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躯体形式障碍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主诉,虽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无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仍不能打消其疑虑的一类神经症。
    目前,有证据表明本病是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临床中可分为: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类型。患者常反复陈述躯体不适,四处求医,一般情况下都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有时病人也可能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与患者主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符,不能用以解释由病症相关产生的观念和烦恼。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往往是具有多年的就诊经历、大量临床检查资料、用过各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后效果不佳的病例。
    这类病人在各种医疗机构中都可遇见,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在国外,有人发现内科门诊中40%以上患者的躯体主诉查无实据,即使在外科查有实质性疾病者也只有60%,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类精神障碍通科医生虽常遇到但不认识,而精神病科医生又不常遇到,因而形成了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故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认识和研究是当前联络会诊精神病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99.1%的心理障碍患者,是以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但经调查上海内科医师的识别率仅为15.6%。说明各科医师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尚需提高。随之,尽管医师反复说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并给予再三保证,仍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和躯体症状。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的出现与持续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他们也拒绝承认心理问题。本病通常女性居多,农村妇女尤为常见,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患者文化程度一般偏低,而暗示性较高。
    1980年美国DSM-Ⅲ首次将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大类精神障碍列入其分类,与焦虑障碍等类疾病并列,把Briquet综合征称为躯体化障碍,与转换障碍、心因性疼痛障碍、疑病症、变形恐惧症,以及非典型躯体形式障碍等并列,作为其主要临床类型。DSM-Ⅲ-R(1987)和DSM-Ⅳ(1994)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分类。ICD-10(1992)参照DSM-Ⅲ的分类,划分出躯体形式障碍一类,与神经症性障碍和应激相关障碍并列,同属F4编码。与DSM分类系统不同的是,在ICD-10中转换障碍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F45)而归入分离障碍一类,合称分离(转换)障碍(F44),身体变形障碍则包括在疑病障碍(F45.2)之内,不另列为一种临床类型。我国的CCMD-2-R(1995)未列躯体形式障碍类别,躯体化障碍列入其他神经症之内。
    目前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已将躯体化障碍、持续性疼痛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类形式命名为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 -预防
    预防:
    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多年来,专业工作者根据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不断地细致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截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据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普通人群中躯体化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13%;社区中该病终身患病率为0.2%~2%,持续性疼痛障碍患病率为0.6%。近年来研究显示,该病占综合医院就诊病人的9%,慢性疼痛病人的12%;占私人诊所就诊肠激惹综合征病人的17%。这大概是由于该病病人自认为患有躯体疾病,常到医疗机构就诊之故。
    国外资料显示,患躯体形式障碍者多是未婚,非白种人,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在农村地区。在有躯体化障碍的家庭中的儿童,到急诊室就诊的次数,是无躯体化障碍家庭中儿童的11.7倍。早期研究报道发现躯体化障碍只见于女性。近期研究显示也见于男性,但不如女性常见。男女比例为1∶4。1997年Faravelli等进行社区调查,随机选取673人,由全科医师及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根据DSM-Ⅲ-R诊断标准同时会谈评定,研究结果显示躯体化障碍的患病率为0.7%。Ritsner等(2000)在以色列移民中应用简明症状量表(the brief symptom inventory)和人口统计心理社会量表(the demographic psychosocial inventory),研究结果显示在以色列移民中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为21.9%。
    我国由于综合医院的医师认识不足,此类研究甚少。国内采用躯体形式障碍筛选表和躯体障碍评定表检查内科和神经科门诊患者,筛查了3346例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躯体形式障碍的估计率为18.2%。其中135例患者在过去1年中平均就医13.1次,经过治疗60%的患者自感无变化或无恶化。最为突出的是对医师的诊断和治疗不信任。另一项研究表明,综合医院初诊病人中,约1/3患者的躯体主诉查无实据,内科门诊患者中2.7%为躯体化障碍。我国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女性居多,文化程度一般偏低,暗示性较高。多为慢性波动性过程,很少能够完全缓解。有的病人经常接受治疗,可致药物依赖或滥用(多为镇静剂和止痛剂)。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对躯体化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躯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
    1.社会交流 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 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躯体化障碍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 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躯体化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基础研究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相关刺激及无关刺激反应相似,提示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减退。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躯体主诉增多与下列因素有关: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等。另外,人格特征、神经过敏及内向性格的人躯体感觉阈值较低,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生有关。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病人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主要临床类型如下:
    1.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大多数临床常见症状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如头痛、腹部不适、其他部位疼痛、头晕、心悸、其他焦虑症状、便秘或腹泻(肠激惹综合征)、抑郁或焦虑等。这些患者的处理比特定的、孤立的躯体症状困难得多。另外,也可因对自己健康有特定的、反复的担心而出现生理(躯体的)主诉。躯体形式障碍见表1。
    躯体化障碍患者有多种、反复和频繁变化的躯体症状许多年。有些情况下患者完全沉浸在躯体症状的体验中,他们不愿意将疾患和心理因素相联系。因此,精神科的诊断是没有帮助的。患者的经治医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将起关键作用。经治医生可以限制患者进一步做检查和药物治疗,提供限时的、有规律的约诊,对出现的新体征和症状合理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甚至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造成很大的浪费。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
    (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部位常很广泛,如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胸部、直肠等各种性质的疼痛,不固定于某一处,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
    (2)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别不适。胃肠道检查有时仅见浅表性胃炎或肠道激惹综合征,与患者严重的躯体症状不符,难以解释患者经常存在的严重症状。
    (3)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堆、尿潴留、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功能障碍可见性冷淡、勃起和射精障碍、经期紊乱、经血过多,异常的或大量的阴道分泌物等。
    (4)假性神经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音、尿潴留、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抽搐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音、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异样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等转换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证据或阳性体征。
    (5)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痛。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患者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为此感到痛苦;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躯体疾病和任何器质性病变证据。其病程多在半年以上,有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缺乏,以及胃肠道或泌尿系统不适。这一临床类型可看作不典型的躯体化障碍。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其病程不一定都长达2年以上。
    3.疑病症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一类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的病程为慢性和波动,对疾病的先占观念可引起痛苦、焦虑及寻求保证的行为,大多数患者其他方面的功能正常。有些患者由于症状的存在,支配或操纵了家庭和社会关系。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疑病观念)为基本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有些患者凭借症状的存在,支配或操纵了家庭和社会关系。其中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疑病观念)为基本特征的称“观念性疑病症”;以躯体不适感为十分明显,伴有焦虑或抑郁的称“感觉性疑病症”;有的则以单一的疑病症状,表述具体而明确称“单症状疑病症”;病人的疑病观念很牢固,害怕或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切,对自己身体的微小不适特别警觉、多虑,感到难以忍受,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并作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甚至对日常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也常做出病理性解释。但不是妄想;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证据不充分,故迫切希望通过反复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予以治疗,病人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医生的耐心解释和再三保证均不能打消其疑虑,以至怀疑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不满,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病人对有关疾病的各种读物十分注意,阅读后往往对号入座,更加强了疑病观念。
    疑病障碍的主诉可导致出许多表现:①生理性警觉:警觉增高和焦虑,睡眠障碍;②关注躯体;密切监测躯体情况,注意与所担心疾病一致的信息,先占观念和反复思考有关躯体主诉;③回避或检查躯体疾病的行为:回避(如身体用力或与疾病接触)、用刻板的观点和行为来指导饮食或生活方式、反复自我测查、反复去医院就诊和寻求保证、查阅资料(如看医学书)。
    4.身体变形障碍 身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s)又称变形恐惧症(dysmorphophobia)。主要见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患者坚信自己身体外表,如鼻子、嘴唇等部位,存在严重缺陷,或变得很难看,要求施行矫形手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其外貌有轻度变异,也远非患者认为的那么难看。这类观念不为解释所动摇,带有明显情绪色彩;就患者的文化背景而言,可以理解,并不荒谬,因而具有超价观念的特点。患者无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不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对这类单症状病例,治疗较难,预后不佳;有的病例需长期随访,才能最后排除精神分裂症或偏执状态的诊断。
    5.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又称心因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有时临床上把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统称为慢性疼痛综合征(chronic pain syndrome)。主要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社会功能,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经过医学检查不能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持续的、严重的疼痛症状。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疼痛,但典型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临床上有证据表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对这类疼痛的发生,加剧,持续和严重程度起了重要作用。
    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之间,女性患者2倍于男性;以体力劳动者居多。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常以慢性疼痛作为其突出症状而反复求医,往往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均未能取得确切效果,常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发焦虑、抑郁和失眠。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
    6.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与控制的器官或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常涉及的系统为心血管、胃肠道、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等。
    (1)症状是主要或完全受自主神经支配与控制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2)症状常涉及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或胃肠系统等。
    ①心血管系统可见胸痛或心前区不适等。
    ②胃肠道系统可见嗳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或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以及肠鸣、腹胀、大便次数增加等。
    ③呼吸系统可见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等。
    ④泌尿生殖系统可见尿频或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等。
    (3)症状特点通常为两类。一是以自主神经兴奋的客观体征为基础,如心悸、出汗、口干、脸红(或潮红)、震颤等;二是主观性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 +并发症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合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辅助实验室检查。
  • +诊断
    诊断:
    诊断
    1.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点 ①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两年,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②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疾病解释的忠告与保证;③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2.疑病障碍诊断要点 ①长期相信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念,认为有畸形或变形;②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忠告和保证。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要点 ①持续存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脸红,这些症状令人烦恼;②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主诉;③存在上述器官可能患严重(但常为非特异的)障碍的先占观念和由此而生的痛苦,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④所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的诊断要点 突出的特点是患者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生有关。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病程至少要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要求2年以上,以便自然排除各类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躯体不适。
    2.抑郁症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而躯体形式障碍也常伴有抑郁情绪。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可有早醒、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自杀言行等症状,求治心也不如躯体形式障碍者强烈。
    3.精神分裂症 早期可有疑病症状,但其内容多离奇;患者的信念具有怪异性质,可能坚信他或她外观令人不快或躯体形状发生了改变;伴有思维障碍和常见的幻觉妄想;患者并不积极求治。
    4.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患者可能有疾病焦虑和躯体症状,此时的疾病焦虑是他们众多焦虑之一;惊恐障碍所伴有的疑病是常常与惊恐相伴,而疑病障碍的担心多为长期的;强迫障碍对疾病的焦虑是强迫思维的结果,并常用强迫行为或仪式行为来缓解焦虑。
    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躯体症状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件、问题或紊乱有明确的联系,症状可以保护患者的心理不发生崩溃。心理治疗,特别是暗示和催眠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 +治疗
    治疗:
    (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医患关系 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和诉述,理解他们躯体体验的真实性,而不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不否定患者的体验是建立医患关系的重要开始。
    2.重视连续的医学评估 早期阶段应做彻底的医学评估和适当的检查,医生应对检查的结果给予清楚的报告并进行恰当的解释,解释既不能加重患者对不适躯体体验灾难化的推论,也不应彻底否认患者的躯体问题。在疾病的过程中,如果躯体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均必须进行适当的检查和评估而排除器质性障碍。
    3.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 在确定躯体症状的躯体因素可能是患者的病因之一后,应尽早引入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话题,医生应尽可能早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向患者提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关系问题的讨论。要鼓励患者把他们的疾病看成是涉及躯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疾病。
    4.适当控制患者的要求和处理措施 医生要避免承诺安排过多的检查,以免强化患者的疾病行为。医生可以定期约见患者,提供必要的检查但不能太频繁,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误诊,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焦虑。要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因为家庭成员也可能强化患者的疾病行为。
    (二)药物治疗
    应用精神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由于患者症状的多元性,常常合并使用精神药物。对伴有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可选用抗焦虑药物及三环类、SSRI、SNRI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有偏执倾向的患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对医学检查结果合理的解释,适当的作出承诺和必要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临床上均可选用。
  • +预后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的药物治疗和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而所有这些是有害的。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是很大的浪费。躯体形式障碍起病年龄大多较早,女性较男性为多。常为慢性波动病程。除少数急性起病,早期获得恰当治疗的病例外,预后大都欠佳。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