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不松懈

  来源:网上健康教育馆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早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全国经济社会秩序逐步全面恢复。但是,常态化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在国外疫情仍然持续,国内个别地区仍有境外输入、本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新冠疫情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与我们共存,大家一定要作好与新冠病毒“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

调整心态理性应对

由于新冠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认真抓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加之现时已进入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等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时节,疾病风险叠加,更不能麻痹大意。

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认识到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健康行为方式,既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健康素养而做出的行为改变,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其次,要持续关注疫情防控举措。疫情防控举措会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我们应对此保持一定的关注,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麻痹或松懈思想。

第三,一旦局部地区出现疫情或反弹,要理性应对。经过今年的“艰苦一疫”,国家、地方以及公众都积累了抗疫经验,只需按照防控要求,积极配合,科学有序应对即可,无须过度恐慌。

三种情况下应该戴口罩

判断是否需要佩戴口罩的原则是:在通风条件良好并且能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否则需要佩戴口罩。

不需戴口罩的情形,通常包括:一是在户外,如公园、人比较少的街道以及操场,是不需要佩戴口罩的,尤其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更不能佩戴口罩。二是近期没有新发病例报告的低风险地区,在办公室、会议室、工地、学校等场所,能够保持通风条件和相对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戴口罩。

以下情形应佩戴口罩:一是在封闭的公共场所内,如公共交通工具里、电梯、人多的公共场合,应该佩戴口罩,因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员。二是当生病的时候,尤其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佩戴口罩,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把病原体传给其他人。三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如在医院内,不管是去就诊,还是作为陪同前去,都需要佩戴口罩。

日常交往中尽量少聚集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诸如影院、健身场馆等一些人员易聚集的公共场所逐渐开放,这种环境下要采取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以影院为例:

一是优先采取网上购票或现场扫码购票的方式;在现场购票或购买其他物品时需要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

二是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影剧院的公共设备或设施表面,要特别加强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湿巾,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臂肘部遮挡口鼻。

三是减少与朋友相约观影,尽量自己或陪同家人观影。在影剧院内不要有过多的交谈交流,减少近距离聚集。

四是随身携带口罩,当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一米距离内时要佩戴好口罩。

特别提醒:集贸市场工作人员和经营者在工作期间应该佩戴口罩。经营者在处理肉类、禽类、水产类时,建议要戴好手套。消费者进入到市场,按要求出示健康码和接受体温检测。建议在市场内停留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小卡片:科学防疫我能行

提高健康素养

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使用“健康码”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注意咳嗽的礼仪,在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不要影响到旁边的人。合理休息、注意营养、加强锻炼。

科学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医院、电梯封闭空间等场所戴口罩。特定人群,例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都要佩戴口罩。

减少人员聚集

注意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开展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及时就医

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戴好口罩,及时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加强通风消毒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等要落实日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的责任。疫情防控的战役最终要取得胜利,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做好个人的防护和依法依规履行防控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常怀谨慎之心,保持耐心和韧劲,坚持科学的行为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推荐认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