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风疹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风疹(rubella,German measles)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全身皮疹,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母孕早期感染可引起多种畸形。
  • -预防
    预防:
    1.隔离检疫 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d,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不易做到全部隔离。
    2.对孕妇的保护 妊娠初3个月者,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病人。接触病人5d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20ml,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对已确诊有风疹病毒感染的早期孕妇,一般应中止妊娠。
    3.主动免疫 单价风疹减毒活疫苗,在临床已应用数十年。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都较满意,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在95%以上,6~8周抗体达高峰,并可维持7年以上,但效价比自然感染者低;接种后仅个别人有短期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关节肿痛等。接种对象为15月龄~12岁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
    近年我国已在推广使用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三联疫苗(MMR),具有高效、安全和优质的特点,一针注射可预防3种病,既方便,又可减少儿童接种时的不适,接种对象为15月龄以上小儿。
    研究发现,疫苗的弱病毒确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在接种后数日到数周,少数儿童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步态不稳,小脑及大脑受损,发病率0.4/10万~10/10万不等,轻者可顺利恢复,不留后遗症,少数重者症状可持续数月,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制剂中腮腺炎病毒减毒不完全所致。日本1991年有接种MMR疫苗致耳聋和无菌性脑膜炎的报道,所以1993年已停止生产MMR疫苗。但是其他国家仍以婴幼儿接种MMR疫苗为主。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和隐型感染者,后者的发病人数较显性发病多,易被忽略。病人出疹前7d至疹后5d的口、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液、大小便可分离出病毒,尤以起病当日和前1d传染性最强。先天性风疹病儿出生后从鼻咽部和大小便排出病毒,长达数周或数月之久,也可造成易感人群的感染。
    儿童及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方式,被易感人群吸入而被感染,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病人的粪便及尿中排出的病毒,可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的直接接触等感染。风疹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6个月以下婴儿因母体带的被动抗体,很少发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该病多见于5~9岁的儿童,我国总的发病率为0.13%,上海市1993年春夏季风疹流行的发病率最高达451.57/10万,其中10~14岁最高,其次为5~9岁,流行期间青年、成人和老人发病也不少见。血清学调查结果提示,健康小儿和成人的抗体阳性率情况不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22个省市调查表明,10岁以上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在93%以上,最高为98%;2000年深圳市对1~40岁年龄组1172人进行检测,抗体阳性798人(68.09%),大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其中以30~40岁组为最高,市郊略高于市区;上海市育龄妇女抗体阳性率为97.5%,北京为99.28%。
    风疹遍及世界各地,多发于温带,以冬春季发病较多。近年来春夏季节也有发病,可在集体机构、军队中流行。1980年以来,日本、美国、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均有大的流行。英国在1978-1979年流行高峰时,孕妇流产最多,对此次流行中分娩婴儿追踪随访,发现可于生后2~3年才出现某些症状。日本1986-1988年风疹大流行之后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致聋5例。风疹常每隔6~10年出现一次周期性流行,这与人群的流动、免疫水平的升降和易感人群的增加有关。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风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与颈淋巴结生长、增殖,然后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细胞到达单核系统复制,再次进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临床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出疹期病毒从血中消失,目前多认为皮疹是由于风疹病毒所致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症所致。
    因本病病情较轻,病理检查发现少,主要在皮肤和淋巴结。风疹病毒可引起脑炎、脑组织水肿、非特异性血管周围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及轻度脑膜反应,也有感染10多年后的慢性持续性病变致慢性全脑炎。
    先天性风疹的发病机制,目前已知孕妇感染风疹后,风疹病毒可于病毒血症阶段经血流感染胎盘,最后感染胎儿。胎盘绒毛被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广泛受累现象。感染后的胎儿更缺乏细胞免疫功能及不产生IFN等,使风疹病毒在体内长期广泛存在,并在随胎儿细胞分裂增生时,病毒又侵入下一代细胞,不断增殖传代,因此形成持续地多器官的全身感染,并由此产生多样的先天性缺陷症状,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fal rubella syndrome,CRS)。致畸率大致为孕期1~2个月80%~100%,2~3个月60%~80%,3~6个月10%,6个月以上4%。每年有0.1%~O.2% CRS病儿出生。常见症状有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先天性心脏病、脑膜脑炎、心肌坏死、间质性肺炎、巨细胞肝炎、肾炎、尿道下裂。研究提示CRS常有进行性异常免疫反应。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获得性风疹
    潜伏期平均18d(14~21d)。
    (1)前驱期:1~2d,婴幼儿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青少年和成人则较显著,可持续5~6d。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牙龈肿胀等。部分病人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
    (2)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d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部,且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1d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为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是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续3d(1~4d)消退,亦有人称为“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的特征。个别病人呈出血性皮疹,伴全身出血,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有时风疹病人脾脏及淋巴结可在出疹前4~10d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疹退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仅少数病人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
    无疹性风疹:部分风疹病人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大而无皮疹;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病人。显性感染病人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病人的比例为1:6~9。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者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多数先天性风疹病人于出生时即具有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进行性症状和新的畸形。
    (1)出生低体重:出生时体格小和营养不良,身材、头围、胸围等均比正常新生儿小,此差距至1岁时往往还未能纠正。
    (2)耳聋:常见双侧感觉神经耳聋或伴有传导继发性语言障碍,听力可在出生后第1年进行性变迟钝,也有突然发展为听力丧失者,听觉脑干反应(ABR)、调节性定向反射(COR)等听力检查异常。耳聋是耳蜗和Corti器变性引起发育不良所致。
    (3)眼损害:白内障发生率高达54.5%~66%,多为双侧,常与小眼球并发,晶体可呈球形,中心具有核样坏死。视网膜有灶性病变或新血管形成而影响视力。而先天性青光眼发生率较白内障少,表现为角膜增大和混浊,前房增深,眼压增高,可并发白内障,晚期可出现圆锥形角膜、角膜水肿和自然晶体吸收。也有视网膜病、虹膜睫状体炎等。
    (4)心血管畸形:在妊娠2个月母亲患CRS的儿童中有少数发生心脏损害,最常见为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等,也有高血压引起肾动脉和主动脉狭窄的晚期表现。
    (5)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先天性风疹患儿和儿童可出现精神发育迟缓或孤僻症。严重的运动损害和典型的痉挛性双侧瘫痪均可见。风疹病毒于脑组织内持续存在达12年,常在10~30岁之间发病而引起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6)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晚期CRS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发病多在10~30岁之间,病人都有耳聋和其他缺损。其发病机制可能由于风疹病毒在胰腺细胞中降低其生长速度和缩短β细胞寿命所致。此外,晚期CRS也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和甲状腺炎,这可能与畸形或慢性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有关。偶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可能因慢性和进行性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
    (7)其他:中耳炎、间质性肺炎、巨细胞肝炎、肝肿大、脾肿大、肾小球硬化、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脑炎、脑膜炎、小头畸形、智力障碍、骨损害等。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按发病时间分为3类:①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新生儿期不明显的损害。②延迟(extened)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后来才显著的损害。③先天性风疹晚期表现:包括新出现的损害。以上几类之间有些重叠。
  • +并发症
    并发症:
    风疹一般症状较轻,并发症少。但暴发流行时发生比例可达150:1,以7~13岁儿童为多。
    1.脑炎 少见,发病率为1:6000,主要见于小儿,学龄期儿童发病者症状重,可能与大龄儿童感染风疹时毒力高有关。发病常在出疹后1~7d,有头痛、嗜睡、呕吐、复视、颈项强直、昏迷、惊厥、共济失调等。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程较短,多于3~7d自愈,少数留有后遗症。也可有慢性进行性全脑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1993年上海风疹流行高峰时收住院的风疹病人中86%并发脑炎,有7例重症昏迷。
    2.心肌炎 病人诉胸闷、心悸、头晕、萎软,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多于1~2周内恢复,可与脑炎等其他并发症同时存在。
    3.关节炎 多见于成人,尤其是妇女病人。关节炎的发生机制,多系病毒直接侵袭关节腔或免疫反应所致。出疹期间指、腕、膝关节等红、肿、痛,关节腔积液内含单核细胞,有时数个关节相继肿痛,类似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但多在2~30d自行消失。
    4.出血倾向 少见。因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常在出疹后突然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血尿。多数在1~2周内自行缓解,少数病人颅内出血引起死亡。
    5.其他 咽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肝炎、消化道出血,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贫血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2.血清抗体测定
    如红细胞凝集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血凝抑制试验最为适用,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可广泛应用,此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周后迅速上升,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水平,并可维持终身。也可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唾液的风疹特异性IgM抗体,于出疹后5~14d阳性率可达100%,阳性者表示近期感染。新生儿血清特异性IgM阳性,可诊断先天性风疹。特异性IgM抗体于发病4~8周后消失,只留有IgG抗体。IgM检出阳性率大致为:出疹当日为阴性,病程2~5d为51.O%,6~25d为81.5%,检测时间在病程6~25d为宜。
    3.风疹病毒抗原检测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咽拭子涂片剥脱细胞中风疹病毒抗原,但诊断价值尚待观察。近年采用免疫斑点法检测病毒抗原,其灵敏度可与核酸杂交型媲美。检测RV-RNA,以32P标记,用斑点杂交法检测胎盘绒毛活检标本中的风疹病毒RNA,灵敏度达1~2pg水平。但有少量假阳性。
    4.病毒分离
    取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尿、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骨髓等培养于RK-13、Vero或BHK21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或酶标法鉴定。亦可将感染细胞制成超薄片,以饱和醋酸钠和柠檬铅染色后,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质内病毒感染特征性空泡区域和直径50~75nm的含双层外膜的风疹病毒颗粒。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作肺部X线片、心电图、B超、CT等检查。
  • +诊断
    诊断:
    典型风疹病人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如前驱期短,上呼吸道炎症,低热,特殊斑丘疹,以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痛等即可作出诊断。流行期间典型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较多,必须做病前分离或血清抗体测定,方可确诊。特异性IgM抗体有诊断价值。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风疹病人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3种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也应与幼儿急疹、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鉴别,此3种宫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有相似的症状。
  • +治疗
    治疗:
    1.基础治疗
    (1)一般治疗和护理:风疹病人一般症状轻,不需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和给予维生素及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2)抗病毒治疗:以利巴韦林(病毒唑)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15mg/kg,IFN似有助于减轻症状。
    (3)对症治疗:高热可以25%安乃近肌内注射,每次5~10mg/kg;皮疹瘙痒可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或外用炉甘石搽剂。
    2.并发症治疗
    (1)脑炎:有抽搐者用地西泮,每日0.3mg/kg,肌内注射,脑水肿予20%甘露醇,小剂量静脉注射,每次1.5ml/kg,4~6h可重复使用。剂量过大时会有一过性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小剂量应用也同样能起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静脉用药时应防止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60ml/kg。
    (2)心肌炎:维生素C3~5g、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有心律失常者可用普罗帕酮(心律平)等药物。
    (3)其他:肝功能损害、关节炎、血小板减少等均为自限性,予对症处理后多能顺利恢复。
    3.先天性脑综合征的治疗
    自幼即应有良好的护理、教养,定期赴当地医院的康复科随访,医护人员应与病儿父母、托儿所保育员、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观察病儿生长发育情况,测听力矫治畸形,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协助其学习知识和掌握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