缺血性卒中、脑外伤和脑感染后,或可为特发性。出现痴呆、步态障碍和排尿障碍等典型三联症,痴呆表现以皮质下型为主,轻度认知功能减退,自发性活动减少,后期情感反应迟钝、记忆障碍、虚构和定向力障碍等,可出现焦虑、攻击行为和妄想。早期尿失禁、尿频,后期排尿不完全,尿后滴尿现象。CT可见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
    (7) AD尚需与乙醇性痴呆、颅内肿瘤、慢性药物中毒、肝功能衰竭、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Huntington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神经梅毒、CJD等引起的痴呆综合征鉴别。
  • +治疗
    治疗:
    由于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十分明确,治疗尚无特效疗法。针对痴呆的治疗药物,除改善认知功能的疗效外,更重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药物治疗 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痴呆进程为原则,改善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脑代谢增强剂及抗精神病药等。
    (1) 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发现,记忆与脑内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丁酰胆碱(Butyrylcholine)含量有关。AD患者脑中胆碱能神经元变性、ACh水平降低,AD脑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加进一步加重了AD脑中胆碱能缺失。因此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可增加突触间隙ACh含量、改善神经递质传递,提高认知功能。
    1) 多奈哌齐(donepezil):是第二代胆碱酯酶抑制剂,第二个获得FDA(1996)批准治疗AD的选择性、可逆性AChE抑制剂,对外周乙酰胆碱酯酶作用小,可显著改善认知障碍。多奈哌齐不良反应以腹泻常见。在两组1291例多奈哌齐治疗的AD患者中,用量分别为5mg/d和10mg/d,治疗24周,ADAS-cog分级量表评分降低4.1%,约80%的AD患者能接受这两种剂量完成试验。肝脏毒副作用低,可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4%的患者出现失眠,外周抗胆碱酯酶作用很小,血浆半衰期(70小时)较长,5~10mg/d,每天1次,耐受性较好,目前广泛用于AD的治疗。口腔崩解片可增加服药的依从性。
    2) 重酒石酸利斯的明(rivastigmine)/艾斯能:为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双重抑制剂。两组共1424例接受艾斯能治疗的AD患者,分别用小剂量1~4mg/d和大剂量6~12mg/d治疗26周,大剂量组ADAS-cog分级量表评分降低5.4%,但35%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消化不良等副作用,6%的小剂量组、21%的大剂量组患者体重下降7%,安慰剂组体重下降仅2%。欧洲研究显示,7%~15%的小剂量组和29%~43%的大剂量组由于副作用停药,安慰剂组13%~15%停药。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 加兰他敏(galanthamine):有抑制胆碱酯酶和调节突触前膜烟碱受体变构的作用,减少乙酰胆碱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含量作用。不良反应常见呕吐。评价加兰他敏与安慰剂对照的高质量研究共有11项,其中10项为轻至中度AD,1项观察重度AD。常用治疗量为24mg/d或32mg/d,最高剂量36mg/d。加兰他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厌食,少见的不良反应为眩晕。
    4) 石杉碱甲:也称哈伯因(huperzine A),是我国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AChE抑制剂,作用较强,对AChE有选择性。可改善认知功能,用量50~100μg/d,副作用较小。
    以上四种AChE抑制剂作用机制和药物活性存在一些差异,因此AChE抑制剂之间可相互转换治疗,如使用一种AChE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换用另一种AChE抑制剂仍可能获得一定疗效。
    (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开放是完成记忆-长时程效应的一个重要环节。AD患者NMDA受体处于持续轻度激活状态,导致记忆-长时程效应失效、认知功能受损,同时引发钙离子超载、细胞凋亡等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盐酸美金刚是具有非选择性、非竞争性、电压依赖性的中亲和力NMDA受体拮抗剂,是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痴呆的治疗药物。研究证实,美金刚(20mg/d)治疗中、重度AD可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整体全面能力。美金刚对中至重度患者的妄想、激越等精神行为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同程度的AD患者对美金刚治疗均有较好的耐受性。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眩晕、腹泻等不良反应。由于美金刚与AChE抑制剂作用机制的差别,两者可联合应用。研究证实两者合用能有效改善中至重度A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与单用AChE抑制剂相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针对痴呆精神和行为症状的药物:使用改善认知功能药物后,精神行为症状仍得不到改善时可酌情使用抗精神病药。抗精神行为异常药物使用应遵循起始剂量低、缓慢增量直到症状改善的原则。应根据行为异常的种类、患者具体情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和服用其他药物等采取个体化治疗。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镇静催眠药和抗精神病药。
    1) 抑郁状态:5%~8%的AD患者存在抑郁症状,25%的患者在记忆减退早期有抑郁心境。有效的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应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常有明显的抗胆碱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口干、心悸、尿潴留和麻痹性肠梗阻,加重或诱发老年患者闭角型青光眼、体位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SSRIs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三环及四环类,其不良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激越、失眠、静坐不能、震颤、性功能障碍和体重减轻等。各种SSRIs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同,如帕罗西丁有一定的镇静作用,适于改善睡眠;氟西汀引起可能失眠、激越,适于伴淡漠、思睡的患者。有效剂量为:帕罗西丁10 ~20mg/d;西酞普兰(citalopram)10~20mg/d;氟西汀(fluoxetine)20mg/d;舍曲林(sertraline)25~50mg/d;氟伏沙明25~50mg/d。使用SSRIs应考虑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对肝脏P450酶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选择性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耐受性较好,起效较快,剂量75mg/d。
    2) 精神和行为症状管理:首先应仔细查找致病因素和诱因,如可能应首先使用非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可治疗幻觉、妄想、冲动攻击等行为症状。传统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新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传统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较多,治疗痴呆的精神和行为症状存在一定风险,死亡率可增高约1.5倍,主要原因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肺感染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此外,多数传统抗精神病药用标准剂量即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压、抗胆碱能副作用,加重患者的失用和帕金森综合征症状;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压易使患者跌倒及骨折;抗胆碱副作用加重认知功能损害。新型抗精神病药除氯氮平外副作用较少,适于老年痴呆患者。氯氮平镇静、抗胆碱能副作用较严重,且可引起致命的白细胞缺乏症,故老年人慎用。临床常用利培酮0.5~1mg/d,奥氮平2.5~5mg/d,喹硫平12.5~25mg/d,可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性选药并缓慢调整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前应与家人讨论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权衡利弊,谨慎调整剂量。
    3) 睡眠障碍:AD患者快速眼动期与非快速眼动期睡眠逐步减少,觉醒时间增加,睡眠障碍与谵妄有关,谵妄多发生在夜晚,白天减轻或消失。30%的AD住院患者和10%的门诊AD患者伴睡眠障碍。治疗痴呆患者睡眠障碍是为减少失眠、易醒,减轻家属和照料者的痛苦。抗焦虑及镇静催眠药主要是苯二氮䓬类,但多数可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引起跌倒发作和骨折。选药可根据患者存在的其他症状而定,若有精神症状可在睡前给予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等;如合并抑郁状态,可睡前给予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丁、曲唑酮;如果患者只有睡眠障碍及焦虑激越可用苯二氮䓬类。
    (4) 脑代谢增强药:脑血流减少和糖代谢减低是AD的重要病理变化,血管扩张药可增加脑血流,脑细胞代谢药可提高脑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改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银杏叶提取物、γ-氨基丁酸(GABA)、吡拉西坦、奥拉西坦、茴拉西坦等。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但只有几个小样本试验提示脑代谢增强药对痴呆治疗有效。
    2.康复治疗及社会参与 对于轻到中度AD患者可考虑给予认知刺激或康复训练。职业治疗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减少对非正式看护的依赖。①改善患者社会生活环境,鼓励参与各种日常社会活动,增加家庭教育项目,让患者维持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加强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照顾、帮助和训练;设立痴呆患者护理治疗服务咨询机构,帮助患者家属合理指导患者生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②满足照料和护理AD患者的医护人员和设施需求的不断增长,解决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AD患者的行为、社会关系、经济、法律和生活环境问题;③AD患者可能从家中或医疗保健中心走失,一项社区调查36%的AD患者有过走失,改变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如隐藏通道门,在护理人员监督下活动可减少和防止走失,建立“安全返回”全国性网络,患者佩带“安全返回”标志,走失患者被他人发现后可通过电话联络让患者安全返回家中;定向和视空间能力障碍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以防意外。
  • +预后
    Linn等研究发现,AD临床前期超过7年。患者病情通常以不可逆方式进展和恶化,AD病程持续5~10年或以上,患者可在几年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老年AD人群有很高的死亡风险,多死于心血管疾病、肺感染、骨折和压疮等或衰竭。几项社区随访研究显示,AD患者死亡风险比无AD人群增加2~5倍,中位生存时间为AD诊断后2~4年,生存时间取决于发病年龄及其他人口学特征。高龄、男性、低教育水平、合并多种并发症及生活能力障碍是导致痴呆生存时间缩短的常见因素。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