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 潘兴飞 主任医师、分娩室 胡静 护士长 主管护师 通讯员:张迅恺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数量庞大,约达9300万,其中女性约占41.6%-47.6%。值得关注的是,母婴传播是HBV扩散的主要途径,若未经有效干预,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中,有近四成可能面临感染风险。通过科学有效的阻断策略,阻断HBV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下称“慢乙肝”)的孕妈妈们完全有能力生育出健康的宝宝。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潘兴飞主任医师表示,慢乙肝妈妈在孕期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病毒传播给胎儿的风险,二是孕期可能诱发的肝炎活动,后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黄疸乃至肝衰竭。如何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孕期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来听专家科普。
精准治疗+安全用药,抗病毒不容忽视
随着医疗技术、药物研发的进步,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越来越多,慢乙肝妈妈们生育健康宝宝的几率也越来越高。慢乙肝的孕妈妈除了到产科定期产检之外,还要到感染科门诊定期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
若孕妈妈怀孕前后肝功能均为正常,只是单纯乙肝病毒DNA载量大于2×105IU/mL,病毒通过母婴传播的风险高,建议孕24周后开始启动抗病毒治疗。目前使用的常规抗病毒药物包括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两个一线用药,完成分娩后即可停药。
若怀孕前、怀孕早中期,转氨酶明显升高,表明肝炎活动加剧,此时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减少病毒传播,还能有效预防黄疸、肝衰竭等严重肝损伤情况的发生。对于这类情况,完成分娩后不建议停药,应该继续坚持抗病毒治疗。
面对不少孕妈妈都有的孕期用药的顾虑,潘兴飞指出,目前推荐的两种乙肝抗病毒药物在孕期及哺乳期均经过安全验证,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相关指南的认可。
接种疫苗+联合免疫,为宝宝筑起保护墙
阻断HBV母婴传播还需“双管齐下”。在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新生儿出生后也需要联合免疫保驾护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室胡静护士长介绍,慢乙肝妈妈完成分娩后,新生儿经过短暂的观察后便会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出生12小时内会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剂、第三剂乙肝疫苗,简称“0-1-6”接种原则。
潘兴飞建议,新生儿完成“0-1-6”乙肝疫苗接种后,再接受“乙肝两对半”(乙肝常见的化验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查,明确孩子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
若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均为阴性,表示乙肝病毒被阻断成功,但是孩子没有产生抗体,需要补接种疫苗。补种疫苗时,建议选择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与首次接种有所区别。
若表面抗原为阴性,表面抗体为阳性,不仅代表乙肝病毒阻断成功,而且表示人体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
若表面抗原阳性,表面抗体阴性则说明阻断失败,孩子已感染乙肝病毒,未来很有可能发展为慢乙肝感染者。
分娩方式、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临近分娩,很多慢乙肝孕妈对于选择顺产还是剖腹产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病毒母婴传播这一问题非常关心。胡静表示,顺产、剖腹产都不会明显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具体的分娩方式由专业的产科医生、产房护士根据孕妈妈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对于新生儿而言,母乳是营养最好的食物,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其它任何食物都无法替代的。部分慢乙肝妈妈担心病毒是否会通过母乳传播,对此,胡静表示,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只要母亲健康条件允许,还是推荐母乳喂养新生儿。但是,如果妈妈出现乳头破裂出血或宝宝口腔黏膜有破损等特殊情况,建议暂停母乳喂养,待伤口恢复后,再考虑母乳喂养。
通过科学的阻断措施和精心的医疗管理,慢乙肝妈妈们完全有能力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