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喝汤比吃肉补?这些关于汤的误区你知道吗?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马晋平教授、主任医师

广东人对汤很有感情。对广东女子地道的表扬之一就是——能煲一手好汤。许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广东女子是这样的:无怨无悔,居家操劳,天天在家为老公煲汤。于是乎,“煲汤”成为一方女子的美德。各式各样的汤不仅是中国特色,美味的汤还被认为是“进补佳品”,生病住院、术后体虚的病人或孕妇都会喝汤来补充营养。本期就谈谈很多人关于汤营养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营养主要在汤里

“多喝汤,营养都在汤里呢!”“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类似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从营养角度来看答案却是相反的,汤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或是希望的有那么高的营养价值。

其实汤的成分绝大部分是水,或许是味道好所以让古人觉得营养都进到汤里了吧,汤里的味道主要来自于溶解于汤水里的少量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食盐的味道,95%以上的营养成分依然在肉等固体食材里(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汤里的营养成分只占5%左右。如果只喝汤、不吃肉,对于急需营养补充的人来说那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人说老火靓汤煮的时间久、用料考究,这样的汤营养好。其实“靓”主要在它的口味上。味道好了,但营养价值却大打折扣。长时间煲煮食材里溶解出来的氨基酸将被破坏,另外食物中的嘌呤会有很多溶解在汤中,对于高尿酸的人不好。

就算煲汤的时间再长,95%以上的蛋白质还是在肉里。如果想从汤中得到很好的营养,必须把食物完全弄得很碎再煲煮,但这样又影响外观和口感,所以想要营养与美味兼得还是,喝汤配肉吧。

对于胃肠功能减弱、进食量明显不足的只吃流食的病人,如果只能喝汤,就不要强求了,应该选择正规的肠内营养制剂冲泡后喝,它们能量密度高、营养成分齐全且比较均衡,营养价值可是比汤水高得多了。

误区之二:骨头汤补钙

骨头汤很补钙的说法也是广为流传,该说法并不正确。虽然骨头里有大量的钙,却主要是以羟磷灰石的结晶存在,它是不溶于水的,也很难溶解到汤里。

不同来源骨头汤中钙的溶出浓度均较低,不超过4毫克/100毫升,明显低于牛奶的含钙浓度(约80~120毫克/100毫升),由此可见10杯骨头汤的钙含量都远比不上1杯牛奶的钙含量。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钙摄入量800毫克,如果都要靠骨头汤来补钙的话,得要喝上20升汤水!因此,用骨头汤补钙都不能作为一种良好的补钙途径。

既然骨头汤钙溶解的很少,那煮汤的时候加些醋,有利于钙溶解?从化学原理上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其实醋根本达不到那样的浓度,或者说汤中的醋酸的酸度不足以溶解骨头中的钙,即便真的多溶解了些钙,也是无机钙,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花这么多力气折腾,破坏一份汤原有的味道是多此一举的,达到的效果还不如多喝口牛奶。

误区之三:鱼汤越白越营养

关于炖鱼汤,民间的说法是好的鱼、有营养的鱼汤炖出来才白。这个呢,厨师和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是最有发言权的,鱼不是最关键的,不管什么鱼想要炖成白色的鱼汤,关键的是下锅炖煮之前先拿油微微煎一遍,这样炖出来的鱼汤十有八九白。

白白的鱼汤看起来很有营养,其实这主要是油脂乳化的结果,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营养成分,而是鱼的脂肪!所以汤白不白的营养价值是差不多的,营养多数还在鱼肉里。

误区四:滚烫味道才好

不少人喜爱喝热腾腾的汤,尤其是刚出锅的汤,他们觉得这样的味道才好,但需要提醒一下这样的朋友,这样不利于健康,会灼伤口腔食管的粘膜,时间长了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虽然汤冰凉了,味道、口感是可能会差一些,但60℃味道、口感其实差不到哪去,所以没必要赶着刚出锅滚烫的汤来喝。

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60℃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长期喝滚烫的汤反复灼烧食管粘膜上皮,会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风险,因此等汤稍凉再喝较健康。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