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腰椎间盘突出症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腰椎间盘髓核及部分软骨盘通过环状韧带薄弱点向外突出,引起腰段脊神经和(或)马尾神经受压综合征,是临床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代表性常见疾病。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本病病因为随年龄增长发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有明确外伤史占1/4~1/2。椎间盘由邻近上下椎体软骨板、环行纤维环及位于其间的髓核构成。髓核呈胶冻状,椎间盘作为联系上下椎体的盘状衬垫,起缓冲震荡作用。髓核含水量10岁前为80%,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70岁时为60%。在此生理变化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外力,如抬举重物、弯腰或由高处坠落等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坐位前屈姿势和抬举重物时椎间盘内压急剧上升,如纤维环松弛或破裂,髓核可由薄弱部分突出。髓核向上或向下突入椎体骨松质内,可形成椎体内结节(Schmorl结节),向椎体前方或侧方突出不会引起神经组织受压,只有向椎体后方突出才产生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后纵韧带两侧恰是力学结构最薄弱部分,纤维环松弛、破裂时突出髓核可压迫后纵韧带、纤维环外层引起腰痛,随着突出程度加大可压迫神经根,产生不同程度神经根损害,出现坐骨神经痛。
    受损神经根通常位于突出间盘后外侧,压迫下一椎间孔发出的神经根,即L4~L5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L5~S1突出压迫S1神经根,但L4~L5间盘突出不仅压迫L5神经根,亦可同时压迫S1神经根,且两个间盘突出者并非少见。某些后方中央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可突破后纵韧带引起马尾综合征。突出的腰间盘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但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退缩和纤维化,趋向自然治愈。上下椎体纤维环附着部形成骨赘可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症状,也是腰痛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发生于青少年,Schindler和Fairbank(1996)报告一例19岁男性有减速损伤史,发生2个腰椎间盘突出。Matsui等(1992)研究显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易患性及聚集倾向。先天发育缺陷如腰椎小关节不对称是青少年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Revuelta等(2000)报告一例27个月幼儿由摇篮中坠落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迄今年龄最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伤后2周出现吵闹、下腰痛、步行困难、椎旁肌痉挛和右侧Lasegue征,X线显示L4~L5间隙变窄,MRI见L4~L5间盘突出及右侧神经根受压。显微手术发现骨膜下渗血、右侧L5神经根受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碎片、神经根减压,经7年观察完全康复。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急性期腰背肌紧张,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呈疼痛性腰部侧弯姿势,腰椎活动受限,棘旁压痛,常有坐骨神经出口及臀上神经压痛。
    2.感觉障碍有助于定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常发生于L4~L5、L5~S1和L3~L4等,感觉障碍在L4~L5间盘突出见于小腿外侧、足背内侧,在L5 ~S1间盘突出见于足跟及足背外侧,L3~L4间盘突出见于小腿前内侧。
    3.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累及L5神经根表现趾背伸力减弱,S1神经根表现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L4神经根出现股四头肌肌力减弱。L5~S1间盘突出跟腱反射减弱,L3~L4间盘突出膝腱反射减弱,L4~L5间盘突出常无反射异常。
    4.牵拉征试验(tension sign)阳性表现 ①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leg-raising test)或拉塞格征(Lasegue sign):膝关节伸直抬高下肢,出现坐骨神经痛及腰痛;②Bonnet试验(Bonnet test):下肢抬高、内旋时坐骨神经痛增强;③Bragard加强试验(Bragard test):下肢抬高并使足背屈疼痛加重;④Brudzinski颈部试验(Brudzinski neck sign):过度向胸部屈颈,引起坐骨神经痛。
    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因脊髓造影难以发现,以往很少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L5或L5 ~S1,下腰痛和感觉障碍由大腿后外侧向下放散至足,但FLLDH影响上一腰椎水平,产生大腿前外侧剧烈疼痛和感觉迟钝,是神经根或脊神经节在椎间孔或孔外受压所致。椎小关节介于上下腰椎之间,小关节冠状面能抵御侧方弯曲和旋转力,矢状面可因作用于椎间盘剪切力而不稳。FLLDH特征性表现剧烈腿疼导致特殊步态、大腿前外侧疼痛或感觉迟钝,确诊需要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孔和孔外神经根和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矢状面薄切可显示椎间孔区,直接看到神经根被FLLDH压迫。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 X线平片 通常无变化,陈旧病例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硬化和骨棘增生等,清晰的X线平片可辨认易发生变异的第5腰椎。椎管造影发现硬膜囊压痕,根袖消失,由于可出现造影剂刺激症状,现很少采用。
    2. CT及CT-M检查 临床常用,可清楚判断间盘突出及大小、神经根受压程度等(图1)。Sasiadek等(1995)讨论300例下腰痛综合征CT结果,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56.3%,手术证实准确率为85.4%。CT还可发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和腰间盘膨出导致椎管狭窄,是下腰痛常见原因。
    图1
    A. 39岁女性;B. 36岁女性;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3. MRI检查 可确定突出间盘位置及硬膜囊受压程度,排除椎管内其他病变(图2,图3)。Greenberg等(1991)在66例无症状者进行腰椎MRI检查,发现12例(18%)间盘突出,26例(39%)有退行性间盘病凸出,还发现脊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骨赘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提示退行性间盘病在无症状成人中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Thornton等(1999)观察100例患者,比较MRI与磁共振脊髓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常规MRI发现间盘突出110个,MRM检出93个(84.5%),MRM仅在63.8%的患者显示神经根受压。
    图2 36岁女性患者出现腰腿痛2个月
    A & B. MRI显示L4~L5腰椎间盘突出
    图3 39岁女性患者出现腰腿痛3个月,A & B. MRI显示L5~S1腰椎间盘突出
  • +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腰腿痛反复发作症状、相应体征及CT、MRI检查等。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 腰椎结核:下段腰椎结核病灶波及椎管或神经根,出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患者有衰弱、低热等结核中毒症状,血沉加快,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及寒性脓肿等。
    (2) 强直性脊椎炎:表现腰痛、腰背僵硬和腰部活动受限,X线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变窄和强直征象,脊椎周围韧带钙化,形成竹节样脊椎(bamboo spine)。
    (3) 腰椎管内肿瘤:可有神经根、马尾综合征症状体征,少数出现单侧下肢症状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MRI检查可确诊。
    (4) 脊椎肿瘤:腰椎是转移癌好发部位,中老年患者出现剧烈腰背疼痛需引起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均可出现椎骨破坏。椎体及附件发生溶骨破坏,椎体可明显变窄,椎间隙无变化。ECT显示核素异常浓聚,MRI可见低信号。
    (5) 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腰痛,发生病理性骨折疼痛明显,其疼痛范围广泛,可涉及整个腰背部及双腿,严重卧床不起。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可出现相应体征。X线、CT及骨密度检查可确诊。
  • +治疗
    治疗:
    1.保守治疗 ①安静及睡硬板床休息是最主要方法,轻症患者卧床休息一周左右多可好转;②牵引疗法可缓解症状,但严重脱出症例无效,须严格选择适应证;③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manipulation)有效,有时可加重病情,应慎重;④温热疗法等物理治疗可缓解症状;⑤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非甾体抗炎剂及肌松剂有利于缓解疼痛,类固醇激素硬脊膜外腔注射可消除神经根周围炎症,消除症状。Weiner等(1997)报告,局麻药与皮质类固醇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观察1~10年(平均3.4年),25例注射后症状立即消失,3例因复发手术,2例失去追踪。
    2.介入手术
    (1) 髓核化学溶解术:因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未得到广泛应用。Poynton等(1998)用木瓜酶(chymopapain)髓核溶解术,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注射一个间盘,观察10~15.3年(平均12.2年),追踪观察87例,疗效优良58例(67%),好转4例(4.5%),但有轻残;25例(28.5%)失败,其中21例在3周至12个月内(平均5.2个月)手术。
    (2) 经皮激光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激光器因小型化、安全和高效特点,使椎间盘介入治疗达到新水平。Choy(1998)总结用该法治疗518例(752个间盘)患者12年观察结果,成功率75%~89%,并发症小于1%。只需局部麻醉,可在门诊施术,缩短康复时间,可重复进行,必要时可行开放手术。
    (3) 椎间盘镜手术:1997年第一代后方入路椎间盘镜(MED Ⅰ)问世,椎间盘镜可完成各种类型间盘手术;1999年第二代改进型椎间盘镜METRX(MED Ⅱ)用于临床,如开放直视手术一样可彻底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
    3. 手术疗法 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Brunori et al.1998),自1933年Mixter和Barr用椎板切除术和经硬膜囊切除突出间盘开始,术式不断进行改良。Love(1937)介绍硬膜外椎板内入路,Caspar和Yasargil(1977)应用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适应证是伴下腰痛的腰椎退变,包括退行性间盘病、椎管狭窄、脊椎滑脱、退行性侧弯、椎间小关节综合征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严格选择适应证、娴熟的手术技巧和良好的术后处理,包括与患者思想交流,增强康复信心等,都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手术方法:①后路间盘切除术最常用,常采用椎间开窗法、半椎板切除法和全椎板切除法等,开窗法损伤最小,临床最常用;②后方切除加固定或加椎体间植骨固定,适于腰椎不稳者;③前方手术:由前方切除突出椎间盘,并行前方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适于少数特殊病例;④极外侧入路:适用于极外侧型;⑤老年人手术需慎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因素,吸烟、久坐及肥胖对康复可产生负面影响。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