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 李天 主任医师
身处演唱会现场,人们总能感受到声浪澎湃,激动人心,但你是否听说过,演唱会竟能“震碎”肾结石的奇谈?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泌尿系统结石有哪些?
肾结石属于泌尿系统结石的一种,泌尿系统结石还涵盖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它们如同尿路中的不速之客,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小型结石,医学界普遍认为它们有自行排出的潜力。而网络传闻中提到的“演唱会震碎结石”,实则与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体外冲击波碎石有着微妙的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体外冲击波VS音乐声波
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于结石,通过物理效应将其击碎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其效果受到结石性质、患者身体条件及医疗设备精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相比之下,演唱会现场虽然声浪澎湃,但音响发出的声波与医疗用的冲击波在能量级别、聚焦精度上相去甚远,几乎无法对结石产生有效的碎石效果。网络传闻中的博主后来也承认,因为体内的肾结石很小,听演唱会当天又喝了很多水,加上一直蹦蹦跳跳,所以顺利排出了肾结石。
肾结石在哪些情况下有可能自行排出?
结石大小:肾结石的大小是决定其是否能自行排出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更容易移动,有可能随着身体活动或体位改变而自然脱落,随着尿液自行排出体外的概率是比较大的。有研究显示,大约80%-85%的此类结石可以自行排出。
结石形状:结石表面越圆润光滑,排出的可能性越大。结石有棱有角时,可能会损伤输尿管等黏膜,引起血尿和疼痛。
结石位置:结石位于肾脏的上盏或中盏时,更容易通过重力作用自然排入输尿管。如果结石位于肾脏的下盏时,可能需要通过特定的体位(如倒立、侧卧)来辅助排出。
肾脏和输尿管的条件:如果输尿管存在狭窄或梗阻,会导致尿液无法顺畅地流出体外,造成尿路梗阻,增加结石排出的难度。而如果患者之前有过结石排出史或做过相关手术,输尿管壁可能较为松弛,有利于结石排出。
辅助措施:多喝水(每天至少2升)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结石随尿液排出。此外,进行跳跃运动(如跳绳、跳高、跑步等)也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结石排出。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排石药物,也可以辅助结石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满足以上条件,也不能保证所有肾结石都能自行排出。如果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如超过1个月)或引起严重症状(如肾绞痛),或对于直径较大的、有棱角的、位于不利于排出的位置的结石,应及时就医,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根据结石的具体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肾结石可采用输尿管软镜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输尿管结石则多选用输尿管硬镜处理;膀胱结石则需先查明原发病因,再进行膀胱镜碎石;尿道结石则可尝试推入膀胱后按膀胱结石处理。
如何预防尿结石?
一级预防(水化措施)
增加液体摄入:大量使用液体的摄入有助于减少尿路结石成分的过饱和状态,对结石形成的抑制有重要作用。如果每天能保证2.5升的饮水量,可降低约40%的结石复发风险。
饮品选择:白开水和柠檬水为最佳,而碳酸饮料可能会增加结石的风险。桔汁因其富含钙结石抑制细胞因子——枸橼酸,被认为能降低系统结石的风险。
每日饮水量建议:对于心肺肾功能正常的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建议每天的饮水量在2-2.5升之间。具体的饮水量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重、活动量、饮食习惯、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调整。建议一次饮水300毫升左右。在夏天或者活动时,由于身体出汗增加,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
饮水时间分布:饮水量应该分布全天,而不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结石成分的排泄在夜间和清晨容易出现高峰,因此在睡前、睡眠中起床排尿后饮水有助于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级预防(食物优化)
饮食调整:根据泌尿系结石的不同成分进行饮食预防。尿路结石可分为含钙结石、尿酸结石、感染性结石、胱氨酸结石等。总的原则是低糖、低脂、低钠饮食,并适当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
食物选择: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补充蛋白质和钙,但避免过量。乳制品是补钙的首选,同时要注意适量摄入。
三级预防(药物防治)
药物治疗: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尿PH、血尿酸、尿中枸橼酸盐等浓度及利尿、抗菌等方式来减少结石的复发,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四级预防(疾病治疗后的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对于通过药物治疗来预防结石的患者来说很重要。这有助于确定药物治疗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内容:可能包括尿液和血液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或X光、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