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地方性斑疹伤寒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其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且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 -预防
    预防:
    灭鼠、灭蚤是主要措施。对实验室或灭鼠工作人员可接种灭活或减毒活疫苗。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形式在鼠间传播。鼠感染后不立即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离开鼠体叮咬人而使人受染。莫氏立克次体也可在虱体内生长繁殖,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鼠蚤为媒介传播,传播方式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病原体寄生于鼠蚤肠壁细胞内繁殖。当鼠蚤叮咬人时,同时排出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和呕吐物,病原体可经抓伤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逸出的病原体可经同一途径侵入。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借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蜱、螨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播媒介。
    3.易感者 人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在暴发流行地区的健康人群中,50%~80%可测得特异性抗体。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点 本病可全年发生,夏秋季多发。多为散发,亦可暴发流行。小学生和青少年多见。
  • +病因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有以下不同:①多为短丝状排列,而多形性排列不明显。②两者有相同的耐热可溶性抗原,且有交叉反应,但不耐热之颗粒抗原不同,可借补体结合试验或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相区别。③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可引起阴囊及睾丸明显肿胀,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此点为与普氏立克次体的重要鉴别点。④除豚鼠外,对大鼠、小鼠均有明显的致病性,可用做动物接种以分离病原体及保存。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同,但血管病变较轻,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少见,其他脏器亦很少受累。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此病在儿童一般比较轻,少见严重并发症者。
    1.潜伏期 6~16天,多为12天。
    2.症状和体征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中枢神经系统病状较轻。瘀点样皮疹少见。其特点:
    (1)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缺乏、头痛等。
    (2)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最高体温达38~40℃,伴有显著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痛,眼结膜充血等,热程一般9~14天,长者可达20天,热多渐退。
    (3)皮疹较少,约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现。初见于胸腹部,24h遍及全身,以躯干、四肢为多,面、颈、足底、手掌少见或无皮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边缘不整,大小不等,直径约1~5mm,颜色常由鲜红转为暗红,少数病例可见点状出血疹。持续数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迹。
    (4)成人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儿童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多数仅有头痛,很少有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低于5%的儿童病人可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昏迷、惊厥、虚性脑膜炎和共济失调等。
    (5)其他尚可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1/3~1/2病人有脾肿大,肝大少见,可有轻度黄疸,肌痛等,心肌很少受累
  • +并发症
    并发症:
    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多见,偶见支气管肺炎。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可稍高。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亦可阳性,但滴度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低。
    (2)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特异性抗体,并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豚鼠阴囊反应:病人血注入雄性豚鼠腹腔,5~6d后出现发热及睾丸鞘膜炎而引起阴囊肿胀,渗出液中可检出大量立克次体。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作胸部X线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部间质感染征象。腹部超声检查肝脾肿大改变等。
  • +诊断
    诊断:
    居住地区有本病发生,有鼠及蚤叮咬史。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皮疹少见,热程短。确诊须依据外斐反应,并以补体结合试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
    本病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注意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尚须与伤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多西环素)药物对本病有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近来有用红霉素、氟喹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及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4.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瘟期常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极期则以养阴清热为主,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 +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