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胆囊良性肿瘤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胆囊良性肿瘤的分类较为混乱,多数学者将胆囊腺瘤和胆囊息肉笼统地称作胆囊良性肿瘤,发病率文献报道差别较大,约为4.5%~9%。Christensen将胆囊良性肿瘤分为两类,即真性的胆囊良性肿瘤和假瘤。其中良性肿瘤分成上皮组织的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肿瘤;支持组织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颗粒细胞瘤。假瘤分成增生性病变,包括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组织异位有胰腺、胃黏膜和肝脏;息肉有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其他有纤维黄色肉芽肿性炎症、寄生虫感染等。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胆囊腺瘤有恶变倾向,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常称其为胆囊癌相关性病变。腺瘤多为单发,组织学上可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和管状乳头状腺瘤。其中乳头状腺瘤较常见,直径多数小于1cm瘤体以蒂与胆囊壁相连或呈广基性隆起,呈绒毛状或桑葚状。光镜下见上皮呈乳头状,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少数呈假复层状,具有结缔组织的中心柱,与周围正常的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管状腺瘤少见,肉眼观察其黏膜呈局部圆顶样隆起,光镜下见肿瘤由许多紧密排列的腺体和腺管组成,内衬以高柱状或立方形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管状乳头状腺瘤则具有上述两型腺瘤的组织形态。非肿瘤性息肉则大多数为多发,绝大部分直径小于1cm。胆囊腺瘤经过腺瘤性增生到腺瘤细胞中、重度异型增生,最终恶变为癌,癌变率为6%~36%。
    胆囊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以胆囊黏膜和肌纤维肥厚、罗-阿窦(R-A sinuses)数目增多、窦腔扩大并穿入肌层为特征的一种增生性疾病。病变通常位于胆囊底部,形成结节,癌变率约为3%~1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胆囊内长期高压有关。病变区R-A窦扩大、增多并形成假憩室,可深达黏膜下层和肌层,窦隙内衬以柱状上皮,呈腺样结构,周围为增厚的平滑肌纤维所包绕。扩大、增多的R-A窦形成假憩室,内含黏液或胆砂、胆石,有管道与胆囊相连,故亦有胆囊憩室之称。病变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以局限型最为常见。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称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它包括了多种胆囊良性或早期恶性的病变,如胆囊良性肿瘤、假性肿瘤和早期胆囊癌等,其中一部分并非真正的胆囊肿瘤。随着B超和CT等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多,国内大宗流行病学报道在常规体检人群中PLG的检出率为6.9%,有报告可高达9.5%,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约占50%~87%。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胆囊良性肿瘤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有关。位于底部、体部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于体检或其他疾病做B超检查时发现。位于颈部附近者可有上腹闷胀不适、隐痛,偶有脂餐后加重或绞痛发作,症状与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病难以区分。体检时大部分病例仅有右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合并急性感染时可出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及体征。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B超是最实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见突入胆囊腔内的光团,其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位置。B超可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与胆囊壁的关系,并能鉴别有无结石并存。B超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反复多次的超声检查还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彩超的诊断价值更高,能观察光团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普通超声,可高达98%。EUS将胆囊壁分为三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间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EUS对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有较高的价值,胆固醇息肉轮廓呈颗粒状,内部为点状高回声,并可见清晰的三层囊壁。若EUS显示息肉轮廓呈结节状,内部为低回声,则多为肿瘤性息肉。当瘤体较小时,CT的检出率低,其诊断价值不如彩超和EUS。行CT增强扫描时,如瘤体有强化,则有助于胆囊肿瘤的诊断。当胆汁过分黏稠,或胆囊积脓,胆囊萎缩,尤其又伴有胆囊颈部结石时,B超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此时行CT增强扫描对于鉴别与胆汁密度相近的肿瘤有特殊诊断价值。有文献报道,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较高价值,但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少。
  • +诊断
    诊断:
    临床诊断基本上依赖影像学检查。
    临床诊治的关键是如何从众多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鉴别出胆囊的“肿瘤性病变”,并识别出癌前病变或早期胆囊癌。各项检查方法尚不能区分其病理性质时,往往需经病理切片检查才能确诊。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胆囊良性肿瘤的治疗我们首先要掌握手术指征,其次术中要正确处理。
    胆囊腺瘤已被公认为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而且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由于结石的长期、慢性反复机械性刺激,可使胆囊黏膜发生炎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演变,应积极手术治疗以防发生癌变。胆囊良性肿瘤胆囊切除的指征包括:①病变直径>10mm单发病变者;②合并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者;③病变虽小但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功能、常有胆绞痛发作者;④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呈不规则隆起者;⑤短期内病变增大、生长较快、病变基底变宽者;⑥多发息肉反复合并胆管炎、急慢性胰腺炎者;⑦年龄>50岁,广基而单发的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者。
    术中要正确处理,凡因胆囊息肉样病变而施行手术者,胆囊切除后应立即剖开检查,如病变像肿瘤者,均应送冷冻切片检查,不但要确定有无癌变,还要确定癌变的部位以及肿瘤浸润深度。对于癌组织已突破黏膜基底膜或已有周围淋巴结肿大者,应按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原则处理。对单发、直径15mm以上或术前疑有恶变者,施行胆囊切除术时,应将胆囊和胆囊床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术中还应细心操作遵循无瘤原则,避免胆囊破损胆汁外溢而增加癌肿播散的机会。
    无需手术治疗的胆囊良性肿瘤患者应该定期随访,建议间隔3~6个月复查。综上所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胆囊良性肿瘤患者要进行排查,以免漏诊,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莫错失手术良机。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