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核心信息

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

2011-05-30  来源: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于感染血吸虫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全国血吸虫病病人有84.3万,其中晚期病人2.8万,疫情有向城市蔓延之势。
  血吸虫病的危害主要是损害感染者的肝、脾,使肝、脾功能严重受损,病人往往失去劳动能力。晚期病人出现肝硬化、腹水、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死亡。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血吸虫同样能感染其他脊柱动物。
【血吸虫病的传播方式】任何人只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就有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

  感染血吸虫病的方式主要是在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中作业劳动(如插秧、打湖草、放牧、防汛、抗洪抢险、测量、勘测、施工,以及捕鱼捞虾等)或是游泳、戏水、过河、洗衣、洗手、洗脚及饮用疫水等。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疫水机会越多,身体暴露在疫水中的时间越长、面积越大,感染的机会越大。
【血吸虫病的症状】 急性期可以不出现症状,也可有皮炎、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逐渐转为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表现为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
  急性感染期的病人还可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部分出现咳嗽,肝脏肿大等。
  慢性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严重者出现腹水,肝脾肿大,有的还会出现大呕血。
【积极防治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防治,首先是防,其次是治。

  防,就是防止人和牲畜感染血吸虫;治,就是治疗已经患血吸虫病的人和畜。
  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牲畜粪便,不能将人畜粪便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塘中。
  人体要避免直接接触有血吸虫尾蚴生存的疫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4-10月),不要到有钉螺的河、湖、沟渠、池塘等处洗衣物,中、小学生特别要注意不要到这些地方游泳、戏水、洗澡。
  在有钉螺的环境劳动生产,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穿胶靴、戴手套或在身上涂抹防蚴霜等,避免皮肤与水直接接触,也可采取预防性服药。
  积极消灭钉螺。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感染最根本的措施,一是药物杀灭;二是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新沟,填有钉螺旧沟。
  积极检查、治疗血吸虫病。如果接触过疫水,就应主动到血防机构检查。经过检查确诊患有血吸虫病后,无论有无症状或体征,均要按医生要求进行治疗。
  在急性感染期如果能尽早诊断和使用吡喹酮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推荐认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