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据南方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首次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患者超过50%为重度,约90%已发展为中度以上。如何能更早地识别高危因素,更早地筛查高危人群,更早地诊断慢阻肺,并且更早更快地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医生及广大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气道疾病亚专科团队带来防治慢阻肺的科普知识。
慢阻肺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气道疾病亚专科团队的蔡绍曦教授介绍,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接近1亿。不仅老年人会患病,年轻人因为过早地吸烟也会患上慢阻肺。据我国调查显示,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8.6%。
很多患者不及时诊断和不坚持治疗,导致过去的治疗效果不好。很多患者觉得慢阻肺就是一种绝症,治不好,往往求助于偏方。团队的刘来昱主任指出,慢阻肺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大多数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够长期生存并且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很多重度慢阻肺患者在经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后,疾病可以受到良好控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慢阻肺防治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重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
慢阻肺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如何知晓自己是否为慢阻肺的高危人群?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危险因素:吸烟和接触二手烟,尤其是35岁以上;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或颗粒,比如烧柴火、煤炭做饭和粉尘;年纪大且反复发生肺炎;小时候得过肺结核或肺炎;早产儿或从小诊断哮喘;直系亲属中有被诊断慢阻肺。以上几条符合得越多,罹患慢阻肺的可能性就越大了。具有上述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需高度警惕肺健康,应尽早进行慢阻肺的筛查。
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法是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评估指标,对慢阻肺诊断、严重程度判断评价有重要意义。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肺通气功能检查、弥散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查。慢阻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往往表现为阻塞性功能障碍,其中肺功能指标FEV1/FVC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往往低于70%。弥散功能指气体从肺泡扩散到血管的能力,慢阻肺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团队的赵海金主任医师提醒,市民如有咳嗽、咳痰、胸闷及气喘等症状必须要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而对于有危险因素暴露的无症状者亦建议将其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及时评估。
慢阻肺一旦确诊就不可逆转了吗?
慢阻肺早期主要以小气道病变为主,尽早发现并及时干预,肺功能有望得到恢复。据南方医院就诊数据显示,约90%首次诊断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显示为中度以上受损,肺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逆转这种病变,患者的肺功能也无法恢复到以往的正常水平。这也是很多年轻患者特别担心患慢阻肺的原因。
刘来昱强调,尽管慢阻肺不能“断根”,但随着研发不断深入,目前慢阻肺的治疗药物有很多选择。研究发现,长期规范地吸入用药和管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一旦诊断慢阻肺,患者需高度重视疾病管理,做到早诊早治,长期管理,减缓疾病进程。
为什么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肺脏是一个耐受性非常强的器官,肺功能减损到正常的60%-70%才会被患者感觉到。很多证据表明,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慢阻肺前期人群,因肺功能下降速度更快,未来发展为慢阻肺可能性很大。
赵海金特别提醒,为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慢阻肺,有必要定期评估肺功能,建议对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慢阻肺前期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另外,对于已经诊断慢阻肺并开始用药的患者,同样建议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的情况,一般根据病情每半年或1年进行评估,以便选择或调整更合适的药物和康复训练方法,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
慢阻肺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均能从康复训练中获益。目前,较多采用的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操、深蹲、蹬自行车、慢跑、快走等。有效的康复训练需要在 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轻重量力而行。
比较简便实用的呼吸锻炼方法有:
腹式呼吸:患者自然地坐着,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慢呼气,使腹部尽量收缩。
缩唇呼吸:用鼻子进行缓慢吸气,约3秒时间吸饱气后,憋住呼吸2至3秒,再像吹口哨那样把嘴唇缩起来缓慢呼出气体,持续约6秒,并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延长呼气时间至10秒,进行一次花费的总时间是10到15分钟,一天内重复4 次。
呼吸操:呼吸操是一种呼吸和身体动作相互配合的健身操,有利于调节人体各系统,尤其适合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进行康复。其主要要点是深吸气后慢慢吐气。有条件者可以跟着相关专业视频进行每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