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本病最初的名称是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本质上,它是髋关节发育过程中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CDH正式更名为DD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脱位:关节完全移位,原始关节面无接触;②半脱位:关节有移位,但是保留部分关节面接触;③发育不良:髋臼发育缺欠。而那些出生前即发生脱位、生后有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手法复位者,因其病理改变、自然病程以及治疗方面的不同,被单独隔列出来,称为畸胎性髋脱位(teratologic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多数情况下,新生儿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在0.1%~3.4%之间,真正的髋脱位发生率为1.0‰~1.5‰。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臀位产发病率比正常高5倍,女性为男性的4倍,有家族史的是没有家族史的7倍。左髋受累多于右髋。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一个逐渐进展的疾病,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解剖改变,多数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因为在胚胎期这些解剖结构的分化形成是正常的。相对柔和的应力持续作用是导致异常改变的原因。生后如果髋臼后上缘失去其清晰锐利的边界、变平增厚的话,受累髋关节将会自发地弹进和弹出,在此过程中,增厚的关节软骨嵴(或称为新臼缘)被压向髋臼后上方,并伴有弹响感。
    有些髋关节在出生时不稳定,但可自发复位并恢复正常;有些则最终停留在脱位状态,并继发许多解剖学改变。对于自发复位与逐渐脱位的比例尚不清楚。
    持续脱位的髋关节中将出现复位的障碍物:臼内充填纤维脂肪垫,圆韧带拉长、肥厚形成占位,臼横韧带增厚内翻,更重要的是下关节囊呈沙漏样缩窄、口径小于股骨头,髂腰肌牵拉紧张压迫于下关节囊的缩窄处。髋臼软骨周围有一层薄的纤维软骨边缘,临床上称之为关节盂唇,它与真正的髋臼软骨相延续,这一软骨原基对髋臼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不可或缺的,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将股骨头复位后,髋臼边缘的肥厚组织仍然限制股骨头真正地入位到髋臼中。如果头臼关系得以维持,则这种增厚的软骨将逐渐扁平移出,使股骨头抵于臼底。股骨头本身承受髋臼外侧部分的压力塑形成球形,并逐渐与髋臼相适应。
    如果髋关节持续脱位,髋臼的生长发育将发生改变。臼顶进行性倾斜,臼窝逐渐扁平、甚至形成内凸,髋臼内壁增厚,髋臼过度前倾、使股骨头的覆盖减少。髋臼内壁增厚在X线片上表现为泪点增宽及形态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改变是可逆的。但是,复位后能够获得正常髋臼发育的确切年龄上限仍然不清楚。Harris认为4岁前复位者结果满意,明显的髋臼生长可持续到8岁。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 新生儿DDH的诊断依据是:Ortolani或Barlow征,或髋关节B超。不稳定髋关节经过几个月之后即可自发稳定,也可变成发育不良或脱位。
    Barlow征:患者仰卧,检查者握持双膝部,轻轻内收髋关节并向后推,有股骨头滑出髋臼的感觉时即为阳性。当释放应力后有回弹感(图9-8-9)。
    图9-8-9 Barlow征手法示意图
    Ortolani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握持其膝部,轻轻外展髋关节同时上举大转子,当股骨头进入髋臼时出现弹入感即为阳性。应重复几次以证实这种发现,而将髋关节内收时则有股骨头脱出感(图9-8-10)。
    图9-8-10 Ortolani试验手法示意图
    2. 婴儿期 当患者2~3个月大时,可出现其他体征。需牢记在新生儿期由不稳定进展到脱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有些几周内即变得不可复,而有的在5 ~6个月大时仍然可复。如果髋关节不再可复,将出现相应的特殊体征:外展受限、大腿短缩、大转子上移、大腿皮纹不对称以及活塞髋。
    外展受限:是最可靠的脱位征象。将患者仰卧于硬面检查床上,同时外展双髋,单侧脱位者,与健侧相比外展减少。
    Galeazzi征:检查有无大腿短缩,将双髋均屈曲90°,比较膝部高度,观察有无不对称。双膝不在同一水平即为阳性。
    大腿皮肤皱褶增多,虽然是单侧脱位的常见体征,但也可以是一种正常变异,所以仅此征象并不能明确是否存在髋关节脱位。
    对于双侧脱位,由于双侧无不对称表现,所以检查者要格外小心。Klisic试验有助于识别。检查者将中指置于大转子处,将示指置于髂前上棘处,该两点的连线应指向肚脐;如果存在髋关节脱位,由于大转子上移,该连线则指向肚脐下方,位于肚脐与耻骨之间。
    对可疑病例,应进行影像学检查。间隔几个月再检查可减少误诊。
    3. 行走期儿童 单侧脱位者,临床征象明显。患侧肢体短缩、趾行,患侧负重时骨盆下降,身体向患侧倾斜,即外展肌跛行或Trendelenburg步态。
    双侧脱位者识别较困难。呈双侧跛行步态,有些患者可以代偿得很好,仅仅表现为静止期骨盆下降。腰椎前凸加大很常见,而且多数是就诊的主诉。双膝在同一水平;外展活动度双侧一致但受限,通常脱位的髋关节存在着过度内旋和外旋。
  • +并发症
    并发症:
    1. 股骨头缺血坏死(AVN) AVN是DDH治疗后远期结果差的主要原因。它是与治疗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多数情况下可以预防。随技术改进,严重的AVN发生率应在5%以下。最常见的原因是制动体位不当,如极度外展或内旋。内旋不仅可增加股骨头的压力,也会减少关节囊的血供。另外,跨过髋关节的肌肉明显挛缩紧张,使复位后头臼压力过大,也可导致AVN。预防措施:①避免异常体位;②如果复位后压力大,应行股骨短缩。
    最常采用的分类系统是Bucholz-Ogden系统。Ⅰ型,股骨头改变轻微、干骺端没有受累、无明显生长扰乱,结果好。特征是:股骨头不规则骨化,而干骺端骨化无异常。先期生长停滞线显示干骺端对称性生长,无生长部位损伤。Ⅱ型,干骺端外侧损伤,外侧骺早闭,使股骨头呈外翻畸形。Ⅲ型,全部干骺端受累,股骨颈变短,大转子明显过度生长。Ⅳ型,早期可见内侧干骺端存在放射性透光区,提示内侧生长板生长扰乱,导致股骨头呈内翻畸形。在Ⅱ、Ⅲ、Ⅳ型中均存在相对的大转子过度生长,最终将导致外展肌跛行。
    2. 复位不充分和再脱位 治疗DDH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复位和维持复位失败。闭合复位后CT有助于判断复位情况,如果再脱位应试行再次复位,如果不稳定,应改行切开复位进行治疗。
    如果切开复位后复位不良将使进一步治疗变得更困难。切开复位失败的常见原因有:髋臼显露不充分,术中股骨头没有完全进入髋臼,术中拍片观察有误(股骨头与髋臼间距宽提示复位不良)。
    3. 残留髋臼发育不良 复位后,由于股骨头所施加的应力刺激,髋臼开始塑形,表现为髋臼逐渐加深和臼底倾斜度逐渐减小。髋臼外缘出现上翘的眉毛样改变是可靠的塑形证据,只有当其下降与股骨头呈同心圆时真正的覆盖才达到。如果5岁后仍然存在髋臼倾斜,则其发育塑形的潜力将是不够的,应施行骨盆截骨术。
    4. 迟发的髋臼发育不良 有些病人到青少年期才开始出现髋关节症状。有些以前有髋脱位的治疗史,而大多数不知道以前有髋关节问题。病人主诉腹股沟区疼痛(有时放射至外侧或沿大腿至膝部),每于用力和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出现,疲劳或不适的时候出现跛行。一旦症状出现,通常会不断加重。物理检查很少有异常。有些病人表现为Trendelenburg跛行,或Trendelenburg征延迟,在髋关节全范围活动时有不适。应注意有无弹响(为盂唇撕裂所致)。弹响存在者,当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内旋时,疼痛将加重。MRI可显示盂唇的病理改变。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1. 超声 新生儿髋关节主要由软骨构成,X线片很难显影。而超声则可以很好地显示软组织解剖以及头臼关系。Graf首先将超声运用到婴儿髋关节的检查。提出了外侧影像技术(将探头置于大转子处)。根据髋关节的超声结构定义了三条线:基线,即髂骨线,贯穿髋臼的骨性和软骨部分;斜线,沿髋臼软骨边缘走行;第三条线为顶线,沿骨性髋臼顶走行。顶线和基线相交形成α角,斜线和基线相交形成β角。α角越小提示骨性髋臼越浅,β角越小提示软骨性髋臼越好。换言之,如果股骨头半脱位的话,则α角减小,β角增加(图9-8-11)。
    图9-8-11 髋关节的超声影像示意图
    超声检查是发现新生儿髋关节异常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手段,但是应该审慎地使用,以避免对微小异常的过度治疗。对于采用Pavlik挽具治疗者,超声在发现早期失败病例方面很有益处(表9-8-1)。
    表9-8-1 Graf基于超声检查的DDH分类系统
    分类α角β角描述对于治疗的
    >60°<55°正常不需要治疗
    无法测量脱位Pavlik挽具/闭合
    2. X线 任何年龄段骨盆平片大都可以显示髋关节脱位。而对于新生儿不稳定髋,平片则不能发现。3~6个月大时,髋关节脱位在平片上即可识别。婴儿期,股骨上端尚未骨化,髋臼大部分为软骨,必须仔细阅片判断。
    在正常髋关节中,股骨干骺端内缘位于Perkin方格的内下象限、Shenton线光滑连续。髋脱位者,干骺端内缘位于Perkin线外侧、Shenton线中断、股骨颈部曲线上移。
    髋臼指数:是Hilgenreiner线与髋臼内外缘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新生儿平均27.5°;6个月时,平均23.5°;2岁时降至20°;正常上限为30°;负重区的髋臼指数,正常情况下<15°。
    较大儿童,可用中心边缘角(CE角)测量髋关节位置。它是Perkin线与髋臼外缘和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交角。正常情况下6~13岁,CE角>19°;≥14岁,CE角>25°(图9-8-12)。
    图9-8-12 儿童髋关节的X线测量
    A. Perkins方格和髋臼指数;B. Wiberg CE角
    Von Rosen投照体位:双髋伸直位外展、内旋的骨盆正位片。正常情况下,股骨干轴线向上延伸交汇于髋臼内,脱位时,该线则经过髋臼上方。
    髋臼泪点影像:见于骨盆前后位平片上,由以下几条线组成:髋臼外侧壁、小骨盆内壁和下方的髋臼切迹弯曲线。正常情况下,泪点在6~24个月出现。Smith发现:髋关节复位后泪点才出现。而Albinana发现髋脱位者泪点在29个月时出现。复位后6个月内出现泪点者比晚出现者结果好。泪点有四种类型:开口、闭口、交叉及反向。也有人描述为U形或V形,V形泪点与髋关节发育不良有关,结果差。
    髋臼深/宽指数:是髋臼中心部分的深度除以髋臼开口的宽度,正常情况下>38%。
    股骨头外移指数:指股骨头位于髋臼之外的百分率。
    3. 关节造影 正常髋关节,盂唇游离缘表现为锐利的棘状,位于股骨头上方。而关节囊陷窝则位于棘缘之上。关节囊伸展成圆形穹顶样。如果髋关节脱位,可见髋臼边缘关节囊扩大并牵伸向股骨头。关节囊中部被髂腰肌腱压迫而缩窄呈沙漏状。当髋关节充分复位后,盂唇在股骨头上展平并呈锐利边缘,复位不充分时,盂唇变钝并嵌顿于头臼之间,关节内可见圆韧带的影像。
    4. MRI 对婴儿髋关节可提供很好的解剖影像,但由于价格昂贵并需要镇静,故临床上不作为常规使用。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1. 新生儿的治疗 治疗新生儿DDH的首选方法是Pavlik挽具。指征是存在髋脱位、通过Ortolani试验可以复位者。对于Barlow试验阳性者也应进行治疗。对于临床检查正常而超声有异常发现者,应密切观察,6周后再行超声检查,仍然有异常者应该进行治疗,特别是Graf Ⅲ或Ⅳ类髋。
    对患者家长进行宣教,密切随诊,将使挽具治疗非常有效。每周回访,通常3~4周后就需调整或更换挽具。
    使用挽具2~3周后对髋关节进行重复超声检查,通常头臼关系得以维持,6周后去除挽具进行超声检查,如果显示关节位置关系良好,而且临床检查正常,则停止使用挽具,进行临床随诊。3~4个月大时,投照骨盆X线片,如果髋关节正常,则1岁时拍片复查。由于有迟发性不对称性骺闭合,股骨头外翻,覆盖减少的可能,故应逐年复查直到骨发育成熟。如果使用挽具3~4周后髋关节仍脱位,则应停用挽具,在麻醉下进行髋关节检查。关节造影会提示不稳定的原因,需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如果髋关节可复位,则继续使用挽具直到髋关节稳定。
    2. 婴儿期(1~6个月)的治疗 1~6个月发现者一般表现为髋关节不稳定或脱位。该年龄段,Pavlik挽具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每周复查,进行临床和超声评价。如果3~4周后未达到复位,则停用挽具。如果获得复位并稳定,则应继续使用6周,然后改用外展架,总疗程6个月左右。
    停用挽具后,应拍片观察复位和髋臼发育情况。复位后臼顶弧度出现标志着髋臼塑形的开始。
    Pavlik的忠告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中心复位,预防缺血坏死,因为缺血坏死会导致患者终生残疾。
    3. 6个月到2岁患者的治疗 6个月到2岁发现髋关节脱位者与原始治疗失败者处理方式相同。治疗目的是获得并维持髋关节复位而不损伤股骨头。经过先期牵引后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
    (1) 闭合复位:Ramsey描述了安全区(safe zone)的概念,即维持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活动范围。安全区越宽,则复位越稳定;相反,如果需要较大外展或超过10°或15°内旋来维持复位,则认为复位不稳定。内收肌腱切断可以增加安全区。应避免过大外展和过度内旋,因有引起AVN的危险。除了安全区以外,还可以用复位感来判断复位稳定性:在大部分活动范围内可维持复位,仅在内收或伸直时脱位,为稳定复位;而容易再脱位,术者必须持续上托大转子来维持复位者,为不稳定复位。有时,股骨头顶住盂唇和关节囊缩窄处获得了稳定的位置,实际上与髋臼内壁没有接触,如果这种稳定性能够在非极度的、生理性体位下维持,则可以进行石膏外固定,通常经过6周位置得以改善(入位良好)。
    获得稳定的髋关节复位后,采用髋人字人类位石膏固定。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方法是:Ⅰ期石膏制动3个月,Ⅱ期外展内旋位支具或石膏制动3个月,Ⅲ期外展行走支具使用至髋臼塑形,头臼关系改善。
    (2) 切开复位:对于复位不稳定,造影显示关节间隙过度增宽者则采用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后股骨头压力过高,应考虑进行股骨短缩截骨术,多用于2岁以上的患者。通常另作外侧切口,行转子间或转子下截骨,以股骨外侧钢板固定。
    术后6个月到1年,截骨处即牢固愈合,可取出内固定物。
    (3) 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术:对于切开复位的患者,特别是年龄18个月或以上者,有Salter截骨术的适应证。如果复位后,股骨头有1/3以上可见于臼外,则应施行Salter截骨术。术中要避免损伤髋臼软骨。如果复位时确实存在张力,关节压力高,应同时行股骨短缩截骨术(图9-8-13)。
    图9-8-13 女孩,6岁,左侧脱位,右侧半脱位,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术
    A. 术前;B. 术中;C. 术后1年
    4. 2岁和2岁以上患者的治疗 该年龄段股骨头通常处于更高位,肌肉挛缩也更重。过去多采用术前骨牵引,但是实践证明,短缩股骨更为重要,可改善结果并减少并发症,同时需要Ⅰ期进行改变髋臼方向的截骨术,如Salter或Pemberton手术。股骨截骨去旋转有发生后脱位的危险,应特别注意。
    对于能够成功复位的年龄上限尚存争议。单侧脱位步态不对称及功能影响更为明显,而双侧脱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一般认为,对于单侧脱位,9岁或10岁以前均应尝试复位手术以恢复髋臼覆盖;对于双侧脱位,超过8岁者结果常常不满意,而大多数超过8岁的未治病例,其自然结果可能优于治疗后的结果。对于那些髋关节已复位,因残留髋臼发育不良伴疼痛者,可选择适当的骨盆截骨术进行治疗(表9-8-2)。
    表9-8-2 骨盆截骨术的选择
  • 截骨类型评价
    ●中心复位 
    Salter Pemberton改变髋臼方向
    Steel三联截骨术较大地改变髋臼方向
    Steel三联截骨术较大地改变髋臼方向
    球形截骨术(Wagner、Eppright)最大限度地改变髋臼方
    造盖术(Staheli)延伸髋臼,补救性治疗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