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临床研究发现,有50%-70%的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的成为疾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根据现代心身医学的理论,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躯体(即心和身)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催化剂或阻滞剂。生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而心理状态又影响和制约着生理活动。
据临床研究发现,有50%-70%的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的成为疾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内在情绪、态度或观念;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的刺激,包括天灾人祸、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社会变革等。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促发机体剧烈的、持久的神经内分泌紊乱,进而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激素、酶、免疫机制、细胞氧化或其他代谢过程等。这样,生理变化进一步发展,就会引起病理改变,使器官、组织、细胞产生形态学的实质病变或功能障碍,从而发生心身疾病。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最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神经症等。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除躯体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惊吓、恐惧、压抑等情绪波动,以及长期、繁重的劳动和过度的精神疲劳,是原发性高血压产生的诱发因素。经研究发现,当人在愤怒或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的增加,致使舒张压明显上升;在恐惧时,由于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加,造成收缩压也升高。临床上发现,同高血压患者进行应激性谈话时,病人血压会明显升高,如果对已患高血压病人施以紧张刺激,病人病情还会加重,甚至使波动性的高血压,转变为持续性的高血压。这说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而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又与血压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还与人的性格很有关系,容易激动,好强争胜,雄心勃勃,常感到时间不够而心理压力很大的人;或过于耿直,胆小怕事的人;常常忧郁苦闷的人,比较容易患高压血。
冠心病:冠心病的主要病症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猝发。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这是人们都熟悉的事实。当人情绪激动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心肌氧需要量随之增加。而此时由于冠状动脉收缩,反而使心肌供氧速减,最后导致心肌缺氧。心肌缺氧如不能改善,就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猝发。
据临床统计表明,至少20%的心绞痛,由于情绪激动而诱发的。其中,有不少患者是在看了电视兴奋或紧张之下发病的;也有的是因某件事情激怒后发生的。如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亨特,就是在一次医学会议的争论中受到精神刺激,在盛怒之下冠心病猝发,当场身亡。
国外学者还发现,冠心病的发生,还与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美国心脏病专家森曼博士和弗里德曼博士,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
他认为A型性格的人,容易急躁发脾气,做事缺乏耐心,养病治疗也缺乏耐心,好强争胜,不知满足。因此,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心脏病,并且治疗也困难。
而B型性格的人,遇事比较冷静,从容安逸,不争强好胜,做事有耐心;养病治疗也能遵循医嘱,安心疗养。因此,B型性格的人,一是不易患冠心病;二是患了冠心病也比较好治疗。为此,具有A型性格的人,应努力使自己的性格向着B型性格发展,以减少患冠心病的机会,或减少发病的次数。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不规则,有的过快,有的太慢,而出现失常的状态。这里说的心律失常,它包括窦性心律过速、房性和窦性期外收缩、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和窦房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最容易在情绪紧张的刺激下引起。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常常有焦虑、恐惧、烦闷不安或忧郁态;长期焦虑,往往伴有心动过速或期外收缩。如果这些患者的紧张情绪状态消失,恢复到正常的情绪状态后,心律失常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这说明,心律失常同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患有心律失常的病人,应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放松,心情愉快,心境宁静,心律失常一般可以恢复。近年来,临床上逐步开展了生物反馈疗法,对某些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期外收缩、室性早搏等,都有一定疗效。
心脏神经症:心脏神经症,是以心脏性主诉为主的神经症,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焦虑、无力和昏厥等。这种病症,又称“神经性循环衰弱”。患者尽管常以“心脏病发作”而急诊,但心电图却多数为正常,故与心脏病有区别。
日本学者石川根据本病症的临床不同表现,划为五种类型:即焦虑症型、恐怖症型、疑病型、癔病型、抑郁型。从这五种类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心脏神经症的发病同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医学历史资料记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就有几万名士兵患了这种病症。据此,本症又可称之为“战场神经症”或“奋力综合征”。其中,80%患者误诊为器质性疾患。另一组病例,在轻度劳动时,即可出现心悸、脉速、呼吸急促、胸痛、失眠、出汗、头晕、无力等症状,故本症又被称之为“士兵激惹症”。说明此症与士兵承受的战争恐怖和心理上压力有关。和平时期患此症,同患者所处的环境和遭遇有关。
因此,在进行自我精神治疗时,心理必须放松,消除环境的影响,转移焦虑、恐怖、紧张的情绪,消除疑虑心理,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和宁静的心境,本症就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恢复。