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热点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提高警惕,积极关注,理性对待,科学防护

  来源:广州市健康教育所微信公众号

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

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指出,现在要提高警惕,全民、领导、政府、医务人员,包括媒体,属地的领导要负起责任,我们有信心能够控制新型冠状病毒。当前防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钟南山院士表示,这次用两周定位了新型冠状病毒,再加上我们有很好的监控以及隔离制度,相信疫情不会像17年前SARS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经济损害。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指出以下几点: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定可以人传人

2.   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例如竹鼠、獾这类野生动物;

3.   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病毒完全不同。病毒的感染正在爬坡,现在的病死率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还得看疾病的发展;

4.   目前已有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5.   普通人要加强警惕,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有感冒要到发热门诊就诊;

6.   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普通(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挡飞沫传播。

春节前后,正是人员广泛流动、密切接触的高峰期,疫情的发展给很多人带来了疑惑和焦虑: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个人该怎么做好自我防护?

一起来看看↓↓↓

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科普


一、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目前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是SARS近亲,但还未出现SARS那么可怕特性,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均较SARS弱。

二、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由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确切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可能的传播途径有:

  • 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传播

  • 与病人的密切接触传播

  • 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

三、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

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方法吗?

对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许多症状都可以治疗,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支持治疗可能非常有效。

春节期间,出行路上,如何预防感染?

1、远离传染源

通过正规渠道,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疫情报道,避免前往正在发生疫情的地区。

尽量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不屠宰或使用病、死禽畜或野生动物。烹调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2、佩戴口罩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小孩、老年人、孕妇及基础病患者。必要时外出可以佩戴口罩。

购买选择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要定期更换口罩,一次性使用口罩,一般佩戴不超过4小时。不可反着戴,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 医用外科口罩

  • N95口罩


3、开窗通风

注意居家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4、注意个人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外出回家、餐前便后、做饭处理食材前后、触摸口、鼻、眼之前以及接触动物后,都要记得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洗20秒以上,没有条件时使用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

如何正确洗手?

洗手的正确姿势请记住7字口诀——

内、外、夹、弓、大、立、腕。

5、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机体免疫力。

6、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咳嗽、胸闷、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旅行史和接触史,积极配合治疗。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个体保护自身健康的第一步,是要保持积极而理性的防病理念和态度。具体包括:

  • 密切关注权威渠道发布的最新信息。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网、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各级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及手机移动端等平台发布的疫情动态、防治知识。

  • 对疾病保持高度警惕但无需恐慌。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对群体疾病防控起反作用,还会降低自身免疫力,增大自身得病机会。

  • 相信科学,理性看待目前尚未研究清楚的疾病相关内容,不信谣,不传谣。

  • 顾己及人,遵守公共卫生行为礼仪。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