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呕吐十来天,还出现了癫痫发作,什么病这么厉害?!
42岁的黄先生是一个慢乙肝患者,因头痛呕吐十来天到医院就诊而收治入院。入院时发现黄先生脑部右侧疼痛明显,右侧面瘫。但住院后,黄先生头痛逐渐加剧,转移到左侧脑部,还出现了发热,高烧到39度。随后病情进一步进展,甚至出现了听力下降,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衰退,四肢肌力减退,并有癫痫发作和尿潴留的症状。
入院后,黄先生进行了腰椎穿刺术,发现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发现有新型隐球菌,黄先生被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经过积极的抗真菌治疗后,黄先生的四肢肌力有所恢复,听力下降的情况得到改善,但最终遗留左眼失明的后遗症。
虽然左眼失明,但黄先生万幸捡回了一条命。但34岁的肖女士却遗憾因为“隐球菌脑膜炎”而错失救治机会。肖女士同样因为头痛加剧、频繁呕吐而入院,但肖女士直到起病30天后才到感染疾病科进一步治疗,此时肖女士已然双眼视物模糊。第二天,肖女士病情进展恶劣,突发四肢抽搐,呕吐白沫,意识丧失,双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规则,考虑肖女士出现了“脑疝”,告病危。
隐球菌脑膜炎竟然与在家养鸽子有关
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有“隐球菌脑膜炎”的黄先生和肖女士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中饲养鸽子,而这或许就是患病的原因。
广医三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潘兴飞介绍,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鸽粪、土壤、牛乳、水果等,为条件致病菌,通常在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致病。隐球菌大多经呼吸道入肺,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感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进入人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隐球菌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也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隐球菌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隐球菌病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病、糖尿病、实体恶性肿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
既往认为,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在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1年病死率高达35~42%。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于免疫正常人群对隐球菌病易感的报道,尤其是多项亚洲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病患者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占2/3。在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1年病死率为25~30%。部分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虽经治疗后未危及生命,但却遗留下失明、偏瘫等永久性机体功能损害。
头痛是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表现
潘兴飞主任介绍,头痛是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其中98.70%的患者在确诊前就出现头痛。发热也是常见表现之一,有超过80%的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出现发热。70%以上患者会有脑膜刺激征,近2/3的患者有呕吐表现。部分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癫痫发作以及各种颅神经损伤(视物模糊、畏光、流泪、复视、听力下降等)、肢体肌力下降、偏瘫、脑疝等。近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颅脑影像学异常,包括缺血梗死灶、脑室扩大、脑实质水肿以及肉芽肿样改变等,但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及时确诊治疗对预后效果影响重大
潘兴飞主任介绍,因隐球菌脑膜炎有治疗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病死率高等特点,需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评估。对于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较多。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是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但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样,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年龄≥60岁、意识障碍、未及时确诊者预后不佳,而积极采用两性霉素B的初始治疗对预后改善起着关键性作用。
预防隐球菌病不要在家中养鸽子
潘兴飞主任介绍,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预防隐球菌感染十分重要。此外,应避免在住宅饲养鸽子,清理鸽粪时应戴口罩,如有皮肤伤口,需注意保护创口,避免接触土壤及鸽粪等鸟类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