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痛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痛风(Gout)是常见于男性的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基础。整个病程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期和慢性期,急性发作期是由尿酸盐结晶引发的关节炎性反应,临床表现是突然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具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的特点。随着病程的进展,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可形成痛风石,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人一生中的血尿酸的浓度与体重和血压一样存在着变化规律。从婴幼儿至青春期,男女两性血尿酸均较低。青春期后,随着年龄增加男女两性的血尿酸水平均有升高,男性的血尿酸升高更为明显。成年男性的血尿酸水平为6.9~7.7mg/dl,女性为5.7~6.6mg/dl,男性痛风发病率也高于女性,约为(9~10):1。由于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两性的发病率比较接近。痛风起病的平均年龄在40~55岁,青少年痛风大约占全部痛风患者的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痛风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40岁以前发病者并非少见。
  • -预防
    预防:
    痛风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有效途径为:
    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尽量避免吃含嘌呤较高的饮食,多饮水;②定量进食,不随意增加进餐次数,以免导致营养过剩;③戒烟、少饮酒;④每年检查2次血尿酸,以及时发现早期高尿酸血症,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血尿酸尽快恢复正常。
    2. 开展高危人群的监测 对高危人群进行血尿酸常规检测,积极预防痛风的发生。高危人群包括:①肥胖的中年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②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③2型糖尿病患者;④中年以上原因不明的单侧关节炎;⑤多发性及双侧肾结石患者;⑥长期嗜食肉类,喜欢饮酒的中老年人。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痛风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在所有关节炎中约占5%,患病率与当地经济和医学水平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痛风主要流行于欧洲和美洲,患病率占地区总人口的0.13%~0.37%,年患病率为0.20%~0.3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食物中蛋白含量增高,痛风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世界性流行病。近年来我国的痛风住院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南方上升的趋势比北方更明显,与全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变化一致。并且我国痛风的发病人数将会逐年上升,因此痛风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不容忽视。
    尽管痛风呈全球性分布,但新西兰的毛利族、移居夏威夷的菲律宾人、马里亚纳群岛的土著人、澳洲人和马来西亚的华裔等血尿酸水平较高,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释。有研究者发现来自平原的高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返回原居住地后,大部分患者均可恢复正常;而世代居住在高原者痛风发病率相对较低。由此分析生活地理位置的快速明显变化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迅速改变,与其身体固有的代谢率产生了不相适应,可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体质的不匹配影响了血尿酸的浓度,从而导致了痛风的发病。大量研究表明,血尿酸的水平与接受教育程度、智能和社会地位等有明显的关系。在古代就发现痛风有家族性发病的倾向,而且有家族史者病情也比较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原发性痛风患者中,10%~25%有阳性家族史,而且发现痛风病人近亲中15%~25%有高尿酸血症。原发性痛风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部分则为性连锁遗传(即X连锁隐性遗传)。有两种公认的通过性连锁遗传的先天性酶异常,即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PS)活性过高,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多为隔代遗传,但在原发性痛风中仅占极少数。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
    痛风古代就有“帝王病、富贵病”之称,在知识阶层和商贾富豪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平民和体力劳动者。人们把痛风归罪于这些人的暴饮暴食,同时发现50%以上的痛风患者超过标准体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呈正相关,3/4的痛风患者有高血脂或高血压。无论年龄大小和种族区别,体重指数过高、高血压及高血脂是痛风的危险因素。在饮食因素中,高嘌呤、高蛋白及饮酒是影响痛风发病和关节炎发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了这一点。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 嘌呤吸收过多:人体内嘌呤来源的两个途径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其中80%是内源性来源。因此,内源性代谢紊乱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近10%痛风患者采取限制嘌呤摄入的低嘌呤饮食后,血尿酸水平降低也非常有限,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依然较高。即使进食无嘌呤饮食,仍不能完全纠正高尿酸血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2) 尿酸排泄障碍:目前认为尿酸排泄障碍是高尿酸血症的直接原因。约占痛风的90%,在尿酸合成代谢正常的患者更是如此。研究显示,痛风患者既有肾小管分泌尿酸障碍,也有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前者更为重要。
    目前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属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上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痛风,各家报道不一。痛风发作与否与血尿酸水平高低及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以及与患者年龄有直接关系。
    研究显示,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炎症发作、炎症发展及炎症消失的基本过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初期,因为关节局部温度降低、血尿酸突然升高、体液的pH降低,以及沉积晶体的脱落,大量的尿酸钠进入关节腔,尿酸钠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接着,吞噬细胞在尿酸钠的刺激下,激活环氧酶和脂氧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以及其他各种致炎物质的作用,炎症得以进一步发展。进而,随着炎症的继续,某些血清因子、某些酶类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的抗炎作用,抑制了炎症的发展,导致炎症进入缓解期。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是本病的一个特征。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特点是起病急骤,呈暴发性,第一次发作通常在非常健康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个关节红肿、疼痛,接着几小时内皮肤发热、发红及肿胀,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痛如刀割样,局部甚至无法忍受覆盖被单和轻微的震动。70%的患者首发于趾、跖趾关节,多为单侧发作,双侧交替出现。最常累及的趾、跖趾关节占受累关节的90%(图4-3-1),其次为跗骨、踝、膝、指及腕等关节。分析关节受累原因为:①末梢小关节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环差,皮肤温度较躯干部位低,血尿酸易于沉积;②由于血液循环差,组织相对缺氧,局部pH稍低,也有利于尿酸的沉积。发病前可有乏力、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鞋袜不适、足部劳累、环境湿冷、局部关节、损伤饮食不当等是诱发因素。
    图4-3-1 急性痛风发作
    第1跖趾关节局部皮肤发红、严重肿胀、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自限性,轻度发作可在3~7天内自然消失,严重者可持续数周。恢复期关节完好无损,是本病的另一个特征。
    不典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见于:①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先有肾结石,然后出现关节炎,而且症状较重,发作频繁,病情进展迅速,累及多个关节;②多关节炎型多见于绝经后妇女,特别是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
    (2) 间歇期痛风:间歇期是指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之间的时期,此时期可无任何关节症状。大多数患者在6个月至2年内出现第2次发作。未经治疗的痛风患者发作频率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以后很少骤然发作,多累及多关节,严重程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缓解更慢,但仍可完全缓解。
    (3)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随着病程的延长,受累关节逐渐增多,不能完全缓解,最后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丧失。体表出现特征性的痛风结节或痛风石(tophi),常见部位:耳轮、第1跖趾关节、指、腕、膝、肘等处,也可见于任何关节周围。最初小而软,以后变硬,破溃可见白垩状物质(图4-3-2、图4-3-3)。痛风石多出现于关节炎发作10年以上者(图4-3-4)。对于发病年龄早、病程长、血尿酸控制不良者,痛风石出现得更早,体积也较大。
    (4) 痛风性肾病:除痛风性关节炎外,肾脏疾病是高尿酸血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3种类型:尿酸盐性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和肾结石。
    图4-3-2 慢性痛风结节
    痛风十余年反复发作后双足第1跖趾关节形成巨大痛风结节
    图4-3-3 痛风结节
    痛风多年反复发作后右手第5近端指间关节、左手第2近端指间关节、左手第4近端指间关节、左手第3远端指间关节形成痛风结节。质软,局部皮肤菲薄
    图4-3-4 痛风石
    痛风多年反复发作,皮下组织形成多发小结石,质硬
    1) 尿酸盐性肾病(urate nephropathy):是指尿酸盐晶体沉积在肾髓部和椎体的间质,伴有周围巨噬细胞反应,这是痛风肾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其他因素在尿酸盐性肾病的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并存的高血压、慢性铅接触史、缺血性心脏病和原有的肾功能不全等。
    2) 急性尿酸性肾病(acute uric acidnephropathy):是指大量尿酸盐晶体沉积在集合管和输尿管所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这种并发症最常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也称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包括高尿酸血症、乳酸酸中毒、高钾血症、高磷酸盐血症和低钙血症。还可以见于其他恶性肿瘤、癫痫发作后、高温下剧烈运动后、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3) 肾结石(nephrolithiasis):10%~25%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可出现肾结石,其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痛风患者发生肾结石的可能性随血清尿酸盐浓度升高和尿尿酸排泄增多而增大。
    (5) 特殊类型痛风
    1) 女性痛风:女性患者占痛风人群的不到1/4,多在绝经后并且多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时发生。与高血压和肾功能障碍有关。少见的幼年性家族性高尿酸血症性肾病患者均为女性,主要表现为儿童期或者青年期的痛风和肾衰。女性急性痛风和慢性痛风的表现与男性类似。女性患者中多发性关节炎型多于男性。女性服用降尿酸药物者痛风发作时容易侵袭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也易在这些部位形成痛风石。
    2) 老年人痛风:过去一直认为老年很少发生急性痛风,多是单关节炎型、变形性关节炎。老年痛风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仿。可以没有急性单关节炎或者多关节炎病史,在不典型的关节部位可以出现大的痛风石沉积和慢性多关节炎。关节内的痛风石可以造成相当严重的关节畸形。老年痛风患者往往同时患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肾衰、糖尿病,很多老年痛风患者是由降尿酸药诱发。
  • +并发症
    并发症:
    病程较长的患者有1/3左右可发生肾脏并发症。肾损害有3种形式:一是尿酸盐肾病,由于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积所致;二是肾尿酸结石,原发性痛风者肾尿酸结石占20%~25%;三是大量尿酸结晶广泛沉积于肾小管,导致尿流梗阻而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1.尿酸性肾石病 有10%~25%的痛风患者可发生尿酸性肾石病。部分患者甚至是以尿酸性肾石病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细小的泥沙样结石容易随尿液排出,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较大的结石常引起肾绞痛和血尿。并发尿路感染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腰痛。
    2.痛风性肾病 早期常表现为间歇性的蛋白尿。一般病程进展较为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逐渐转变为持续性,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张尿等。晚期则可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最终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少数患者以痛风性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关节炎症状不明显。由于肾脏滤过功能不全时,尿酸的排泄减少,可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故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很难判断其高尿酸血症与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3.急性肾功能衰竭 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4.高甘油三酯血症 约75%的痛风患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主要是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的第Ⅳ型,apo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而胆固醇水平是正常的。除了饮食、肥胖、饮酒影响痛风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
    5.痛风与心脑血管病 痛风患者中25%~50%有高血压;在未进行治疗和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并发高尿酸血症者分别为1/3与2/3。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可加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限制饮食,饮酒,减轻体重,正确治疗原有疾病,可得到较好控制。
    6.痛风与糖尿病 痛风伴发2型糖尿病屡有报告。如上所述,这可能是由于肥胖、饮食及饮酒等是它们的共同诱因有关,而并非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在预防治疗及预后中则有密切关系。
    Prigent等报道Polynesia的Tahiti岛的高尿酸血症与诸因素的关系,发现高尿酸血症伴发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占43%,26%伴发糖尿病,19.5%同时伴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而胆固醇则是正常的。
    Wirth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血症、高血压病和痛风是一组常并存的代谢综合征。这是因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糖、脂质、嘌呤等代谢紊乱。只要降低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及改变饮食习惯,即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7.痛风与股骨头坏死 痛风患者可发生骨的缺血坏死,特别是股骨头。主要是由于高脂蛋白血症Ⅱ型和Ⅳ型,有脂肪栓塞引起骨骼的坏死。还有一些病例与慢性酒精中毒和(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这些病例多在手术时病理证实为痛风的。
    当痛风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时,应想到痛风可能为其病因。痛风患者临床上有股骨头缺血症状时,应予以警惕。除痛风常规治疗外,有手术指征者尚须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文献报道,个别病例进行了全髋置换手术。
    8.痛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国内外文献时有报道,痛风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肌筋膜炎硬化等结缔组织病的报道。但对他们伴发的流行病学关系及其伴发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有人认为类风湿和痛风是互相制约的关节炎。这种关系可能与免疫有关。30%慢性痛风关节炎和10%急性痛风患者,有IgM类风湿因子低滴度升高。还认为尿酸结晶可以从滑膜中吸收IgG,刺激巨噬细胞,并使其增加。在该过程中含有细胞反应物质的尿酸结晶与血清蛋白apo B相互作用,有抑制炎症过程的作用,从而使病情自限;部分为结晶吸收的IgG退变,可增加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见图1,2。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血尿酸测定: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国内血尿酸值男性为3.0~7.0mg/dl (178~416μmol/L),女性为2.5~6.0mg/dl(148~356μmol/L)。未经治疗的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多数升高,继发性痛风较原发性痛风升高更为明显。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低于间歇期。
    测定血尿酸时应注意:①清晨空腹抽血送检;②抽血前停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水杨酸类、降压药、利尿剂等,至少5天;③抽血前避免剧烈活动;④血尿酸浓度有时呈波动性,一次血尿酸测定正常不能否定增高的可能性,应多查几次。
    (2) 尿尿酸测定:临床上用来判断高尿酸血症是属于尿酸生成过多还是尿酸排泄减少,抑或是混合型,有利于治疗药物的选择。低嘌呤饮食5天后,正常人24小时尿尿酸<600mg,或常规饮食时24小时尿尿酸<1000mg;若血尿酸升高,24小时尿尿酸<600mg,则为尿酸排泄不良型。否则可能是产生过多型。
    (3) 关节滑液检查:膝关节正常滑液呈草黄色,不超过4ml,清亮而透明。镜下观察白细胞数<200/mm3,中性粒细胞比例<2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滑液的主要特征是:滑液量增多,外观呈白色而不透亮,黏性低,白细胞计数>500/mm3,中性粒细胞比例>75%。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到白细胞内或呈游离状态的尿酸钠盐晶体,呈针状(5~20μm),并有负性双折光现象,关节炎急性期的阳性率约为95%(图4-3-5)。在高分辨数字影像显微镜下可显示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尿酸盐晶体。
    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晶体时应注意:①尿酸盐结晶有折光,折射角为45°,为棒状或菱形。辅以光学补偿器可明确地将不同晶体区别开来。②玻片和盖玻片必须干净无划痕,否则影响观察结果。③观察玻片的中央部分。④关节液直接滴片,必要时用肝素抗凝。
    图4-3-5 尿酸盐结晶
    A.关节液中的尿酸盐碎片:痛风急性发作时膝关节肿胀积液,滑液中的尿酸盐结晶碎片;
    B.偏振光显微镜下尿酸盐结晶:双折光、针状晶体
    (4) 组织学检查:可取疑有痛风石的组织标本,用无水酒精固定,切片分别在普通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上观察尿酸盐晶体。紫尿酸胺试验呈蓝色者为尿酸盐。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痛风患者多在发病数年后才出现骨关节影像学病变,早期无明显X线变化。早期急性关节炎仅表现为受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时可在软组织内出现不规则团块状致密影“痛风结节”。在痛风结节内可有钙化影“痛风石”。特征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改变是,痛风石在软骨沉积,造成软骨破坏和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规则;在关节边缘可见偏心性半圆性骨质破坏,逐渐向中心扩展,形成穿凿样缺损。
    第1跖趾关节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骨质缺损常见于第1跖骨头的远端内侧或背侧,其次是第1跖骨的近侧,常合并邻近软组织的肿胀、趾外翻畸形、第1跖骨头增大。X线片可观察到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病变,其次是掌指关节、腕骨间关节及腕掌关节破坏,膝关节同样可以累及(图4-3-6)。肘关节多表现为滑囊炎,尺骨鹰嘴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还可以见于肩关节及胸锁关节等。
    图4-3-6 痛风的X线改变
    A.穿凿样骨侵蚀:双足第1跖趾关节形成巨大痛风结节,可见典型穿凿样骨质缺失;
    B. 穿凿样骨侵蚀:膝关节股骨滑车、股骨外髁穿凿样骨质缺失
    由于尿酸盐结石属于阴性结石,腹部平片无法显影痛风性肾结石和肾间质病变,需要B超检查或肾盂造影确定。部分痛风患者双肾B超检查可以见到结晶物,重症患者可以发现结石样改变。
    随着双源CT利用双能成像和痛风分析软件可以对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及大小进行准确检测和精确测量。双源CT双能成像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能量下X线衰减值不同的原理,通过探测器接受不同的X线衰减信息,从而识别、区分密度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化学组成,将不同组织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使机体组织区分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能技术开创了一个新境界,改变了以往只能通过CT值判别组织特性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利用双源CT双能技术对活体关节内尿酸盐沉积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双能技术对尿酸盐结晶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对痛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诊断
    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 当前国内外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制定的分类标准:通过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存在典型的尿酸盐晶体或符合下列12条中的6条及以上以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1) 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
    (2) 在1天内达到发作高峰
    (3) 单关节炎发作
    (4) 可观察到关节变红
    (5) 第1跖趾关节肿痛
    (6) 单侧发作累及第1跖趾关节
    (7) 单侧发作累及跗关节
    (8) 可疑的痛风石
    (9) 血尿酸增高
    (10) 单关节非对称性肿胀(放射学)
    (11) 骨皮质下囊肿不伴骨侵蚀(放射学)
    (12) 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然而,1977年ACR的痛风分类标准主要应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不适用于间歇期和慢性痛风患者的分类诊断。该标准的敏感度为57%~100%,特异度为34.3%~86.4%,都并不令人满意。随着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迫切需要对痛风分类标准进行修订,这也是2015年ACR/EULAR标准制定的由来和目的(表4-3-1)。
    表4-3-1 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
    项目分类得分
    临床特点受累关节累及踝关节或足中段的单关节炎或寡关节炎1
    发作时关节特点:患者自述或医师观察发现符合1个发作特点1
    发作的时间特点:符合以下三点中的两点,且无论是否有1次典型发作1
    痛风石的临床证据:痛风石为皮下结节,常见于耳廓、关4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尿酸酶法):应在发作4周后<40mg/L(<240μmol/L)-4
    对发作关节或者滑囊的滑液进行分析(应由受过培训者尿酸盐阴性-2
    影像学表现:发作关节或滑囊尿酸盐沉积的影像学表现有任意一种表现4
    X线显示手和(或)足至少1处存在骨侵蚀4
    注:①该标准仅适用于至少发作过1次外周关节肿胀、疼痛及压痛,且在发作关节、滑囊或痛风结节中未找到尿酸盐结晶者。对于已在发作关节、滑囊或痛风结节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者不适用此标准,但可直接诊断为痛风。②该标准最大得分是23分,当得分≥8分时可诊断为痛风。③该标准必须要进行血尿酸水平的检测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痛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间歇期和慢性期以及痛风并发症的处理。
    1.一般治疗
    (1) 低嘌呤饮食:高嘌呤饮食能使血尿酸暂时升高,可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因而控制饮食是必需的,避免高嘌呤饮食(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水产品如沙丁鱼、虾、蟹等,火锅中的肉类、海鲜和青菜等,海鲜汤和浓肉汁)。适宜食用牛奶、豆制品、鸡蛋、各类蔬菜和谷类制品等。
    (2) 严格戒酒:乙醇能使体内产生乳酸,降低尿酸的排出,尤其是啤酒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有研究报道因大量饮用啤酒导致痛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出。
    (3) 多食碱性食物:黄绿色蔬菜——油菜、白菜、胡萝卜与瓜类等为碱性食物,可碱化尿液,提高尿液中尿酸的溶解度,增加尿酸排出量,预防肾脏尿酸结石形成。
    (4) 活动和锻炼:关节肿痛明显时,注意保证休息和关节制动直至症状完全缓解。关节肿痛缓解后,强调多活动和关节功能锻炼。
    (5) 减少用药: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呋塞米(速尿)、阿司匹林、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6) 改善日常生活方式:避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诱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环境湿冷、鞋袜不舒适、走路过多及关节损伤等。
    (7) 积极治疗痛风伴发疾病: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防止体重超重。肥胖者要强调控制体重。低体重患者,强调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2. 药物治疗
    (1) 急性期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不主张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原则是尽早使用抗炎止痛药,缓解症状。血尿酸下降过快,可诱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晶体,加重炎症反应或引起转移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同时,及时妥善处理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外科手术、精神过度紧张等,强调多饮水及注意休息也十分重要。常用药物分为3类。
    1)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典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浸润和吞噬,阻止其分泌细胞因子,从而减轻尿酸晶体引起的炎症反应,终止急性发作。一般初次规律用药数小时内关节的红、肿、热、疼痛即消失。口服首次剂量1mg,每隔1~2小时服用0.5mg,直至剧痛缓解为止,或出现胃肠道症状时立即停药。用药6~12小时症状减轻,24~48小时病情控制。每日总量不能超过4mg。对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为每次0.5mg,每日1~2次,24小时内不超过3mg。因毒性较大,秋水仙碱已不作为首选药物治疗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2) 非甾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药物疗效肯定,短期服用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双氯芬酸钠、舒林酸、依托度酸、昔康和昔布类等。选择这类药物时强调肾脏的安全性,老年人服用要特别注意肾脏功能的变化。
    3)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关节炎反复发作且症状较重、非甾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治疗无效或存在使用禁忌证者。可选择泼尼松短期口服,剂量(一般<15mg/d)强调个体化治疗,症状控制即可停用。单关节肿痛时,可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
    (2) 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根本原因。间歇期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及保护肾功能。
    降低血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另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合理选择降低血尿酸药物。
    1) 促尿酸排泄药: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9mg/dl,急性痛风每年发作在2次以上,有痛风石,肾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者可选用此类药物。
    丙磺舒:首选药物,开始剂量为0.25 ~0.50g,每日1~2次;根据血尿酸水平,每隔1周每日可增加0.5g,直至维持1.0~2.0g/d,每日最大剂量为3.0g。然后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并定期监测血和尿尿酸。该药的作用部位在肾脏,肾功能良好的患者方可使用。不良反应较低,一般可长期使用。应注意以下4点:①饭后服用,同时大量喝水;②同时加用碳酸氢钠,根据尿pH的变化调整碱性药物用量。维持尿pH在6.5~7.0,以防结石形成;③对活动性溃疡、磺胺药物过敏、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及肾功能低下者不宜使用或慎用;④有复发性肾结石及尿酸排出增多的患者也应慎用。
    苯溴马隆:是目前常用的促尿酸排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尿酸的作用。每日早餐时服用50mg,一般维持量为50~100mg。其主要毒副作用与丙磺舒相似。
    2) 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合成,可用于24小时尿尿酸明显升高的尿酸产生过多型或肾功能中度以上损害(肌酐清除率<35ml/min)的患者;血尿酸升高特别明显,有大量痛风石沉积于肾脏,对大剂量的促尿酸排泄药物反应不佳时可合并使用。用法:从小剂量(0.1g/d)开始,逐渐可加至0.3~0.6g/d,每天分2~3次服用。血尿酸降至正常后,逐渐减少剂量,直到最低的有效维持量。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不振)、皮疹、药物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服用剂量及个体差异有关。别嘌醇导致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HLA-B5801阳性患者容易发生,建议有条件时应在应用别嘌醇前进行相关检测,尽量避免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应用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象,早期发现不良反应。
    非布司他(Febuxostat)与别嘌醇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但其化学结构与别嘌醇不同,对黄嘌呤氧化酶的选择性和特异性优于别嘌醇。这些特性意味着对于别嘌醇不耐受或有超敏反应的患者,非布司他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药物。非布司他的临床试验显示,其降尿酸效果优于别嘌醇,达到血尿酸目标值的比例更高。非布司他的推荐剂量,在美国为40mg/d或80mg/d,在欧洲为80mg/d或120mg/d。另外,非布司他在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总体较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头晕、头痛、肝功能异常及甲状腺功能改变。实验表明,与别嘌醇组相比,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在非布司他组发生率更高,提示在开始降尿酸治疗时需要给予长达6个月左右的药物进行预防。
    3) 尿酸酶: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由于编码尿酸酶的基因出现错义编码而不能合成尿酸酶。培戈洛酶(pegloticase)是一种聚乙二醇化重组哺乳类动物尿酸酶(结构类似于猪尿酸酶),最近已被FDA批准作为严重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建议剂量为每2周静脉输注8mg。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培戈洛酶可有效减少痛风石的形成。其最常见的撤药原因为输液反应,可在输注前应用药物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3) 其他治疗:以下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处理:①痛风结节巨大,影响穿鞋;②疼痛症状明显而药物疗效不满意者;③侵犯肌腱影响关节活动或对附近神经有压迫症状者;④关节破坏导致关节不稳定者。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减轻症状,恢复关节活动,矫正畸形,同时也有减少尿酸池的作用。
    3. 老年痛风的治疗 由于过分强调规避老年人胃肠道出血和发生急性肾衰的风险,加之部分病人使用了抗凝治疗,限制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常规使用。对于年龄大于75岁的痛风患者,建议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并迅速减量,或者肌内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或者关节内注射。老年人很难耐受秋水仙碱,故而痛风急性发作不推荐使用秋水仙碱。对于老年人来说,选择别嘌呤醇降低血尿酸比较安全,剂量为每日50~100mg。若因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后血尿酸浓度升高者,则改用呋喃苯胺酸类利尿剂。老年人痛风的另一特点是继发性痛风较多,累及踝关节、趾关节以及足关节。由于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应慎重选择药物和剂量,特别要注意:
    1) 除戒酒和不能暴饮暴食外,对体重指数不超标的老年患者,不强调严格的低嘌呤饮食。
    2) 区别使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药物和用于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3) 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 +预后
  •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