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结巴不是罪,申公豹其实很可爱——聊聊“口吃”那些事儿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康复医学科 王璇 副主任治疗师  通讯员:许咏怡

春节档票房最高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申公豹再次凭借一口“烫嘴”的台词走红网络!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本以为申公豹是个高冷大反派,结果一开口,满满的喜剧效果。这不仅让角色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把“口吃”这个容易被忽视的语言障碍问题,推到了大众眼前。

口吃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重复、延长或阻塞语音,影响正常交流。

口吃的类型包括发展性口吃和获得性口吃,全球约1%成人及5%儿童存在口吃。它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与遗传、大脑语言处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有关。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口吃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提高沟通能力。

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沟通方法

研究表明,口吃者在语言内容生成层面与常人无异,主要障碍发生在语音输出编码阶段,也就是把脑海中的话变成嘴上说的话这个环节,建议采用“保持眼神接触-给予充分时间-自然承接话题”的沟通准则。

营造轻松的氛围:与口吃者交流时,保持耐心和尊重,避免打断或催促,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

放慢语速,耐心倾听:放慢自己的语速,给口吃者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鼓励而非纠正:不要过分关注口吃者的言语流畅性,更不要模仿或嘲笑,应该鼓励他们自信表达,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

延长发音训练

通过刻意拉长音节间的过渡,减少语音“卡顿”。例如将“我-要-吃-饭”中的每个字延长发音,形成连贯的气流。适合音节重复或语音阻塞明显的患者,需在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反复练习。

节奏控制法

用节拍器设定固定节奏(如每秒一拍),患者跟随节奏逐字发音,建立规律的语言模式;说话时用手指轻敲桌面或大腿,通过触觉反馈辅助控制语速。

轻柔起音训练

在句子开头或辅音前加入轻微的气流(类似轻声说“h”),缓解声带紧张。例如:“h-好,h-我来了”。

呼吸与发声协调训练

平躺时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吐气并发“s”音,延长呼气时间至15秒以上;将长句拆分为短词组,每段结束后主动换气。例如:“今天天气很好(换气),我们一起去公园(换气)”。

家庭康复训练实用指南

儿童口吃家庭干预

游戏化训练:与孩子玩“老师讲课”“讲故事”游戏,鼓励用缓慢、夸张的语调表达。通过唱儿歌、朗诵古诗(节奏感强的如《静夜思》)降低对“说话”的焦虑。

语言环境优化:减少家庭中的“快节奏”对话,避免催促孩子“快点说”。每天固定15分钟“无压力对话时间”,专注倾听孩子分享趣事,不打断、不纠正。

成人自我训练技巧

录音回放分析:录制日常对话,回放时标记卡顿频率高的词语,针对性地练习替换词或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

渐进式暴露训练:从低压力场景开始练习(如像自信又爱美的“石矶娘娘”一样对着镜子说话→与家人对话→接听电话→公开场合发言),逐步建立信心。

辅助工具与技术支持

延迟听觉反馈设备(DAF)

通过耳机将患者说话的声音延迟0.1-0.2秒播放,迫使其放慢语速(类似“回声”效应)。对节奏敏感的中重度口吃者,需配合专业指导使用。

语音矫正APP

如“DAF Pro”“Speech Assistant”等,可实时反馈语速,提供呼吸训练引导。每天练习10分钟,记录流畅度变化曲线,观察进步趋势。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依赖“替代词”

部分患者会因害怕卡顿而频繁替换词语(如把“老师”换成“教授”),长期可能导致表达受限,需在治疗中逐步修正。

警惕“隐形口吃”行为

某些患者为掩饰口吃,会通过眨眼、跺脚、清喉咙等动作转移注意力,可能加重心理负担,需通过心理辅导干预。

阶段性目标设定

初期目标:减少逃避行为(如放弃发言);

中期目标:单次对话流畅度达70%;

长期目标:建立对“偶尔口吃”的接纳心态,而非追求绝对流畅。

早发现、早干预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口吃迹象持续超过6个月,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儿童口吃迹象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可以到康复科言语功能障碍专科就诊。

申公豹的结巴让观众发笑,但现实中的口吃者需要的不是笑声,而是被听见的耐心。康复训练如同一场“语言马拉松”,需要科学的方法、家人的支持以及社会对“不完美表达”的包容。就像哪吒最终打破成见,口吃者也终将在声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