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强化个人防护意识 凝心聚力共同抗疫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

自5月21日广州市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防控牵动着每一位市民的心。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广州市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当前,广州市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决战决胜关键时期,疫情防控形势容不得一丝松懈。希望广大市民增强个人防护意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齐心协力共同守护我们热爱的家园,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

广州此轮疫情有什么特点?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表示,根据核酸测序结果发现,引起本轮疫情传播的新冠病毒属于印度发现的变异株(Delta变种)。这一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的特点,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2~4天,10天左右传播5代,核酸CT值在20左右(CT值是一个半定量的数据值,越低表示患者身上的病毒载量越高,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区域越活跃)。这与去年广州经历的境外输入疫情完全不同,变异株的三个特点都加速了病毒代际传播的速度,三者叠加的效应,使得广州本轮疫情发展迅速,同时也给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播轨迹上,这一轮的疫情呈现出局部区域聚集以及家庭聚集的特点。感染者之间有明确的传播链条,主要是通过共同居住、共同就餐、共同托管等相对密闭的场合受到感染后造成的传播,属于同一感染链条。

“防控抢在锁定前,扩大排查跑在先”的防控新策略

针对本次病毒传播速度极快的新特点,广州市疫情精准防控的主要思路为“防控抢在锁定前,扩大排查跑在先”,即科学转变防控策略,把防控前置,提升防控速度、扩大防控范围。全面摸排工作不仅围绕发现病例的重点场所、重点人员,更针对专家预判可能出现传播风险的区域,先一步管控相关区域内病毒传播风险,为防控工作赢得更多主动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流调和密接甄别上加速,形成第一道防护网。二是在核酸排查上加量,形成第二道防护墙。三是在人员管控和场所限流上加码,形成第三道防护墙。

精准实施分级分类防控措施

为了快速控制疫情发展,广州将常态化防控阶段以病例为中心的防控模式升级为现阶段以感染风险圈为中心的防控模式。在精准防控的基础上,采取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形成了高风险核心圈、中风险警戒圈和外围圈的差别化管控模式,对各个防控圈内的人员外出活动和场所限流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措施,为的就是最大程度上遏制病毒传播,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采取单人单间集中隔离。向工作人员如实报告疾病史、急症病史和近半年服药史;必须遵守隔离酒店的各项管理要求,严禁互相串门、外来探访和私自外出,避免人员接触;每天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和健康监测;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常消毒等。

◆封闭管理区域内的市民

人员只进不出,车辆禁止通行,严格社区管控措施。停止社区内所有商贸服务,娱乐场所、餐饮、商铺、群众性健身文化活动场所等全部停业。做好居家隔离,隔离期间,社区所有人员足不出户。

◆封控管理区域内的市民

社区内所有非生活必需的商贸服务、娱乐场所、餐饮、商铺、群众性健身文化活动场所等全部停业。区域内保留1-2家超市、肉菜市场,其员工不得离开封控管理区,工作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居民居家隔离。实施封控管理的社区原则上居民足不出户,待2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可以有序到社区(村)内的超市采购生活物资、领取快递以及非聚集性活动等。

◆闭环管理区域内的市民

出入口严格执行体温必测、口罩必戴、扫通行码、亮健康码通行。禁止非必要人员及车辆进出。居民非必要不外出。防控区域内居民不聚集、不串门,在第1次核酸检测结果出具前暂实施居家隔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外出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两点一线”往返目的地。

◆低风险区域内的市民

1. 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减少家庭聚餐聚会,减少人员聚集,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非必要不离穗、不出省。确需离穗、出省的,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 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用公筷,食物煮熟煮透,室内常通风,咳嗽打喷嚏注意遮挡。进出相关公共场所配合做好测温、扫(亮)码、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较为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到医院就诊以及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要自觉佩戴口罩,注意保持手卫生。

3. 做好健康监测。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通过粤康码或穗康码上报本人健康信息,并务必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立即前往就近的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如实告知流行病学史。

4. 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护。夏季是登革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做到常清积水、防蚊灭蚊、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诊。

(来源: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