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食管癌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目前其临床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5年生存率不到15%。虽然在中国,食管癌仍以鳞形细胞癌占绝大多数,但是全球范围内,食管及食管交界部的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食管癌已经不再是食管鳞形细胞癌的代名词。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食管癌的最佳手段,而早期诊断则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最佳方法。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食管鳞癌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据Blot和Frumeni报道,非洲裔美国人发病率为白种人的4~5倍。该病是低于55岁非洲裔美国人群中的第二位常见肿瘤。研究还发现,不论种族,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我国每年约有25万新诊断的食管癌病例,占全世界食管癌病例数的一半。我国大部分地区食管癌发病率均较低,但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地区其发病率高达100/10万以上。根据我国肿瘤登记资料统计,1993~1997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和哈尔滨市5个城市男性食管癌发病率为9.5~14.6/10万,是第4~6位常见恶性肿瘤。女性则为2.0~7.6/10万,是第7~14位常见恶性肿瘤。上述城市同期男性食管癌死亡率为8.8~13.4/10万,居恶性肿瘤第4位。女性为3.2~6.8/10万,居恶性肿瘤第5~9位。
    此外,一些沿海地区如广东省汕头的食管癌发病率也较高。近年来低发区的食管癌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例如上海市食管癌死亡率1998年已比1972年降低了一半。然而,高发区人群的食管癌死亡率仍然在高位徘徊。
    Ribeiro等发现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下,食管鳞癌发病也有明显的差异,由此提示环境因素在食管鳞癌发病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管癌高发带一般位于世界上相对贫穷的地区,并且与周围地区形成明显的界限。在中亚,食管鳞癌高发带从新疆北部延伸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北部以及伊朗的东北部。此外,印度、加勒比和部分拉丁美洲地区也是食管鳞癌高发区。
    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内镜等诊断技术发展提高了食管腺癌的诊断率,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腺癌发病率确实有所上升。男性的发病率为女性的6~8倍;白人的发病率则是非洲裔美国人的3~4倍。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较高。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病理】
    1. 鳞形细胞癌
    (1) 巨检特征:食管鳞形细胞癌最常发生于食管胸中段,约占50%。30%~40%的食管鳞癌则位于食管下1/3,包括食管腹段。另外,仅10%~20%的鳞形细胞癌发生于食管上段。
    早期食管鳞癌较小,但可以侵犯整个黏膜周径,表现为斑块、糜烂或乳头状肿块。早期病变一般侵犯至黏膜和黏膜下层,有时乳头状肿块可以侵犯至整个食管肌层。
    进展型食管癌按病理形态可分为四型:①髓质型: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内外扩展,使癌瘤的上下端边缘呈坡状隆起。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切面呈灰白色,为均匀致密的实体肿块;②蕈伞型:瘤体呈卵圆形扁平肿块状,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故名蕈伞。隆起的边缘与其周围的黏膜境界清楚,瘤体表面多有浅表溃疡,其底部凹凸不平;③溃疡型:瘤体的黏膜面呈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图72-24)。溃疡的大小和外形不一,深入肌层,阻塞程度较轻;④缩窄型(即硬化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累及食管全部周径,较早出现阻塞。
    图72-24 溃疡型食管鳞形细胞癌
    (2) 显微镜下特征:早期食管鳞癌可以分为上皮内癌、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上皮内癌是典型的原位癌,具有完整的基底膜。对于黏膜内癌,肿瘤细胞穿透基底膜,浸润至固有层和部分黏膜肌层。一旦肿瘤细胞穿透黏膜肌层,就被称为黏膜下癌。进展型食管癌则是指癌细胞侵犯至食管肌层或是食管外膜。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由好至差,其中60%的鳞形细胞癌分化中等。
    (3) 转移途径
    1) 食管内播散: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多数肿瘤播散程度远大于肉眼表现。Wong报道了手术近端切缘长度和吻合口复发之间的关系,其中近切缘长度为2cm时,吻合口复发率为18%;近切缘长度为6cm时,复发率为8%;而近切缘长度为10cm时,复发率则为0。显微镜下观察到肿瘤远端转移延伸距离较短,一般距离肿瘤5cm。
    2) 直接向外侵犯:肿瘤细胞在穿透食管外膜之后就可以侵犯邻近结构,包括胸膜、心包、大血管、胸导管以及脊柱前韧带。位置较高的食管鳞癌可以侵犯喉返神经;下段食管鳞癌则可以侵犯膈肌、胃、和肝脏。但是,Robert报道在对未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尸体解剖后发现,1/3患者的肿瘤外侵仅局限于食管周围组织。
    3) 淋巴转移:食管的淋巴网引流方向一般为纵向。Tanabe等利用淋巴造影技术发现食管上1/3的淋巴引流方向为纵隔和颈部;而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至腹部。但是尽管如此,上段和下段食管鳞癌均可见到颈部、锁骨上和腹部淋巴结转移。根据国内卢运侃的报道,食管鳞癌术后标本中发现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0%~70%。Postlethwait在一项尸解的研究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为6.9%。Kato等报道,在进行胸部食管癌切除加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26%的患者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淋巴结转移。相对而言,膈下淋巴结转移则更常见。Akiyama等报道,31.8%的颈部食管癌患者伴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而对于中段食管癌和下段食管癌,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32.8%和61.5%。Ide等也报道了相似的结果。
    4) 远处转移:在食管鳞癌诊断时,大于30%的患者已经表现为远处脏器转移,这是疾病进展的表现。在一项尸检的研究中,40%的高分化鳞形细胞癌患者伴有脏器转移,而在未分化鳞形细胞癌患者中则有87%的患者伴有远处转移。食管鳞癌易于转移的脏器依次为肺、肝脏、胸膜、骨、肾和肾上腺。Anderson和Lad报道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
    2.腺癌
    (1) 巨检和显微镜下特征:食管腺癌主要发生于远端食管。根据Yang和Davis的报道,79.3%的腺癌发生于下段食管,17.9%发生于中段,上段食管腺癌发生率则为2.8%。肿瘤发展一般经历肠化生、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原位癌和侵袭性癌五个过程。肿块最初表现为扁平或是黏膜斑片状隆起,之后可以发展为浸润性深溃疡。有时也可见到直径大于5cm的肿块。显微镜下,大部分肿瘤由可以分泌黏蛋白的肠型腺体构成,少见弥漫型浸润性胃型印戒细胞。
    (2) 转移途径:早期食管腺癌所占比例较少。根据Mason等报道,1993~1997年原位癌占所有患者的2.3%。Goseki等发现,即使肿瘤仅浸润至黏膜肌层,8%~30%已伴有淋巴结转移。当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则达30%~58%。Rice等对295例患者研究发现,T1期的患者中10%发生淋巴结转移;T2期为46%,而T3期则为83%。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淋巴回流开始于黏膜层,之后向黏膜下层引流,形成淋巴回流网络。正常情况下,贲门上方的淋巴液回流至胸导管和锁骨下淋巴干;贲门下方的淋巴液则引流至腹部乳糜池。但是当淋巴结被肿瘤堵塞时,也可发生逆向回流。因为存在这种广泛的淋巴回流网络,许多患者在诊断时,疾病已经进入进展期,肿块无法完整切除。根据Quint等报道,食管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肝脏(35%)、肺(20%)、骨(9%)、脑(2%)和肾上腺(2%),心包、胰腺、脾脏、和胃的转移发生率约各占1%。
    【食管胃交界部肿瘤的概念和贲门癌】
    长期以来,人们对胃食管交界部肿瘤的定义存在争议。1998年,国际胃癌联合会和国际食管疾病学会,统一发生于胃食管交界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肿瘤的概念。GEJ上下各5cm范围内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交界区肿瘤,并分三型:①Ⅰ型为发生于食管远端黏膜的腺癌,至少位于食管胃交界部上方1cm,通常发生于特殊食管黏膜肠化生区域;②Ⅱ型为真正意义的贲门癌(下述),指刚好发生在解剖学贲门或食管胃交界部的肠上皮化生区;③Ⅲ型为侵犯食管胃交界部或是远端食管,或是同时累及两者的贲门下胃癌。这种分类方法对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并广泛应用。
    Morales和EI-Serag等研究发现,贲门部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不同于Barrett食管,并且和反流不存在很大关联。食管下段腺癌和贲门癌在流行病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人种和性别之间贲门癌发病差异较小。EI-Serag等报道,非白种人和患胃炎的人群更容易获得贲门上皮肠化生。但是,Blot和MaLaughlin和Pera则发现贲门癌和食管腺癌有着相似的发病增长率和共同的危险因素,5年生存率较差,为22%~38%。Hansen等对挪威的10 000例患者分析后发现,Hp感染的患者贲门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了5倍,该结果和Chow等报道相似。
    我国贲门癌发病率较高,主要在食管癌高发区,发病率为50/10万,部分地区可高达190/10万。贲门腺癌的发病率与食管癌发病率之比为1:2.4~4.1。
    贲门癌和食管腺癌有着相似的生物学发展过程,病理学上较难区分,但是这并不影响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胸骨后不适、吞咽食物时局部有摩擦感或异物感等。
    食管癌生长增大开始造成管腔阻塞时,临床上呈现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时进食硬质食物时难以下咽,需饮用汤水送下。继则不能吞咽硬食,逐步改为软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最后流质以至唾液不能下咽,患者常呈现消瘦。也有少数患者由于炎症水肿减轻或组织坏死脱落,食管梗阻症状暂时略有改善。食管深层溃疡或肿瘤已有外侵可出现胸骨后或肩胛间持续性钝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呕血或黑便。
    晚期病例脱水消瘦加重,常呈现恶病质。癌肿直接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常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压迫喉返神经致声音嘶哑,可有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癌肿穿入主动脉可引起致死性呕血。癌肿远处转移时可出现腹水、黄疸、肝转移性肿块,骨转移可引起剧烈疼痛等。极少数病例癌肿向食管腔内生长较慢而向食管外侵犯和转移出现较早,吞咽困难症状不明显,首先引起患者注意的是声音嘶哑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贲门癌早期可有上腹部闷胀、隐痛、食欲减退等感觉,肿瘤生长到较大体积时才出现吞咽困难。肿瘤局部溃烂出血时粪便隐血检查呈阳性,出血量较多者则有柏油样便或呕血,并可导致贫血。晚期病例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出现恶病质表现,并可转移到肝脏、腹膜、盆腔等出现腹部肿块或、腹水,或转移到锁骨上淋巴结。体格检查时应作直肠指诊,了解有无盆腔转移。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 食管镜检查 食管镜检查对于食管癌的诊断非常重要。根据Orringer的报道,内镜对食管癌诊断阳性率可达95%。
    内镜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长度以及对管腔的阻塞情况。早期食管癌在内镜下可以表现为黏膜粗糙、腐蚀和局部的充血,有时较难辨认。进展型食管癌在内镜下容易辨认。内镜下对所有肿瘤均应常规作活检行细胞学检查,取组织时应该避开坏死组织,在肿瘤边缘提取,从而提高诊断率。
    2. 食管钡剂造影 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食管钡剂造影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检查手段。该检查可对食管黏膜、食管扩张性、活动度以及病理改变进行评价。
    食管癌在钡剂造影检查中具有以下特征(图72-25):浸润型食管癌表现为管腔的狭窄,根据狭窄段的两端可以判断肿瘤的长度和边缘;腔内型则表现为突入管腔的较大龛影;溃疡型肿块则表现为表面凹凸不平的溃疡影;对于肿瘤黏膜下扩散导致的静脉曲张型食管癌,钡剂造影中表现为食管黏膜变硬、迂曲,应与食管静脉曲张相鉴别。该类型肿瘤通常位于食管中段或上段,并且不随食管蠕动或呼吸而改变形状。另外,肿瘤与正常黏膜的分界比食管静脉曲张更明显。
    早期食管癌在钡剂造影中可表现为小的腔内斑块样或息肉状突出,也可表现为区域性溃疡。上述这些特点在气钡双重造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图72-25 食管中段癌食管吞钡影像
    3. CT检查 CT检查可以用来评价肿瘤局部生长情况、肿瘤和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远处转移。Moss等将食管癌在CT上的表现分为四期(图72-26):Ⅰ期:腔内肿块不伴有食管壁的增厚;Ⅱ期:食管壁增厚;Ⅲ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结构(气管、支气管、主动脉,心包);Ⅳ期:存在远处转移。
    图72-26 食管癌的CT表现
    正常情况下,食管在CT上表现为薄壁管腔结构,有时内含气体。但是,CT并不能分辨食管壁的层次,因此不能判断T分期。然而食管周围脂肪层可以用来判断食管癌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Thompson等发现营养状况良好,而食管CT上脂肪层消失的患者中至少90%伴有邻近结构的侵犯。食管对主动脉的侵犯并不常见,有时可以根据肿瘤和主动脉周径接触的比例来判断。Picus等报道,接触角度大于90°高度提示侵犯,而小于45°侵犯的几率较小。食管和心包之间脂肪结构的消失也有助于判断肿瘤对心包的侵犯。
    根据Saunder等报道,CT对纵隔淋巴结(>1cm)转移判断的敏感度为34%~61%;对于腹部淋巴结则为50%~76%。Rice则报道对于>2cm的转移灶,CT发现的敏感度为70%~80%。
    4. 内镜超声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为食管癌提供了较为准确的T分期,并且能够探及肿瘤局部、胃周以及腹腔淋巴结。在EUS观察下食管壁分为五层:①浅表黏膜,包括黏膜上皮和固有层;②黏膜肌层;③黏膜下层;④固有肌层;⑤食管周围组织。由此可以对肿瘤的浸润和侵犯进行很好的评估。该检查对T分期判断准确率为84%,当然这也和操作者的技术相关。EUS在判断早期食管癌和食管癌对周围组织侵犯时准确率最高,也最具利用价值。
    EUS对判断食管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0%,CT则为51%。Catalano等发现EUS对食管癌N分期判断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则为75%,并且对腹腔淋巴结判断要优于纵隔淋巴结。通过EUS,可以评估局部淋巴结的大小、形状、边界以及内部结构。EUS结合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5.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对评价颈部及胸上段食管癌对气管和支气管的侵犯非常重要。对于在CT上表现为隆突下方巨大肿块或是隆突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均应行支气管检查,明确隆突有无肿瘤侵犯。支气管镜下可以表现为气管壁单纯膨出,气管环状线消失,甚至伴有气管或是主支气管(通常为左主支气管)的后壁固定。严重者可表现为明确的侵犯或是出现气管食管瘘。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可以导致隆突变宽。单纯的气管壁膨出并不代表肿瘤侵犯。气管镜下刷检和活检可以帮助确认食管癌对气管的侵犯。
    6. PET检查 多项研究表明,PET在评价食管癌原发肿瘤方面的准确率高于CT检查。但是,和CT检查一样,PET也不能判断食管壁的层次。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Block和Luketich报道PET的敏感性为45%,特异性100%,准确率为48%。同样,PET在评价食管癌远处转移方面,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T。在评价肿瘤可切除性方面,CT的准确率为65%,而PET为88%,两者联合应用准确率可达92%。但是,由于PET仪器和检查费用昂贵,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7.胸腔镜和腹腔镜检查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胸腔镜和腹腔镜检查是评估食管癌分期的有效方法,与无创伤性检查比较,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食管癌局部侵犯、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通过CT、EUS、MR检查未能明确淋巴结转移的107例患者中有25%通过胸腔镜和腹腔镜找到了阳性淋巴结。腹腔镜检查是判断食管癌腹腔转移的有效方法,其敏感性可达96%。在判断远处转移方面,胸腔镜准确率为93%,腹腔镜为94%。除此之外,胸腔镜和腹腔镜还可以用来判断进展型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效果。
  • +诊断
    诊断:
    【食管癌的分期】
    食管癌分期对指导患者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食管癌的分期仍参照UICC/AJCC2009第七版标准(表72-1~表72-3)。该版首次把食管鳞癌、腺癌分别分期,最大的特点是以淋巴结转移个数作为N分期的标准、并且将肿瘤分化成度Gx首次应用于食管癌的分期。自2009年推出后,争议不断。尤其是淋巴结分站(表72-4)和分期方法,在以鳞癌为主的东方国家,存在不同的意见。
    表72-1 第7版食管癌TNM定义
    1.原发肿瘤(Primary Tumor,T)
    表72-2 第7版食管癌(非腺癌)TNM分期
    分期TNMG部位*
    0is(HGD)001,XAny
    ⅡA2~3001,X中、上段
    ⅡB2~3002~3中、上段
    ⅢA1~220AnyAny
    ⅢB320AnyAny
    AnyAny1AnyAny
    *:肿瘤部位按肿瘤上缘在食管的位置界定,X指未记载肿瘤部位。
    表72-3 第7版食管腺癌TNM分期
    分期TNMG
    0is(HGD)001,X
    ⅡA2003
    ⅢA1~220Any
    ⅢB320Any
    AnyAny1Any
    表72-4 食管癌的区域淋巴结名称与编码
    编码名称部位描述
    1锁骨上淋巴结位于胸骨上切迹与锁骨上
    2R右上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与无名动脉根部交角与肺尖之间
    2L左上气管旁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顶与肺尖之间
    3P后纵隔淋巴结位于气管分叉之上,也称上段食管旁淋巴结
    4R右下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与无名动脉根部交角与奇静脉头端之间
    4L左下气管旁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顶与隆突之间
    5主肺动脉窗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下、主动脉旁及动脉导管侧面
    6前纵隔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和无名动脉前方
    7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分叉的根部
    8M中段食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隆嵴至下肺静脉根部之间
    8L下段食管旁淋巴结位于下肺静脉根部与食管胃交界之间
    9下肺韧带淋巴结位于下肺韧带内
    10R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位于奇静脉头端与右上叶支气管起始部之间
    10L左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位于隆突与左上叶支气管起始部之间
    15膈肌淋巴结位于膈肌膨隆面与膈脚之间(膈上)
    16贲门周围淋巴结位于胃食管交界周围的淋巴结(膈下)
    17胃左淋巴结位于胃左动脉走行区
    18肝总淋巴结位于肝总动脉走行区
    19脾淋巴结位于脾动脉走行区
    20腹腔淋巴结位于腹腔动脉周围
    注:11-肺叶间淋巴结,12-肺叶淋巴结;13-肺段淋巴结;14-肺次段淋巴结不属于食管癌引流淋巴结,本表未列出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食管癌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病理分期而决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用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管癌的新辅助化(放)疗备受重视。目前有些循证医学的证据提示术前联合放化疗有可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这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其他方法如中医、中药以及免疫治疗等可以作为上述治疗的辅助方法。
    1.手术指征 参照UICC/AJCC的临床病理分期,并结合我国的病理分期,同时参照患者的全身情况,食管癌的手术指征参考如下:
    (1) 早期食管癌0、Ⅰa期,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技术治疗。
    (2) Ⅰ b、Ⅱa及Ⅱb期食管癌,根据病变部位和浸润深度采用手术治疗或术前放疗(或结合术前化疗)后再手术治疗。
    (3) Ⅲa/b和部分Ⅲc期肿瘤,可先行放疗(或结合化疗)再争取手术切除。
    (4) 放疗后复发,病变范围不大,无远处转移,全身情况良好者,也应争取手术治疗。
    (5) 少数Ⅲc和Ⅳ期患者,食管高度梗阻,如扩张、内支架等治疗无效,可考虑行短路手术。
    2.手术禁忌证
    (1)食管癌已属晚期,癌肿已明显侵犯到气管、主动脉弓、肺等,或出现声音嘶哑、持续胸背痛。因手术往往无法切除肿瘤。
    (2) 食管癌患者已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肝脏转移等。此时切除食管癌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切除原发病灶,但不久其他部位又会出现转移癌。
    (3) 有严重的心脏病或肺功能不良等。因食管癌手术属于大手术,患者心、肺功能不好,很难安全度过手术关。
    3.手术方式 至今,外科切除食管癌仍然是治愈该病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最大限度缓解了患者的主要症状一吞咽困难。虽然食管癌的围术期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从20世纪50年代的将近30%至90年代低于5%),但围术期的并发症仍然较高。此外,对食管癌切除的最佳术式(路径),以及对食管癌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能显示哪种方法更为优越。术式的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肿瘤的部位、淋巴清扫范围以及医师的习惯。
    从手术路径来分,食管癌手术首先可分为经胸(transthoracic esophagectomy)和不经胸(或称为经膈肌裂孔食管癌切除,transhiatal esophagectomy)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经左胸食管癌切除和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按重建消化道的方式又分为胃代食管、结肠代食管和空肠代食管等。以吻合部位不同可有胸内吻合和颈部吻合。所谓不同的术式,最终都是上述分类的不同组合。
    从吻合方法来说,可分为机械吻合和手工吻合两类。目前,凡吻合做在胸内的,多采用管状吻合器机械吻合(图72-27),可简化手术操作,也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也有医师喜欢采用直线切割器侧-侧吻合后壁,前壁手工吻合(图72-28,图72-29)。如果吻合做在颈部则可采用手工吻合或者器械吻合。
    图72-27 管状吻合器机械吻合
    图72-28 后壁使用侧侧吻合器吻合
    图72-29 前壁手工吻合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发展,国、内外均已有电视胸腔镜或电视胸腔镜联合电视腹腔镜辅助下的食管癌手术,其手术解剖、游离过程相当于经右胸、腹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或颈部吻合。
    (1) 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或颈部吻合术:本术式为食管癌常用术式。以左后外侧切口经第6肋(食管下段肿瘤及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可经第7肋)进胸。打开纵隔胸膜后,先探查肿瘤是否可切除,然后游离食管周围,前至心包,肺静脉及气管、隆突旁,后至降主动脉,注意应将食管旁组织包括淋巴结一并切除。食管胃结合部肿瘤须打开膈肌探查肿瘤是否可以切除及有无网膜种植转移,特别须探查胃左血管周围是否有成团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是否侵犯胰腺等重要脏器。切除食管或胃时,两端应至少距肿瘤边缘5cm以上。食管癌有多中心发生及黏膜内扩散的生物学特性,多见向肿瘤上方的黏膜扩散。若上端切除长度不足,可能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易导致术后吻合口复发。故有学者认为如有可能,上切缘应距肿瘤10cm。在切下食管标本后,如肉眼不能肯定切缘是否阴性,可立即行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为此,中上段食管癌应行颈部吻合,下段食管癌应在主动脉弓上吻合,胃食管结合部癌应在主动脉弓下吻合。由于主动脉弓位于左胸,对于该部位附近的食管癌经左胸手术往往比较困难,也增加手术风险,不如右胸手术安全。
    (2) 经中上腹、右胸二切口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Ivor Lewis术)或加颈部吻合术(三切口食管癌切除,Ivor Lewis-McKeown术):几乎适用于所有适合手术的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特别对于肿瘤位于气管隆嵴或主动脉弓水平及以上者,其暴露较左胸入路佳,可提高切除率,也便于上纵隔和隆突区淋巴清扫。采用右胸、腹两切口手术时,一般先平卧位开腹,充分游离胃并清扫淋巴结后关闭腹腔。改左侧90°卧位,右后外侧切口经第5肋间(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可经第6肋间)进胸。根据肿瘤部位游离足够的食管长度并清扫纵隔淋巴结。将胃提至胸腔,切除足够范围的病变后,在胸内进行食管胃吻合。如果是食管中、上段癌需作颈部吻合时,一般先左侧90°卧位,经右胸第5肋间进胸充分游离食管(上至胸膜顶,下至食管裂孔周围),并清扫食管旁、纵隔淋巴结后关胸。改平卧位,腹部和颈部消毒。经中上腹游离胃并清扫胃周围淋巴结,注意保存网膜右血供。游离胃近端至裂孔时与先前游离的食管下端相贯通。如考虑胃长度不够时,可适当裁剪胃小弯做成管状胃,也有利于小弯淋巴结清扫。关闭腹腔。作左颈或右颈部切口,将食管和胃从颈部拉出后,切除病变食管,将食管与胃作吻合。本术式一般常规加作幽门成形术。
    (3) 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适用于胃部有病变或过去曾做过胃大部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或同时有食管癌和胃部肿瘤的患者需同期切除者。因不能用胃代食管,临床上多用结肠代食管。因结肠系膜较长,血供较丰富,并且可以根据血供情况采取右半结肠、中结肠或左半结肠代食管,结肠的方向以顺蠕动为好。也可采用空肠移植重建食管。但由于空肠的肠管弯曲较多,血管蒂张力较大,高位移植常会引起肠管末端坏死,故失败机会较多,临床很少使用。国内外也有报道采用一段游离的带蒂空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肠系膜血管与颈部的甲状腺动脉或胸廓内动脉吻合,重建高位食管缺损,但手术操作繁琐,且需显微外科技术,临床上少见运用。结肠代食管手术切口选择可根据具体病例灵活运用,常用左胸腹联合切口食管癌切除,结肠食管胸内或颈部吻合。也可采用右胸、腹、颈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结肠食管吻合。
    (4) 经腹或左胸腹联合切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切除、胃食管吻合或空肠食管吻合术:单纯经腹手术适合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而食管下端无明显受累的患者,以及年龄偏大、难以耐受开胸者。作近端胃大部切除后,食管胃吻合。如病变范围大,特别胃小弯有累及者,须作全胃切除,空肠食管Roux-Y吻合。若病变累及食管下端,可考虑胸腹联合切口,特别是同时须作全胃切除的患者,左胸腹联合切口最具优势。
    (5) 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MIE与其他胸外科腔镜手术同时起步,但其发展相对缓慢。尽管安全性和可行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文献所证实,但临床应用价值一直存在较大争论。直到近2年,MIE才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接受,成为食管癌手术治疗的主流方法之一。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在672例微创食管癌切除患者和612例开放食管癌切除患者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微创食管切除术在总体并发症以及肺部并发症方面均有明显降低。Decker的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量不足25例的研究中,其死亡率为3.9%,总体并发症为60%,其中肺部并发症为30.8%,中转开放手术率为9.6%。但在病例数超过100例以上的研究中,死亡率则降至2.2%,总体并发症为46%,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9.7%,中转开放手术率为3.6%。其中Luketich报道的222例患者中,总体死亡率为1.4%,而Kohn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开放食管癌根治术的总体死亡率仍在7%左右,在日本其总体手术相关死亡率也徘徊在4%左右。作者单位的数据显示微创食管切除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4.6%,其中心肺并发症为11.5%,无围术期死亡。由此可见,在开放食管癌切除手术经验丰富的术者中,通过自身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势逐步得到了体现。近期,微创食管切除术的长期生存率被陆续报道,其总体5年生存率在22%~52%。其中,在Ⅰ期食管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在70%~100%,生存数据与开放手术相当。Osugi将微创食管切除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按照不同的pN分期和pT分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差异。但目前的文献均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尚需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6) 经食管裂孔食管癌切除术:本术式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开胸,因此更适合颈胸段食管原位癌或较小的食管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全身情况较差,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患者取平卧位,经中上腹切口充分游离胃,估计胃长度足够拉至颈部作吻合后,从食管裂孔将手指伸入后纵隔内分离食管。为便于分离食管,可用纱带套取食管下端牵引,如为食管下段肿瘤,手指即可探查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特别是脊柱和主动脉等重要结构,如关系紧密,即不适合该术式。如为食管上段肿瘤,需经颈部切口进行探查,如发现肿瘤与气管关系紧密,也应慎重选择该术式。从腹部和颈部两个方向充分游离食管后(图72-30),从颈部将胃沿原食管床拉出,于颈部作食管胃吻合术(图72-31)。也可以将胃从胸骨后提至颈部作吻合。据此手术的著名倡导者Orringer报道636例患者,5年生存率26%,疗效与开胸者相似。目前此术式在欧美相当流行。
    (7) 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esophgeal mucosectomy,EEM):是近年来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术在具有两个操作管腔的电视内镜下进行。在内镜下用甲苯胺蓝或卢戈液染色技术辨认黏膜癌变区,然后用钳子提起病变,再用高频电刀切除病变黏膜。切除的最大宽度为15mm,最大标本一次可切除12mm病灶。超过12mm者可多次重复切除。切除标本的边缘应作病理检查,术后3天可进食。已有文献报道认为EEM技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局限于食管上皮内的肿瘤由于没有黏膜内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可得到根治。但由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无法在行EEM前得到正确估计,所以对EEM术后的标本应最仔细的病理学检查,如病理证实已有黏膜下浸润,应该进一步行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切除术。
    图72-30 从腹部和颈部两个切口游离食管
    图72-31 完成吻合后的示意图
    (8) 减状手术:若肿瘤已不能切除,仅能作减状手术,常用的有食管腔内置管术(包括放置记忆金属内支架)、食管分流术,以暂时解决患者进食,然后再施行放疗或化疗。
    1) 金属内支架放置术:1983年Dotter和Gragg分别制成镍钛记忆合金支架,1985年Wright等研制出Z字支架,1987年Sigwart及Rousscan报道了网状金属支架。这类支架一般先束缚于小口径的引导装置内,插入预定部位后,除去束缚装置,支架便能自行扩张,故又被称为自展型金属内支架(SEMS)。1990年,Domschke W首先报道网状SEMS应用于食管癌患者。由于其操作简便,患者所受创伤小,效果满意,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应用于食管的SEMS有三类:一是以GRZ为代表的Z字架;二是以Wallstent为代表的网状支架;三是镍钛记忆合金支架。SEMS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食管内置管的适应证均在其应用范围内。对食管气管瘘的治疗必须采用带膜的内支架。但如病变位于咽部以下5cm以内,放置内支架后患者有明显的异物感,不适于SEMS。现有的SEMS及输送释放装置种类很多,具体操作方法各异,可以参照产品说明书了解具体操作步骤。总的原则要求支架能超过或覆盖肿瘤长度1~2cm。为此必须准确估计肿瘤大小范围,选择合适大小的支架。需要指出的是支架在食管内会使患者有明显异物感,有的患者难以耐受,因此术前须和患者解释清楚。如果估计患者存活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放置支架应谨慎。如果光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考虑,可以采用胃造瘘或空肠造瘘等方法。可回收支架在放置后1个月内仍可取出,超过1个月以上取出支架应相当谨慎。
    2) 食管分流术:在开胸手术探查时,如发现肿瘤不能切除,可行胸腔内食管分流术。方法多在肿瘤上方2cm以上处行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如果食管中上段癌伴有严重的吞咽困难,可采用不开胸的结肠代食管分流术或胃造瘘术。
    4.手术并发症
    (1) 吻合口瘘:食管胃(肠)胸内吻合口瘘是食管、贲门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吻合口瘘总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在3%~5%。胸内吻合口瘘死亡率为30%~50%左右。因此,预防和处理吻合口瘘对降低食管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吻合口瘘可发生在术后2天内,多和吻合技术方法不当有关。多数吻合口瘘发生在术后5~7天内。
    胸内吻合口瘘多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表现为体温增高、脉搏加快、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体格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可见有胸内积液或液气胸。胸腔穿刺可抽出混浊臭味液体。如患者已开始进食,则抽出液中可混有食物碎屑。晚期瘘可单纯表现为体温持续增高、胸背疼痛和全身衰竭症状。胸部X线仅见吻合口周围有块状阴影或纵隔增宽的改变。胸内吻合口瘘可通过口服亚甲蓝观察胸腔引流液颜色,或吞咽少量的碘油或稀钡透视摄片而确诊。
    吻合口瘘的处理要根据瘘口的大小、部位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对胸内吻合口瘘的处理方法主要有:①晚期较小的瘘可采用胸腔闭式引流;②早期瘘一旦确诊,如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应争取尽早再次剖胸探查。如果瘘口较小,周围组织炎症水肿较轻,可单纯修补吻合口或用带蒂的肋间肌瓣修补;如无法修补可手术重建吻合口,一般可手术切除原吻合口再次行食管胃吻合也可采用结肠移植代食管;③如情况十分严重,不能耐受再次剖胸手术吻合,可采用上段食管颈部外置及胃造瘘术,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再作食管重建术;④吻合口瘘患者引流通畅病情稳定后,可尝试在纤维胃镜下用金属夹夹闭瘘口。
    (2) 单纯脓胸:由于食管切除是污染手术,且患者大多术前存在营养不良,术后发生脓胸者也较常见。X线检查及胸腔穿刺即可确诊。治疗可用大剂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必须放置闭式胸腔引流。单纯脓胸的预防主要是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及器械,冲洗胸腔,术后保持胸腔引流管的通畅,发现胸腔积液后及时穿刺抽液。
    (3) 乳糜胸:食管癌手术易损伤胸导管,尤其是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损伤机会大。主要临床表现为因大量胸腔积液而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营养消耗症状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体检可见纵隔向健侧移位,血压降低、脉搏增快、重者可发生休克症状。胸腔引流管内可引流出大量淡黄或白色牛奶状液体,早期乳糜胸因混有胸腔内积血而呈淡血性,胸腔积液乳糜试验即可确诊。乳糜胸确诊后,如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每天的胸液量少于1000ml,可先保守治疗。方法为禁食,静脉营养等积极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尝试给予生长抑素治疗1周。如果胸腔引流量逐渐减少,可继续观察一周。如没有效果或减少并不明显,应尽快手术治疗。术前2 ~3小时可口服奶油等食物,使术中能从瘘口流出大量典型的白色牛奶状液体,便于辨认瘘口。手术结扎胸导管即可治愈。
    (4) 肺部并发症:食管癌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术前多有营养不良及吸烟史,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功能较差,再加上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占术后并发症的首位。一般有肺炎、肺不张、肺脓肿及呼吸衰竭等。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除临床症状外,胸部X线及血气检查可协助诊断。对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术前作预防性治疗,并可在术中应用抗生素。如已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除加强抗感染治疗外,应重视咳嗽排痰,可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解痉剂和化痰药物,必要时间断鼻导管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发生呼吸衰竭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5) 喉返神经损伤:喉返神经与上段食管紧邻,行上段食管癌切除术时易损伤一侧喉返神经。由于一侧声带麻痹,术后患者声音嘶哑,进食时常因误吸而呛咳,而且影响有效咳嗽和排痰,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喉返神经损伤,主要是在术中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下分离中段食管时尽量紧贴食管分离,在分离颈段食管时亦因紧贴食管作钝性分离。
    食管癌术后还可发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切口感染以及术后膈疝等并发症。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