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变化异常。从中医角度看,夏季容易导致疾病的外邪包括暑和湿。暑为阳邪,容易伤津液伤气;湿为阴邪,容易伤脾。由于儿童年幼脏腑娇嫩,更容易感染暑湿之邪,所以暑热感冒、夏季热、暑温、腹泻、热痱、红眼病、汗证是夏季儿童常见疾病。家长在给孩子做夏度保健计划时,应该注意防暑防湿是非常重要的。
肠道疾病
夏季,幼儿易患急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胃肠道疾病。夏季气温高,细菌繁殖快,各种食物、饮品容易受到污染,加上幼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健意识差,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易患病。另外,受凉受热、过食冷饮、暴饮暴食都会导致孩子们的消化功能紊乱,更容易招惹上胃肠道疾病。
患了肠道疾病后,除了应按医生的要求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很重要。腹泻的孩子,每次大便后父母要用温水为他们洗屁股。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很重要,可少量多次服用口服补液或糖盐水。饮食上以米汤、去油肉汤、去脂的牛奶及酸奶、稀饭、软面汤等为主。忌食刺激性食物、发酵和胀气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并要做到少食多餐。
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让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吃瓜果前要洗净、削皮,不喝生水,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尽量少吃冷饮和街头小吃,放入冰箱的剩饭菜要重新热透再食用。
小儿夏季腹泻以外感暑湿,伤及脾胃为主,可选用六一散加减。六一散可利湿、清热、解暑,主治感受暑邪后身热、心烦、口渴、尿短赤、吐泻。湿热重时加木棉花,火炭母,石榴皮;脾胃虚弱时可选用钱乙的七味白术散。
中暑
夏季气温高,儿童在室外活动时间过长的话极易发生中暑。一旦发现孩子大量出汗、头昏、眼花、耳鸣、胸闷、心慌、乏力、体温略升高时,就应意识到已经出现中暑先兆了;如果体温持续升到了38.5℃以上,或高热并有心跳加快、脉搏变细及尿液减少、躁动、抽筋、昏迷,那就是轻或重度中暑阶段了。
救治的要点是首先将中暑孩子移到凉爽处,冷敷,体温高时可用开水冲泡薄荷水擦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可饮用盐开水、西瓜汁、5%糖开水等,也可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必要时给一些退热药。
预防幼儿中暑,居室要注意开窗通风,用电风扇或空调降低室温。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服装,勤洗澡、勤换衣、勤喝水。户外活动时,避开强烈阳光,正午前后两小时最好不要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
红眼病
红眼病是常见的一种,也就是急性结膜炎一般情况下4月份广州就开始有红眼病发病了,孩子放暑假后,红眼病的发病率更是出现明显上升,这期间主要是通过游泳、戏水引起的,公共游泳池里只要有一个红眼病患者就很容易造成池水的污染,如果泳池消毒不当的话,就会给全池的人带来患急性结膜炎的风险。因此孩子们去游泳前,最好先点消炎眼药水,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
皮肤病
由于儿童的皮肤细嫩,易受病毒、细菌侵袭,局部皮肤出现痱子等。一般来说,痱子多见于孩子的头、面、颈、前胸及臀部,发病时有瘙痒感及轻微的烧灼感,容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抓破后,又很容易成为脓疱疮。脓疱疮属于传染性皮肤病。
预防痱子和脓疱疮的主要措施是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已有痱子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挠抓,可以用温水洗浴、温热毛巾定时给入睡小儿擦汗或搽止痒剂。小儿衣着要宽大舒适,棉布衣服吸水性好,适合小儿穿着。另外,要让孩子多喝水,多喝些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等,好起到祛暑、除湿、解毒的作用。对患了脓疱疮的孩子,要勤洗澡、勤剪指甲,脓疱疮处涂紫药水、金霉素、新霉素等软膏,切忌滥用激素类软膏,以防皮损扩散,加重病情。
小儿夏季皮肤病多为湿毒蕴于皮肤,用中药祛湿之品有效,如扁豆15克、薏米15克、赤小豆15克加一根红萝卜,一条白鲫鱼煲汤,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
多汗
夏季儿童多汗情况,多为自汗或盗汗。盗汗又称“偷偷出汗”,身体虚弱的孩子夜间入睡后会出汗不止,透枕湿衣,还会表现为手足心烦热,口干想喝凉水,睡醒后汗出停止。夜里出汗,家长一般难以发现,且以为夏天出汗是天热所致,在夜里睡觉时都开着空调,中医理论认为是“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人的皮肤如保护身体的长城,人的毛孔就像城门。当体质虚弱,容易出汗时,孩子易受凉感冒。
气虚多汗可选用玉屏风散,或黄芪10克、浮小麦30克煲泥鳅汤;营卫不和的自汗可选用桂枝汤,盗汗选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
暑湿感冒
夏天也是儿童感冒的多发时段,中医认为,这种夏季感冒多是暑邪、湿邪引起的感冒,应清暑解表。症状见发烧、食欲不振,会伴有呕吐、拉肚子,这是一种胃肠性的感冒。
治疗方法,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每天两次,一次5毫升。适当进行艾灸,在足三里、手部的合谷穴进行艾灸治疗。还可以到药店买一些艾叶煮水,给孩子泡澡;或用苍术30克、青蒿30克、香薷30克,水煎后外洗。
夏季热
从中医角度看,孩子都是稚阴稚阳之体,阴阳都在不断地发育成熟中,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气候、饮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有些孩子在夏季长期发热,原因不明,在西医病理检查中,只有部分发热的孩子淋巴细胞升高一些,但也查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病变。中医则认为,夏季暑邪、湿邪特别严重,小孩子体质较弱,在气候变化时,很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在饮食上又过于贪凉,有些还整天闷在空调房间里,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至于脏腑功能失调,造成身体长时间发热不退。
症状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温度在37.5℃至38.5℃之间,少数小孩子还会热到39℃,此外还会伴随口渴、多饮、多尿,但不怎么出汗,有些孩子还会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此外,食欲减退、消瘦,整个人显得烦躁不安。
可以选择一味名方——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功用是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特别适合入夏后常低热或自觉发热的儿童。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乙脑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蚊子。“乙脑”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90%的病人发生在7、8、9三个月。因为这时蚊虫孳生繁殖快,活动密度大。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90%的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发病率较低。10岁以下特别是2~7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乙脑起病较急,体温在1~2天内可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同时大多伴嗜睡和精神倦怠,继而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呼吸衰竭。
在乙脑流行期间,如果发现孩子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争取早确诊、早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预防乙脑首先要强化预防接种,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但预防接种的保护率只有76~90%,所以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那些有免疫障碍,预防接种漏种从而缺乏免疫保护的儿童,更要提高警惕。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要提高防病意识,加强防病工作。如安装纱窗、消灭蚊子、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起居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