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胆囊息肉要不要切?两个指标是关键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  赵超尘  副主任医师  通讯员:韩文青

小李(化名)在五年前的体检中,第一次发现胆囊息肉这个问题,因为一直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他就放松了警惕。今年他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已经发展为多发息肉,最大一个息肉的直径超过1.5厘米。“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究竟要不要处理呢?”小李的困惑也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胆囊息肉什么时候需要重视?什么时候必须要切除?切除胆囊息肉一定要切胆囊吗?肝胆外科专家为大家科普胆囊息肉的预防和治疗。

胆囊息肉怎样形成?

在我们的身体里,胆囊如同一个小小的“仓库”,储存着胆汁,帮助消化脂肪。然而,这个“仓库”的内壁有时会长出一些小小的“突起”,这就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就像在光滑的墙壁上安装了很多插座或者开关,变得凹凸不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赵超尘副主任医师指出,尽管胆囊息肉是良性病变,但是少部分息肉最终会演变为恶性胆囊癌,而且胆囊癌预后极差,因此我们绝不应该轻视小小息肉。

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肥胖、吸烟、高血脂等因素有关。像小李这样长期工作繁忙,存在三餐不规律、常吃快餐外卖、喝酒熬夜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容易患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哪些分类?

胆囊息肉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多为腺瘤性息肉,具有恶变的潜在风险;非肿瘤性息肉则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大多不会引起太明显的症状,即使息肉引起了胆囊炎,出现腹胀、腹痛,但是可能痛一会就过去了。正因为症状不明显,定期的肝胆彩超检查是及早发现胆囊息肉的重要手段。不过,也有部分息肉特别“狡猾”,不易被发现。

“曾经有个患者胆囊炎反复发作,患病时B超检查却没有发现结石或者息肉。”赵超尘解释,因为患者平时忽略常规体检,每次都是胆囊炎发作期间才到医院检查,而此时胆囊水肿、胆囊黏膜毛糙,有可能就掩盖了细小、多发的胆囊息肉,直到后来胆囊炎控制好之后,才终于揪出了这些“狡猾”的小息肉。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很多朋友查出胆囊息肉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往“癌变”这个方向考虑。那么,一旦发现息肉,是不是越早切除越好呢?赵超尘表示,胆囊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患者无需过度担忧,但也不能放松警惕。

对于无明显症状且息肉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可以定期复查(通常每6-12个月复查一次B超),观察息肉变化。

如果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或者短期内迅速增大,伴有明显症状,如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就需要警惕恶变的可能,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像小李已经出现多发胆囊息肉且个别息肉已经长到了1.5厘米,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医生则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得知要切掉胆囊,小李心里又在犯嘀咕,胆囊切除会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胆囊息肉“自行消失”呢?

对此,赵超尘表示,目前尚没有药物可以消除胆囊息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的“金标准”,也有患者选择保胆手术治疗。但从远期看,保胆手术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如果存在胆囊炎反复发作或者胆囊息肉多发等情况,则不建议保胆取息肉。”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只需要医生通过几个0.5-1厘米的小切口在腹腔镜下操作,就能够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疼痛较轻,能较快地恢复正常活动和饮食,小切口愈合后疤痕不明显,符合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在过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证明,切除胆囊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怎么预防胆囊息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赵超尘建议,合理饮食,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三餐准时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这些都能预防胆囊息肉。

同时,保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如果患者有高血脂血症、慢性肝炎等慢性基础病,要积极治疗。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胆囊的健康。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