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王慧、蔡航涵、张迅恺
“7年的备孕之路,让我最终在广医三院圆梦!”2024年,经历了多次住院、6次多学科会诊,总计住院数十余天之后,第7次怀孕的小娟(化名)终于迎来了她梦寐以求的时刻——宝宝的平安诞生。在此之前,小娟已经经历了6次流产,“无法查明”反复流产的病因让她一度陷入了绝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张爽研究员团队将科研思维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借助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用“备份”的子宫内膜进行药物筛选,“锁定”适宜药物,精准治疗,最终帮助小娟成功诞下“小龙女”。据悉,实验室利用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达到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治疗复发性流产,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6次不明原因流产让保胎成难题
小娟的病历显示,前5次怀孕均在妊娠早期的6-8周出现胚胎停育,但流产后进行病理及胎儿染色体检测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022年10月,小娟第6次怀孕,这次她非常小心地住院保胎,使用了许多的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却仍在孕16周时因羊水过少、胎儿发育不良而不得不引产。
2023年5月,小娟辗转来到广医三院就诊,并接受了NGS-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夫妻双方均未携带致病性变异。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小娟夫妻的受精卵这颗‘种子’是没问题的,那么出现问题最有可能是子宫内膜这个‘土壤’,也就是小娟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不利于胚胎成长的因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陈敦金主任解释说。
在实验室创造一个体外“备份子宫”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治疗、精准找到对症的药物,陈敦金转变思路,创新治疗方案,在实验室创造一个体外“备份子宫”。“我们提取了小娟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和转录组学分析,并结合类器官培养这一创新实验室技术开展研究。”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张爽研究员介绍,“团队在体外成功培养出小娟的子宫内膜类器官,对其激素响应和内膜容受态进行了详细检测。与此同时,我们利用这些类器官进行了药物动态筛选,通过观察类器官对不同药物组合的反应,筛选出能够优化子宫内膜‘土壤’环境的最佳方案,使其更加适合胚胎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我们成功找到了对子宫内膜类器官具有显著效果的药物组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良好的治疗潜力。”张爽补充道,“这项研究不仅为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提升胚胎着床率和改善不孕症治疗方案带来了新的希望。”
结合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研究结果,陈敦金组织了产科、妇科、风湿免疫科、产前诊断科、临床营养科、新生儿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讨论,共同为小娟制定了治疗方案。在小娟此次怀孕之前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药物干预,医护团队帮助把她的子宫内膜调整到更加适宜胚胎成长的状态。
“我们使用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备份子宫’为小娟做好试药,试了效果好再给她本人用,做到精准治疗,避免再次流产。”陈敦金解释说。
动态调整治疗药物,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
2024年5月,小娟惊喜地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在小娟的整个怀孕过程中,团队一直根据她的情况,动态调整药物。“随着孕周的增加,由于小娟孕期存在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经过多学科会诊之后,我们决定为怀孕34周的小娟进行剖宫产。”主管医生柯彩萍副主任医师介绍。
12月5日,在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护航下,34+2周的小娟通过剖宫产顺利分娩出一位“小龙女”,出生体重1770g。由于宝宝属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转新生儿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悉心看护,在宝宝出院前,医护团队给予了详细的母婴同室看护指导,帮助宝宝出院后的日常护理和照看。小娟在出院后还专门给护理团队发来了手写感谢信。
“小娟这个案例,我们采用了科研成果与临床治疗结合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我们创新地将科研成果转化至临床治疗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临床案例对科研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陈敦金表示,“我们的目标并不止步于此,这个案例治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创新性地提供了体外‘类器官’培养性治疗药物筛选、临床较为‘精准的药物干预’行之有效的先例,对于临床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直接参与临床治疗的创新思路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