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百病防治

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双镜联合” 精准治疗救老伯命

  来源:通讯员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魏星

很多人都有晨起拉肚子的经历,似乎大家都不把拉肚子当回事,觉得是常见小毛病,吃餐粥清清肠胃就好了。65岁的江伯腹泻两年,排血便1年,都仍未引起他的注意。最近,左下腹部的疼痛让他在家人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入院检查。市一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联合门诊接诊后,肠镜发现江伯不仅直肠处有一巨大肿物,还合并有降结肠癌。

市一医院消化疾病中心张龙副主任医师提醒,长期出现晨起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时,很可能是某些癌症的报警信号,最好不要大意,尽早就医,及时诊断和治疗。

江伯入院后,超声肠镜检查发现他直肠有约5×7cm大小的巨大肿物,占据肠腔管径约75%,虽然病理诊断考虑管状腺瘤,也就是我们说的良性肿瘤,但面积太大,且肿物下缘距离肛门仅有5cm。另外在距肛门30cm的位置又有另外一个肿瘤确诊为降结肠癌。

怎么办?“传统的手术方式,就是直接切除两处病灶,那就有可能保不住肛门,以后要永久性造瘘,也就是把粪便从腹壁造瘘口排出,影响生活质量。”胃肠外科张通医生介绍。但考虑江伯年龄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耐受手术能力差,且保肛意愿强烈,消化疾病中心胃肠外科和消化内科专家几次会诊,考虑江伯两处病灶离的较远,中间有25cm的肠子是正常的,中心专家们决定分两步走,内外科通力协作,术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了全麻下先行结肠镜下直肠巨大腺瘤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再行腹腔镜下降结肠癌根治术,“双镜联合,精准治疗,完美解决保肛问题。”消化内科张龙介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使肿瘤与肌层正常组织分离,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肿瘤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这一技术仍需由高水平、训练有素的内镜医师完成。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

由于江伯肿物部位特殊,范围体积巨大,而肠壁只有3毫米,如何将肿物切下来,又不会切穿肠壁,是个难题。已知文献也较少有报道如此巨大肿物的ESD切除。消化疾病中心迎难而上,张龙主任和团队为江伯奋战数小时,成功切除大腺瘤。术后效果非常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该腺瘤仍是癌前病变,手术很及时,否则也将发展为癌。

由于是微创手术,江伯恢复很快,一周后,胃肠外科曾山崎主任医师团队又为江伯行腹腔镜下降结肠癌根治术。手术亦非常成功。术后一周,江伯即达到临床痊愈,顺利出院。

胃肠外科张通医生介绍,“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就像一个内部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消化内、外科强强联手,每年共同处理四五百台消化系统肿瘤,像江伯这样双镜联合的病例,一年也有30台上下。消化疾病中心一站式服务让病人最大获益,医生为病人争取更好的生活质量。”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