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尿沉渣管型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分类名称
    一级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二级分类:尿液检查
  • -英文名称
  • -别名
  • -概述
    概述:
    尿沉渣管型检查是尿沉渣检查的内容之一。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聚而成的,尿出现管型一般是肾实质病变的证据,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若含有细胞,则为细胞管型;如含退行性细胞碎屑,即为颗粒管型;若含脂肪滴,则为脂肪管型。
  • +原理
    原理:
    尿沉渣中的成分,经染料结晶紫,沙黄对比染色后,各种细胞、管型、结晶分别着不同颜色,形态清晰、易于识别。
  • +试剂
    试剂:
    Sternheimer-Malbin染色液配制:
    (1)结晶紫3.0g,95%乙醇20ml,草酸铵0.8g,加蒸馏水80ml。
    (2)沙黄0.25g,95%乙醇10ml,蒸馏水100ml。将上述两种染液分别置冰箱保存。
    (3)应用液:取1#试剂3份加2#试剂97份,混合过滤,贮于棕色瓶中,室温保存3个月。
  •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在0.2ml尿沉渣中加入一滴染液混合染色,3min后取沉渣盖以玻片镜检。
    结果:红细胞染成淡紫色,多形核白细胞的核染成橙紫色,浆内可见颗粒。透明管型染成橙紫色,浆内可见颗粒,透明管型染成粉红色或淡紫色,细胞管型染成深紫色。
  • +正常值
    正常值:
    0~偶见透明管型。(高倍视野)
  •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由于构成管型的成分不同而形态特征不同,可在显微镜下分为不同类型:
    (1)透明管型(hyaline cast):主要由T-H蛋白、白蛋白、氯化钠构成,多为两端钝圆的较规则圆柱形,无色半透明。复合性透明管型,见于正常晨尿或应急状态及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实质性病变。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和透明白细胞管型分别是肾出血和肾炎症的标志,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则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物。
    (2)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颗粒总量超过1/3表面积的管型。颗粒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或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蛋白上而成。比透明管型粗而短,淡黄褐色或棕色。按颗粒大小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少量细颗粒管型见于健康人,特别在应激、运动后、发热或脱水时,大量出现则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3)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细胞成分超过管型表面积的1/3者。按细胞种类分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管损伤;红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等所致肾实质出血;血红蛋白管型,见于血管内溶血;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等肾实质感染性疾病,为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混合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梗死、肾缺血性病变及肾病综合征等;肾移植后出现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性管型,提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4)蜡样管型(waxy cast):由肾小管中长期停留的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强折光性、质地厚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状,有切迹或扭曲。见于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肾小球肾炎晚期、肾衰竭等。
    (5)脂肪管型(fatty cast):外观与透明管型类似,但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卵圆形脂肪小球。当脂肪小球较多遮盖基质时,称卵圆脂肪体管型(oval fat body cast)。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肾小管损伤性疾病等。
    (6)肾衰竭管型(cast of renal failure):在明显扩大而尿流速慢的集合管中,由凝聚蛋白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组成。直径为一般管型的2~6倍,又称宽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
    (7)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含大量细菌、真菌及WBC的管型。见于感染性肾疾病。
    (8)其他:包括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体的晶体管型(crystal cast),其临床意义同相应的尿结晶。
  • +附注
    附注:
    (1)透明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和高热情况下,也可见透明管型。另外,服用利尿剂、两性霉素B等药物,可使尿液透明管型增多。
    (2)使颗粒管型增多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卡那霉素、铋剂、降钙素、吲哚美辛等。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