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血清肌酐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分类名称
    一级分类:血液生化检查;二级分类:氨基酸、氮化物、有机酸测定
  • -英文名称
    serum creatinine
  • -别名
  • -概述
    概述:
    血中的Cr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部分,血Cr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内源性肌酐每日生成量几乎保持恒定,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的摄入时,血肌酐浓度为稳定值,因此,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原理
    原理:
    肌酐与碱性苦味酸反应,生成橙红色复合物,在510nm波长比色测定。
  • +试剂
    试剂:
    苦味酸法或酶法。
    (1)40mmol/L苦味酸溶液:称取苦味酸(AR)9.3g,溶于500ml、80℃蒸馏水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以酚酞作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结果,用蒸馏水稀释至0.04mol/L,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备用。
    (2)0.75mol/L氢氧化钠:称取氢氧化钠(AR)30g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后,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3)35mmol/L钨酸溶液。
    ①取100ml蒸馏水,加入聚乙烯醇1g,加热助溶,冷却。
    ②取11.1g钨酸钠,完全溶解于300ml蒸馏水中。
    ③取300ml蒸馏水,沿壁慢慢加入浓硫酸2.1ml,冷却。取1000ml容量瓶一只,①液加入②液中,再与③液混合,加蒸馏水至刻度,置室温保存,至少可稳定一年。
    (4)10mmol/L肌酐标准应用液:精确称取肌酐113mg(分子量113.12),用适量0.1mol/L盐酸溶解,并移入100ml容量瓶中,再以0.1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置于冰箱内保存,可稳定一年。
    (5)10μmol/L肌酐标准应用液:精确吸取10mmol/L肌酐标准应用液1.0ml加入1000ml容量瓶中,以0.1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置冰箱内保存。
  •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1)取16mm×100mm试管一支,加入血清(浆)0.5ml,然后加入35mmol/L钨酸溶液4.5ml,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备用。
    (2)另取试管三支,分别标明测定管“U”、标准管“S”、空白管“B”。
    (3)于测定管内加入无蛋白血滤液,标准管内加入肌酐标准应用液各3.0ml,空白管内加入蒸馏水3.0ml,然后各管分别加入0.04mol/L苦味酸试剂1.0ml,加入0.75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
    (4)颠倒混匀,放置15min,在510nm波长,用分光光度计,以空白管调“0”,分别读取测定管与标准管吸光度。
  • +正常值
    正常值:
    成人血Cr男性44~132μmol/L,女性70~106μmol/L。
  •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血Cr升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食物中毒、肾衰等。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①器质性肾衰竭血Cr常超过200μmol/L;②肾前性少尿,如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所致的有效血容量下降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血肌酐浓度升高多不超过200μmol/L。
    (3)尿素氮与肌酐比值(BUN/Cr)的意义:①器质性肾衰竭时BUN与Cr同时增高,BUN/Cr≤10:1;②肾前性少尿,肾外因素所致的氮质血症时BUN可较快上升,但Cr不相应上升,此时BUN/Cr>10:1。
  • +附注
    附注:
    1)影响血肌酐浓度的生理因素:除受可控制的外源性肌酐影响外,还受机体肌肉含量、年龄等不可控的生理因素影响,因此,老年人、肌肉消瘦者血Cr可能偏低,一旦血Cr轻微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应进一步做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检测。重症肌无力、妊娠、肌萎缩、衰老等会使Cr浓度减低。
    2)特异性及敏感性:血肌酐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并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只有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30%以下时血肌酐浓度才有明显的变化(图10-1),特异性及敏感性不高,故不适合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Fig.10-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and the levels of serum creatinine(Cr)and blood urea nitrogen(BUN)
    3)试验结果干扰因素:严重的脂血对酶法和苦味酸法检测肌酐均有影响,部分药物如阿司匹林、阿米洛利、卡托普利、口服避孕药等对肌酐实验结果也有干扰。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