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食管里的“地道战”!医生顺利挖出“地雷”

  来源: 《广州卫生健康》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镜科主任医师单宏波   □通讯员:陈鋆、赵现廷

不久前,39岁的王先生在体检做CT时发现纵隔内有一个接近6厘米的肿块,进一步胃镜结果提示这是食管粘膜下肿物,并且活动度较差。当地医生告诉他,由于肿瘤较大,内镜下手术困难且风险高,无法行微创手术。

“医生,医生,我该怎么办?一定需要做开胸手术才能切除肿瘤吗?”焦急的王先生慕名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

鸭蛋大小的肿瘤 藏身食管“隐秘的角落”

内镜科单宏波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询问了王先生的病史,为他进行了增强CT及超声胃镜检查。检查发现,王先生的肿瘤现在已经如鸭蛋般大,位于胸中段食管,起源于食管壁的固有肌层,同时向食管管腔腔内、腔外突出,毗邻肺动脉、胸主动脉。

经检查,单宏波考虑肿块为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虽然是良性的病变,但有小概率癌变倾向,且肿瘤持续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脏器。对于这类病变,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

“去年体检的时候还没有的,现在都已经长这么大了,我希望能尽早切除掉这个隐患!”但是一想到可能要接受开胸手术,王先生又陷入了不安之中,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并发症多,这可怎么办?

内镜科医生挖“地道”巧取肿瘤

看着满脸焦虑的王先生,单宏波在仔细评估了王先生的病情后,决定为他进行内镜下经食管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据介绍,STER手术是在患者病变部位上端3-5cm的粘膜处开一个小口,随后内镜深入进粘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后逐步剥离肿瘤部位,最终在直视下将肿瘤完整切除,然后经由隧道取出肿瘤,最后关闭隧道入口黏膜。

考虑到这个肿瘤太大,旁边又紧邻着胸主动脉,单宏波联系了胸科专家作为这次手术的坚强后盾。尽管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这个巨大的食管肿瘤还是给单宏波手术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手术麻醉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之下,经过艰苦的奋战,在不损伤任何周边脏器、血管的情况下,单宏波手术团队最终顺利挖出这颗埋在食管里的“地雷”!并完整取出标本,避免了开胸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王先生和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单宏波表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内镜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被发现,虽然它们大多是良性的,但随着肿瘤体积的逐渐增大,会带来消化道梗阻、出血等症状,部分肿瘤恶变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对于此类病变,建议定期随访,符合手术指征的要及时切除。

科普链接:

传统的内镜电切术在切除深层肿瘤时,有时需要进行全层切除,创面较大时不易缝合。而STER技术巧妙地利用消化道黏膜和固有肌层之间的“第三空间”,建立隧道进行操作,保留了消化道粘膜的完整性,避免了这一困境。

与常规的外科手术相比,STER技术治疗固有肌层来源的粘膜下肿物有着独特优势:能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很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可以达到术后完全无体表瘢痕。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