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惊恐障碍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称惊恐症,是以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表现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心悸或心动过速、胸闷或不适感、头晕、眼花、出汗、站立不稳、虚弱无力、恶心或腹部不适、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等,可反复发生。弗洛伊德(1895)首先描述了包括易激惹、期待焦虑、焦虑发作、相应躯体症状及噩梦等症状的焦虑性神经症。这种焦虑症既有广泛性焦虑也含有惊恐发作。由于两者在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在DSM-Ⅳ及ICD-10中将两者作为不同的疾病单元。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982年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15~59岁人口中,焦虑症患病率为1.48‰,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6.7%,居第4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流行病学区域调查的结果,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一)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惊恐障碍的可遗传性为28%。双生子研究提示同卵双生子中共患惊恐障碍的比例是异卵双生子的5倍。
    (二) 神经影像学研究 与焦虑相关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特别是蓝斑)、前额叶皮质、边缘叶等。已有研究报道惊恐障碍患者颞叶结构异常、双侧杏仁核体积减小,而中脑、脑桥及左侧岛叶灰质体积增大,颞上回及中脑脑桥等结构发生改变等。
    (三) 神经生化研究 研究发现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惊恐发作的过程,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乳酸等。研究发现惊恐障碍患者脑内NE和5-HT系统的功能亢进,GABA功能不足。
    (四) 心理因素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惊恐障碍患者在惊恐发作之前可能真的经历过真实的恐惧,或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丧失。认知理论认为,惊恐障碍的发病主要与患者的灾难化认知解释有关。行为学习理论则认为,对环境刺激的习得性恐惧是惊恐发作的核心。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 典型的惊恐发作表现突然起病,患者先出现一些恐怖性预感,好像自己身体发生了变化或周围事物失去了真实性,即所谓的“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患者感到仿佛即将死去或失去自我控制,可出现窒息感。患者常用“我要死了”,“我要闷死了”,“我的老天爷呀”等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慌。躯体方面表现心率和呼吸加快、瞳孔扩大、出汗和颤抖等,以心慌、气短最常见。症状一般持续10 ~15分钟后自行缓解,其后患者仍感到颤抖、紧张和困惑,但发作间期恢复常态。
    2. 多数患者的惊恐发作并未达到上述典型发作的严重程度,患者仅感到衰弱无力、心悸或体位性眩晕,也常见呼吸困难、胸部憋闷、上腹不适感、心跳加速和头昏等症状。
    3.惊恐发作往往可使患者当众跌倒,使一些患者因担心发作而不敢出门,形成广场恐怖症。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后的间歇期,患者常担心再次发病而惴惴不安,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期待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应注意与广泛性焦虑鉴别。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诊断要点
    1.主要基于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常突然发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并有明显的躯体不适。
    2.至少在1次发作之后,持续担心惊恐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3.患者因此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功能。
    4.排除躯体疾病、心境障碍、其他焦虑障碍、物质滥用或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等。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多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鉴别。
    (1) 需鉴别的精神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障碍和恐怖症等。
    (2) 需鉴别的躯体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症、真性眩晕、药物戒断及酒精戒断等。
    临床极易与二尖瓣脱垂混淆,二尖瓣脱垂可突然发生心悸、胸痛、气促和疲乏,甚至晕厥,但通常无头昏、出汗、震颤、面部发热或发冷,以及人格解体、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症状。超声心动图可资鉴别,但需注意这两种疾病也可能合并发生。
  • +治疗
    治疗:
    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及预防再发作,包括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两方面。
    1.药物治疗
    (1)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焦虑药,临床常用阿普唑仑1.2~2.4mg/d,劳拉西泮(罗拉)1.5~3mg/d,艾司唑仑3~6mg/d。
    (2)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也有不同程度的抗焦虑作用,常用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和氟西汀20~60mg/d,舍曲林50 ~200mg/d,文拉法辛75~225mg/d。
    (3) 三环类抗抑郁剂:均有抗焦虑作用,临床常用多塞平、阿米替林、丙米嗪和氯米帕明,治疗剂量一般均在300mg/d以内,分3次口服。
    2.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消除期待焦虑和恐怖性回避等。
    (1) 支持性心理治疗: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计划。组织同类患者参加治疗小组互相帮助,能起到更好的疗效。
    (2) 认知行为治疗:可选择以下方式:①呼吸训练:在发作间歇期有慢性过度换气,在自发或诱发的惊恐发作时出现急性过度换气的患者,可导致低碳酸血症和碱中毒,降低脑血流量引起头晕、意识模糊和人格解体等症状;采用药物治疗或通过呼吸的行为训练,教会患者调节呼吸频率,不要过度换气,可使惊恐发作显著减少。②暴露疗法:让患者通过默想暴露于惊恐发作时的躯体感受,消除患者对各种自主神经反应的恐惧;有恐怖性回避行为或继发广场恐怖的患者宜采取现场暴露,使患者能逐步适应害怕的情境。③放松训练: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和下肢的肌肉,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可让患者学会保健气功,放松全身肌肉、调节呼吸、意守丹田和消除杂念。④认知重建:对患者发病时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给予合理解释,让患者意识到这类感觉和体验是良性的,对健康不会导致严重损害。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